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 時下中國十大迷思 美學者破解

人氣 8

【大紀元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美國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劍道(Derek Scissors)博士28日發表文章《時下中國十大迷思》(10 China Myths for the New Decade),指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無他,就是數據造假,但卻誤導眾人。他認為,誇大中國的經濟實力、強調中共官方不實的數據,將誤導美國的經濟與外交政策,也會產生前後不一致的對華政策。

史劍道博士認為,中國既非帶領全球走出衰退的引擎,也無經濟自由化,也不是美國的金主,經濟實力更不可能超越美國。此外,中國的經濟成長不能自外於全球經濟,美國長期的經濟基本面優於中國,中國買不買美債無關緊要,中國經濟模式比以前更依賴投資,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

迷思一:中國是帶領全球經濟的引擎

事實是,中國是在掠奪其他國家的GDP。作者認為,GDP的計算公式包含貿易順差,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換言之,中國與貿易國的GDP彼消此長,中國並未增加全球的GDP。

他說,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產品在國際上相當具有競爭力,讓全球物價下跌,醞釀了全球的低利環境。但金融風暴後,全球需求不振,中國的超額產出反而讓全球的供需更加惡化。如果此時中共能真正提振內需,大量進口,中國才是全球經濟的引擎。

迷思二:中國10年後將取代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

事實是,中國取代美國完全沒有機會。如果美國的經濟維持2007~2009年的增長速度,GDP產值的排名將難以被取代,但前提是美國必須刪減預算赤字、穩定利率、增加出口、降低政府管制、進行減稅等。如果美國能做到以上要求,中國在未來10~15年將難以超越美國。

此外,作者認為,若考慮中國人口老化的問題,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潛能絕對會大幅降低。1985年,15~29歲的年輕人佔中國人口比例47%,但2030年這個比例將降為26%,而2035年中國也將擁有2.8億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15年來,人口老化便是日本經濟增長停滯的主要原因,15年後,中國的人口結構與今日的日本將會很類似。

早在日本經濟起飛之前,外界也曾認為舊蘇聯將挑戰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但錯誤的重工業政策卻導致蘇聯經濟崩潰,而蘇聯的平均壽命下降,也導致財富的累積放緩。此時的中共重視固定投資的經濟政策,恰恰一如舊蘇聯的翻版。

迷思三:中國將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事實是,中國公佈的經濟數據可信度很低,失業率嚴重低估,許多商品產出後賣不出去,外國投資的數據也造假。若根據中共官方公佈的數據,套用購買力平價說(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中國經濟1990年代便早已超越了日本,但這顯然不可能。

此外,2004年中共進行人口普查時,發現中國的經濟規模比官方估計的高出17%,因而上修GDP。2009年,中共也將2008年的GDP上修4.5%,或許今年還會上修2009年的GDP。這種每年皆大幅上修前年GDP的奇特現象,也是中共獨有。

迷思四:中國是美國的金主

事實是,中國對美國無任何金融上的影響力。美國政府預算赤字不斷創新高,中國買進美債8,000億美元,看起來似乎是美國在仰仗中國這位金主,其實不然。中共2009年估計買進美債1,000億美元,但美國聯邦赤字也飆高到1.4兆美元,換言之,中共只買了不到7%的美債。

此外,作者指出,如果中共買美債的比例增加,那只不過說明中共的外匯存底無處去,或是希望藉此讓人民幣貶值,以創造更大的貿易順差。因此,中共不是美國的金主,中共只是在資金運用而已。

迷思五:美中關係互相依存

事實是,中國依賴美國是真,美國未必要依賴中國。中國需要美國,2008年出口美國貢獻了中國7.4%的GDP。作者表示,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建築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上,但中國自1997年以來便生產過剩,唯有仰賴美國主導的自由貿易體系,才能使中國投資型的經濟得以運作無礙,但此時美方保護主義的聲浪已漸漸抬頭。

此外,作者還表示,美元是全球的儲備貨幣,美債也是全球最穩健的投資,若無二者,人民幣的匯率與中國的國際收支將無所適從。中共從美國消費者取得絕大的好處,但又不得不依賴美國主導的金融體系。

對美方而言,中國是最廉價的商品供應國,但更廉價的越南已經崛起,或有取代部份中國地位之勢。沒有中國的廉價商品,美國市場販賣的商品或許會貴一些,但也不會貴太多。美國預算赤字太龐大,美債市場絕非中共單一金主所能支撐,而美債的利率,也不會因中共的買進而有太大的波動。

迷思六:中共控制人民幣匯價是全球經濟的頭號大事

事實是,匯率對進、出口的供需影響很大,但2005~2008年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0%,而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卻依然增長50%。對美方而言,美國的預算赤字與低利率助長房市泡沫,反而比人民幣的升貶還要來的重要。

作者指出,人民幣升值的利空,中共可以用法規禁止競爭者進入、政府免費贈地、銀行提供低息貸款、補貼能源等官方干預的方式化解。中共國營企業的競爭力很強,因為官方隨時可以讓國內競爭者瞬間消失,也可以透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補貼,使其製造成本降低,進而向海外傾銷,但這樣的動作最近已招來美國對中國鋼鐵、輪胎等產品的關稅懲罰。

迷思七:金融危機後,中共持續改革經濟

事實是,中共1980年代開放經濟,1990年代進行改革,2000年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但關鍵的私有化、價格自由化、開放外資等改革開放議題卻大開倒車。

中共改革之初將國營企業私有化,但如今國營企業卻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高階主管則由中共官派。中共擁所有的國營大銀行,優先貸放國營企業,透過金融體系來主導經濟。人民銀行干涉匯率與利率,交易的價格區間極為狹窄。商品的價格也由國營企業主導,根本難有自由化。

作者指出,中共對於外資進入中國多所限制,反獨佔法完全將國營企業排除在外,是專為外資量身訂做的不平等法律,所謂的「改革與開放」僅是冠冕堂皇的口號。

迷思八:中共開始導向刺激內需

事實是,中國2009年貿易順差減少1,000億美元,中美間的貿易金額降低,但這絕不是中共導向刺激內需。中國順差劇降,主因是出口降幅遠大於進口,換言之,中國進口需求也在衰退,只是出口衰退更大而已。

2003~2007年期間,消費佔中國GDP的比重逐年下降,2008~2009年這個情況仍無改變,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遞減。相比之下,2009年投資對GDP的貢獻度已超越67%。問題是,金融危機後商品需求已轉疲弱,如今中國又增加固定投資,全球產能過剩的問題將加速惡化。

迷思九: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美國相當

事實是,中共追求經濟發展,並未嚴肅看待溫室氣體排放問題。觀察機構都認為,2006年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美國相當,但2007~2008年6月底,中國每年排放量已多出美國10%。
在這18個月中,中國煤炭產量年增長12~13%,因此估計2009年中國的排放量已超過美國25%。

迷思十:中共計劃持續減少碳排放

事實是,中共從未做過這樣的承諾,如果中國經濟要增長,排碳量必然增加。據估計,中國2005年排碳量為54.3億噸,平均GDP每增加1萬人民幣,就要排碳2.95噸。

2000~2009年間,中共官方公布的GDP增長3.7倍,按此速度推算,2019年中共的排碳量將達到230億噸。或許屆時中共會耍賴,駁斥國際上對中國排碳量的估計值不正確,而會改用自己獨創的檢測方式,公佈一個皆大歡喜的排碳數字。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界銀行報告:中國經濟有泡沫化跡象
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成也房產 敗也房產?
陶冬︰今年是中國政策風險年
網友警告:中國99%的白領要破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