【紀元專欄】吳惠林:現代人的生活品質進步了嗎?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人氣 59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9日訊】 BB&T公司執行長約翰‧艾利森在《大推手》這本書的推薦序中,一開頭就這麼寫著:「在過去兩百五十年間,全球的生活品質已經改頭換面。人類的壽命已從1750年時的19歲,到今日的70歲,而且現代人每天的生活都比17世紀的國王還享受。這段時間的進步,遠超過先前兩萬五千年。」

壽命長生活享受是品質提升嗎?

不知讀者們從這段話中領略到何種訊息?就我來說,感受到艾利森傳達的是:全球的生活品質在過去的250年間改進良多,這段期間的改進程度且遠遠超過先前的兩萬五千年之間的幅度。這樣的結論是如何得到的呢?艾利森很明確地用了兩個判斷指標:一是人的壽命長短,二是每天的生活享受。而生命的長短和生活享受程度與生活品質的改進則呈現正向關係。

對於利用此兩項指標來衡量生活品質的進步,未知讀者們是否認同?就我而言,實在不能苟同。艾利森雖然並未明確說明生活享受指的是什麼?但相信一般人想當然的會傾向「物質生活」的享受吧?果若如此,就可以進一步問:如何表現出物質生活的享受呢?吃得更好、穿得更體面、住得更豪華舒適、出有名車、休閒育樂更多更好等等應是大家都同意的吧?或者可總括為「消費的量質都提昇」。

儘管這樣的陳述似乎彼此可心領神會,但還是嫌籠統,而「國民所得」這項全球人士都耳熟的指標差可作為代表指標。雖然一直以來都有專家學者對這個指標質疑,也都想創造其他指標來替代,但迄今卻仍然以此指標馬首是瞻,足見其代表性之強。我們知道,國民所得在現實社會裡大都只算入有形的生產,它是可以表示出物質生活的程度。只是更具內涵的問題是:物質生活享受的提高,真的能夠充分衡量出生活品質的進步嗎?

國民所得之父顧志耐(S.Kuznets)自己都表明他所發明的該指標只能表現一部份,並未能測量更為重要的「非物質」或「精神」,甚至是「心靈」層面。而「人」是活生生的生靈,由心所發出的「主觀」價值應該較能代表生活品質。可是,由於人的感覺會因時因地因內外在環境而有別,且是無形的,可說根本找不到足以代表心靈感覺的客觀衡量指標。

富而好禮有可能嗎?

再者,物質對於人的重要性,在人的主觀感受下不但可能會有遞減現象,甚至於物質的增加,反會對心靈造成腐化。所以,如果所得的增長反會減低生活品質,也是不足為奇的。以貧富的兩個極端而言,安貧樂道和富而好禮,何者生活品質較高?如果富而驕或者飽暖思淫慾,生活品質提昇了嗎?就現實世界看,富而驕,似乎比富而好禮更普遍。以此觀之,以所得高低作為生活品質指標是很不理想的。至於壽命的長短之更無法衡量生活品質,就不必多費唇舌去解說了。如此,現代人的物質享受雖高度提升,但道德敗壞、人心沈淪、信用破產,生活品質進步了嗎?

(原載台灣大紀元周報第13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菲勞工部長向國際社會說明減少貧窮計畫 (6/10/2001)    
  • 亞太裔美國人傳統月 布什總統向亞太裔致敬 (5/8/2001)    
  • 生活品質 吸引美國學者來加拿大卑大任教 (5/6/2001)    
  • 展望特殊教育中心提高生活品質幫助自閉兒童 (4/19/2001)    
  • 加拿大多倫多生活品質 呈持續惡化趨勢 (3/28/2001)    
  • 精神病躍居大陸社會總体負擔首位 (3/23/2001)    
  • 台灣民眾生活品質 明顯提升 (3/23/2001)    
  • 台灣第一個疼痛病友會成立 (2/15/2001)    
  • 200万台灣人有睡眠問題 (1/10/2001)    
  • 紐約客多數滿意今年生活 但半數認為种族關系不好 (12/28/2000)    
  • 巴拿馬運河當選美國本世紀十大工程之一 (12/10/2000)    
  • 聯邦商務部新財政年度推出四點計划 倡議改善亞太裔居民生活品質 (11/23/2000)    
  • 市警五分局新任局長拜會中華公所 稱新職具挑戰性 (11/10/2000)
  • 相關新聞
    200万台灣人有睡眠問題
    台灣第一個疼痛病友會成立
    台灣民眾生活品質 明顯提升
    精神病躍居大陸社會總体負擔首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