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練武術絕技之秘的故事

華翰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一、汪瑚踏水拾斗笠

清代,宜都地方(在今湖北省)有一位名叫汪瑚的青年人,此人平時以賣菜為業,每天早晨起來,他都先把菜擔子擔到佛寺裡寄存。然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家。然後,再從家中跑回到佛寺,挑起菜擔子,到附近的一個集市上賣菜。

寺院裡的和尚們,見汪瑚每天早晨,都這樣忙忙碌碌的來回奔跑,冒著熱汗,氣喘噓噓。便問他:「你急急忙忙跑回家去幹什麼?」汪瑚說:「我是先到集市買餅,把餅拿回家給母親吃。讓母親每天早晨按時吃到餅,我才能安安生生的去賣菜。」

佛寺的和尚們,聽了汪瑚的解釋,都為之感動。天長日久,認為他確是個孝子,勤勞誠實,於是,便把武術、丁甲、任遁等秘術,傳授給了他。

汪瑚學成之後,有一次,他乘船渡河,一不小心,他戴在頭上擋雨的斗笠,被風吹到了河裡。汪瑚不慌不忙,飛身入河,竟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就像在陸地上走路一樣,踏著水面,把斗笠取回來了。

當時,看到汪瑚這種絕技的人很多,大家鼓掌歡呼,大開眼界。

後來,有人知道他是從佛寺高僧那裡學來的,便去求見高僧,也要來學練這些武術絕技。

佛寺的高僧不收這些人,說:「我們這裡是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我們看準了汪瑚是個純孝之子,勤勉誠實。所以才把絕技傳授給他。想學武術絕技,首先要重德,要成為一個好男兒。請先回去,好好學做人吧!」

那些年青子弟,心裡受到震動,便離去了。

二、金飛以劍砍豆

清朝雍正、乾隆年間,蜀地有個名叫金飛的劍俠,他早年在甘肅一帶學習劍術,曾得到高人秘傳。金飛回到蜀地之後,辦學傳授劍術,當時有上千人登門求學,但金飛只傳授給這些人練眼力和練臂功的方法,每天金飛只來檢查一次,不過是督促他們努力練功而已。

如此練習,一晃三年過去了,金飛卻並沒有教給徒弟們新的招數。於是門徒大多難耐寂寞,離他而去。最後剩下了幾十個人,而這幾十個人,也對金飛到底是否有真功夫,持懷疑態度。

有一天,這幾十個人,要求金飛給他們表演一下劍法。金飛就叫他們每人拿一把豆子,並且把豆子塗成紅黑兩色,用豆子向金飛投擲,金飛以劍擊豆。等這幾十個人,把豆子扔完後,金飛身上連一點顏色也沒沾上。

金飛叫徒弟們去看地上的豆子。徒弟們驚奇地發現,地上的每一粒豆子,都被金飛用劍砍劈成為兩半。

至此,徒弟們方知金飛的劍術確實高明,於是紛紛向金飛請教這種劍法。金飛說:「這難道可以越級而進嗎?你們的眼和臂的功夫,都還沒到家,教給你們這種劍法,你們也學不會的。記住:學練武術絕技,一是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不要想『一鍬挖出個金娃娃』;二是要能吃苦,做老實人,下勤苦功,才會成就卓越。」

徒弟們從此以後,更加虛心誠意地勤學苦練。後來,各人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好成績。

(以上二事均據《清稗類鈔》)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吻靴主要是鍛煉小腿後部的腓腸肌、比目魚肌及跟腱的伸長性,同時也鍛煉了小腿前部的脛骨前肌和肌腱的收縮性。另外,由於屈膝下蹲,也鍛煉了腿部肌肉的力量與彈性。
  • 馬襠步主要鍛煉股直肌、縫匠肌、內外側肌、脛骨肌、腓骨肌和比目魚肌等的力量。
  • 混元樁主要鍛煉週身氣血的活暢,並增強腿部股直肌、脛骨前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等肌腱及腳部韌帶的力量和堅韌。
  • 肘鼎主要是鍛煉三角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和肱前肌等肌肉的力量。
  • 鬆肩訓練是鍛煉肩關節靈活性的主要項目,也是鼎臂訓練以後所必須要做的活動性練習。《華拳譜》曾說:「臂有力而肩僵,拳之揮動何能自如................
  • 馬步衝拳動作是1兩腳開步站立,兩腿屈膝半蹲為馬步,兩手握拳抱於兩腰側,拳心朝上,拳眼朝外;2右拳慶腰部向前平伸衝出,變拳心朝下
  • (shown)打到好處,尼姑就急止住了,李超問她原因,尼姑只是笑不回答......................
  • 中華傳統武術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有很深的內涵。注重習練者的心性修為,也就是武德的培養。
  • 中華傳統武術既然是古代修道人傳給人的,那麼它就和任何一種修練方法一樣,有個專一的要求,也就是一般所說的」不二法門」的問題。
  • 中華傳統文化中向來尊道重德。老子講:「道生之,德蓄之」,萬物有德則存,失德則亡,武德是武術得以延續傳承的根本,是道德與武藝共同的體現。何謂武德?武,從止,從戈,「止戈」會意為武,即以武止惡、揚善,武德為止戈之德。學武之人若武德不好,害己害人。在形意傳人寶顯廷所寫的形意拳譜中,記述了形意拳的幾位傳人,雖獲其技卻因為武德不好而早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