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無私 修德愛民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 ,

趙抃,字閱道,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縣)人,二十七歲中進士,歷經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為官。他重視自身的修為,剛正不阿,愛民惠民,聲譽遠播。

趙抃任殿中御史時,恪盡職守,「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宋仁宗任命好奉承拍馬的陳旭擔任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趙抃立即上表彈劾,指出陳旭「欺君罔民,損公利己,專務諂悅陛下左右」。他見仁宗不予理會,幾月間連續上了十七本奏章,反復向仁宗講述治國和用人的道理,並舉出大量事實說明陳旭貪瀆不公,擔當此要職必貽誤國家,直至仁宗將陳旭罷免。趙抃這種堅持正義不達目地不罷休的韌勁、一追到底的精神,令人欽佩。

趙抃辦事秉公無私,處處以國家大局為重。在議論朝政時,大臣范鎮經常和他發生爭議,人們都認為他二人不和。一次,范鎮因有過失受到宋神宗指責,神宗問道:「范鎮為人到底怎樣?」趙抃首先說:「范鎮是忠臣。」神宗就再問道:「你何以知道?」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范鎮就率先上奏,請求仁宗皇帝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一百天後才批下來,范鎮為這事急的頭髮和鬍鬚都白了,他不是忠臣是甚麼?」退朝後,有人問他說:「范鎮總是反對你,你為何替他說話?」趙抃說:「我和范鎮之爭乃為公不為私,豈能因一己之私而廢棄公道?!」

趙抃後來因觸怒權貴被貶為幾任地方官,但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在哪兒做官都做到愛民如子,造福一方百姓。他一清如水,每次赴任時單人獨騎,僅帶一架琴和一隻仙鶴,成語「一琴一鶴」便由此而來,形容為官清廉。

趙抃在蜀中任職時,廣興辦學,注重教化,經常親自授課,並寫詩勉勵學生:「古人名教在詩書,淺俗頹風好力扶。口誦聖賢皆進士,身為仁義始真儒」。使蜀中民風淳厚,民心歸向,周邊百姓多向其境內遷徙。趙抃在青州任職之前,青州久旱無雨,旱蝗肆虐,趙抃到任後,忽起一陣大風,蝗蟲全部落水而死,隨後又降甘霖。百姓的旱蝗之災得以解除,人們都說這是趙抃的仁德所致。

趙抃為人為官忠誠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齊,恭謹的對天稟告,凡是不可稟告的,便不敢做。一生敬信神佛,居心行事,光明磊落。他還經常向周圍人勸善,要勤勉向道,只有修德才能慈悲心志。其實人生在世,能恪盡個人職分之外,要能敬天敬神,修身明德。因為返本歸真才是做人真諦,良知善念才是生命的本源和歸宿。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禮樂」所起的作用,就在於通過調和制約的方式對生命進行養護,使生命不至於迷失墮落於情感欲望之中…
  • (shown)君子是明瞭人生真諦的人,無論在任何環境中能夠堅守道義而行事,秉承聖賢的教誨而做人,其所到之處能潤澤、教化一方,使人們崇尚道義。
  • (shown)古之聖賢、君子通達道理,安於天命,千言萬語都是要教人行善,明辨是非善惡,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去惡從善,鼓舞人們追求真理。
  • (shown)人如果違背道義原則,就會失去正確人生方向而埋下深深的隱患,從表面來說是違背道義,實質則是違背自己的良心、良知。
  • (shown)樂的作用,並不是給人娛樂的,是在教化人的基礎上,最終達到神人以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 (shown)古代設立了司星官、欽天監、卜官等,觀象授時,很多事情通過預測和占卜來預知吉凶禍福。
  • (shown)人們把這些壓船的大石頭,收集起來,作為一代廉吏的紀念物,大家都叫它為 「鬱林石」。
  • (shown)人們從古典詩詞意象鮮明的象徵性中,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審美理想、歷史和道德的責任感、尋找精神家園和心靈的歸宿,達到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審美藝術效果。
  • (shown)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為政理念是為政以德,內涵豐富而深刻,值得後人學習和借鑒。
  • (shown)孫悟空對師父敬重、真誠,心中時刻記掛著師父的安危和取經大業的成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