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8-4)

「玄妙之門」之可能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在冥冥滅滅中,他心中發出的慧能突然與宇宙的軸心(太極)接觸到了,即心(慧覺)與天道產生了一種感應,他明瞭了宇宙世間的一切,他回歸本體了,他入了「道」,他和天合而為一了,他得到了永恆,得到了絕對的自由。

對此問題,我們以薩特的《存在與虛無》來作進一步的探討:意識以此「自為存在」,那彼「存在」就被虛無了。就是說,我選擇這個存在,必然要虛無那個「存在」,就如中國人所說的「有得必有失」。

以此我們來推論,我不選擇此存在或彼存在,我全部虛無了呢,我一無所有,我全無,這在它反過來說,我不是全有了嗎?實際上當一個人經歷過千辛萬苦,嘗盡人生的甜酸苦辣、榮華富貴以後,那意志厭倦了這一切,他一一將這虛無了去,直到最後,他「損」到了無,那眼前赫然開朗起來:他一生所追求的、所要得到的、完整而可靠的福音,不就是這個「道無」嗎?他慧悟到他全有了,他已與天地容為一體,他得到了永生。

我們面對那無,突然有了這種「感悟」,這種感悟是從那裡來的呢?這當然是那無,因為這個感悟是人在無思無慾下得來的。而那無的後面肯定有某種東西啟動了人的慧覺,使他發生了感應。這個看不見,模不著,無形、無狀、無臭的東西是什麼呢?老子悟出的是「道」,佛家悟出的是「涅槃」,基督徒悟出的是上帝。

老子說,「道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道德經》第42章270頁),如我們從老子的話倒轉來看道,道是在第五層,人(萬物之一類)要尋求得到道的話,要求得「三」,求得「二」,一直往上索,在得「一」的基礎上,才能悟道。故我在論述「老子的道」一節裡,說道是形而上之上,無之無就是說道高於形而下的萬物幾個層次,從萬物之性、之理去征道是不可能得到道的,因為它們離道太遠了。

我們只有從無中去尋找,但這個「無」如何尋得?老子在42章接著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引同上書270頁)。這個「氣」對我們尋找道的「線索」很重要,因為萬物是在「氣」的激盪中產生的。

我以為老子所說的「氣」,就是我們悟道的仲介體,人靠這個「氣」去感應出道來。這個氣就是老子的「生二」之氣。我們人對物質的理解,首先是瞭解物的性,然後從物性中得到物的理。萬物雖然充滿著陰陽對立的矛盾,但它統一在「氣」之中。這個「氣」是什麼?我以為老子這個「氣」,不是現代人所說的「氣體」,而是現代人所說的「振動波」。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表達自我情感方面,中國古人也常用「吾」而不用「我」。如上面提到孔子說的「是吾憂也」一句,這是發自孔子內心的情感,是他自身的感受。在西方哲學中,雖有「我、自我」等詞,但無中國人這個只有主體而無客體的「吾」相對應。
  • 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把叔本華歸納到「悲觀主義者」中去?叔本華一點也不悲觀,他與老子一樣發現了道(絕對自由)。叔本華對「無」有深刻的理解,他雖然沒有像老子那樣有一套悟「道」的方法論,他對「無」只是點到為止,他是在探索生命意志無法解決人生的痛苦時得到佛家涅槃的「無」的。
  • 在主張無神論的中國,宗教界領袖被叫政治和尚或被批充滿銅臭味並不稀奇。因為,他們早就在官方的嚴控下學會三分之一哲學,同時扮演政治人、生意人及出家人三種角色!
  • 「無思」,真理不就現身了,本真不就出現了嗎?我不思,吾不就是實在的在嗎?吾不再有「思」扭曲的「我」,吾不再有相對,不再有物累,不再意亂,是實實在在的吾,自由自在的吾,吾就是其所是。我不思,吾的在才是真正的在。
  • Changra Hines是一個高挑的金髮女孩,她一直喜歡跳芭蕾,神韻的演出讓她驚嘆不已,她一邊向記者描述著神韻給她強烈的印象,一邊閉上眼睛,似乎仍在品味、享受神韻留在腦海中的每一個畫面和氛圍:「美得令人無法呼吸,如此的優雅,天國似的美妙(heavenly)。難以置信的協調一致,你能夠感受到他們是在用心在跳舞,這讓我的心非常感動。還有色彩,是如此的美妙、變化流暢,通過舞蹈讓人感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和諧。我今晚回去就會把節目冊給我的朋友們看,我要讓她們在神韻離開舊金山之前也能欣賞到這樣純美的演出!」
  • 無思,就是消除主、客體的對立,消除物質與意識的矛盾,消除意識與意識的矛盾。我不思,「自我」與「非我」就消失了,我不思,沒有了動機和慾望,意志也就消失了。無,是解決這一切矛盾的唯一辦法。
  • 英國政治哲學家洛克是現代政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體現在著名的美國《獨立宣言》中。洛克曾說:「在人們中間存在著兩種競爭:一種靠法律來支配,一種則靠暴力來支配。」對此他評論道:「當我們用法律來支配我們的爭論和分歧時,這種狀況我們稱之為天下太平,如果我們用暴力來處理我們的分歧和爭論的話,那就只有戰爭了。」他還說:「在人們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地方,問題就解決了,而在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地方,問題總是才剛開始。法律帶來的是和平,而沒有法律,就只有戰爭。」
  • 人的欲求無止境,一個願望滿足了,另一個願望又接踵出現。這就是人為什麼在實現其人生目標後,反而徬徨不安、寂寞、空虛和無聊,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叔本華認為人要獲得絕對的自由,只有退回到「無」中去。他在他書的最後章節裡對「無」雖然著墨不多,他指出存在的正負號是可以轉換的,存在的變為「無」,而「無」的變為存在的。
  • 道家講忘我、忘己、忘物,無所不忘,無所不遺,但有一個在,就是「吾」。這個「吾」與自然——道同在。實際上我們從叔本華描寫佛法鳳凰涅槃的境界就可以體悟到,人在「無」的狀態下產生的一種悟性:「而是那高於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無波的情緒,而是那深深的寧靜,不可動搖的自得和怡悅。
  • (大紀元記者廖素貞雲林報導)國際知名自由主義法學家、中國著名流亡作家亦是詩人哲學家袁紅冰教授在雲林縣斗六市連續二場的講座,來自公教及鄉鎮長、民意代表、企事業等社會不同階層的聽眾反應熱烈,現場搶購《台灣大劫難》這本書的讀者大排長龍要求簽名,現場提問也非常踴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