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寺院的鐘要敲一百零八下?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5382
【字號】    
   標籤: tags:

唐朝詩人張繼《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韻鐘聲流傳千古,寒山寺也因此詩而揚名天下。另唐詩人張岱《西湖十景‧南屏晚鐘》詩︰「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更將杭州西湖邊南屏山麓的「淨慈寺」美妙悠遠的鐘聲,描繪得出神入化。

不管是寒山寺或慈淨寺,這兩座古剎的鐘聲都是圓潤洪亮、純厚綿長,並能震撼人心而傳頌千年。那麼,為甚麼寺院的鐘要敲一百零八下?

鐘,莊重平穩,端正安詳,自古即為寺院中重要的法器之一。據傳,寺院撞鐘傳統源自於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志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志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鐘聲敲響,苦痛就能暫時停息。」於是,梁武帝就下詔寺院每日要撞鐘。

寺院的鐘依其用途可分為梵鐘、喚鐘兩種。梵鐘專司召集眾人,或為朝夕報時之用;喚鐘則為法會、節慶通告佛事開始之用。其實,鐘也是寺院裏的號令,舉凡日常的起床、吃飯、睡覺,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禮佛等等,都是以鐘聲為信號。如唐朝懷海禪師所制《百丈清規‧法器》上載︰「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

佛寺大殿前左右兩邊通常都建有鐘鼓樓,分別放置鐘、鼓。寺院僧人於每日朝課與熄燈之前都會敲擊鐘鼓,用來作為警惕與自勵,稱為「晨鐘暮鼓」。

據《百丈清規.法器》中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慕(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所以敲鐘也有講究,晨曉敲鐘,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鐘,是喚醒世人的昏闇迷惑,又稱為幽冥鐘。

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後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覆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後擊鼓,鐘先快後慢。

至於,為甚麼每次敲鐘都要一百零八下,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另一說,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念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還有一說,撞鐘一百零八下,即為一年之意。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徵年年循環不息,天長地久。如明朝學者郎瑛撰《七修類稿‧事物類‧鐘聲數珠》上載︰「鐘聲,晨昏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正得此數。」

古人還有除夕夜「撞鐘祈福」的傳統習俗,據漢朝班固撰《白虎通義》中載︰「鐘者,動也,言陽氣於黃泉之下,動養萬物也。」大意是說,鐘能聚集地下的陽氣,敲鐘可以把陽氣從地下喚出來,滋養萬物。故除夕夜撞鐘,人生的一百零八種煩惱,隨著悠揚的鐘聲「隨夜盡」,新的一年「破曉來」。@#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目前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學位,我們稱為「博士」,如哲學博士、醫學博士、文學博士、教育博士等。但是,為甚麼賣茶賣酒的人也被稱為「茶博士」、「酒博士」呢?
  • 不管是在唐朝白居易的詩《長恨歌》︰「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或古籍史書《後漢書.延篤傳》:「大將軍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應陳進醫方,豈當使客千里求利乎?」中,都有「椒房」一詞,那麼「椒房」是指甚麼?又為甚麼是古代后妃的代稱呢?
  •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甚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 我們經常看到上演古代帝王事蹟的電視劇,如唐太宗、康熙皇帝、雍正皇帝…等等,而皇帝常常一開口就是「朕」…如何如何,也都知道「朕」說的就是皇帝自己。但是,皇帝為甚麼要自稱為「朕」呢?
  • 不管是睡覺、作夢或打瞌睡,俗話都可以說是「夢周公」或「去見周公」。但是為甚麼不是夢孔子、夢老子、夢…等等,就是非要夢周公呢?
  • 在《後漢書.卷六十四.盧植傳》上載:「士之楷模,國之楨幹也。」另《南史.庾肩吾傳》記載:「至如近世謝朓、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這兩個記載所出現的「楷模」一詞,都有典範、榜樣的意思。那麼,為甚麼榜樣又稱為「楷模」?
  • 通常人們對於一些德高望重、有卓越成就而深受眾人所景仰的人,會用泰斗來讚揚這些傑出人物。如文學泰斗、武術泰斗、學術泰斗、中醫泰斗、音樂泰斗……等等,那麼為甚麼要用「泰斗」來形容呢?
  • 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溝通外,書信的往來也是一種方式。書信讓人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體會,不管多遠都能得知彼此的近況。在古代,官府的書信傳遞大都是由信差騎馬,透過驛站來接力傳送;軍隊間的情報傳遞,就利用信鴿傳遞;而一般平民百姓則靠口信或親友傳遞信件,如唐朝詩人岑參《逢入京使》︰「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那麼,為甚麼書信又稱為「鴻雁」呢?
  •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使用到「毛病」這個名詞。專挑別人的缺點,我們會說挑毛病;東西出現了差錯、故障,就說是出毛病;長期好不了的疾病或有不良的嗜好、習慣,則叫作老毛病。那麼,為甚麼把缺點或錯誤稱為「毛病」呢?
  • 往往有人對來訪的客人不是很歡迎時,總會明示、暗示的催促客人離去,客人就會說自己被主人下「逐客令」了。在《聊齋志異?卷十一?陳雲棲》也有記載:「若不下逐客令,俾得長伴老母。」另清朝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二位如再喧嘩,不獨耽誤嬌音妙舞,恐金母要下逐客令了。」那麼,為甚麼驅趕客人稱為「逐客令」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