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自然 名曲天成

龍之台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這裡要談一個有趣的歷史故事:「師法自然,名曲天成」。在春秋時代,楚國的俞伯牙,跟著名琴師成連學習彈琴。成連看他天分很高,便傾囊相授,經過了三年的苦學,伯牙的琴藝已經盡得師父的真傳了。可是彈奏起來,總覺得琴聲中還缺少了點什麼,伯牙為此非常的苦惱。

他知道這一關如果衝破的話,他便是一個傑出的妙手,否則,充其量只不過是樂「匠」而已。有一天成連對他說:「伯牙啊!你所少的只是那麼一點神韻啊!但這是一種境界,是無法言傳的。我的師父方子春,住在東海的蓬萊島上,他可以幫你,我們一起去請教他吧!」

於是師徒兩人來到了海上的蓬萊島,這時成連因為要到別處去接方子春,便命伯牙在島上等著。伯牙一個人在孤島上,開始時只能在海邊踱來踱去,焦急的等待著師父回來。但慢慢的,在每天的日昇月沉,潮起潮落中,他沉靜下來了。

有一天,他覺的有滿懷的心事,想和海談一談。於是便抱著琴來到了海邊,緩緩的撥動著琴弦。只聽到琴聲隨著海風,或緩或急,海浪也隨著琴聲節奏的起伏,或高或低,在與整個大自然的互動應和中,不知不覺的,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籟般的樂聲,時而激昂,時而低沉的充滿在整個天地間。

一曲終了的時候,這時一個偉大的宇宙架構,在他的心中形成了:「原來整個自然的造化,是這樣的充滿了智慧啊!怎麼樣才是最美、最好的,他就是那樣的呈現。在冥冥中,到底是什麼樣的手,在推動著這一切呢?」

這時的他,再彈奏起樂曲來,只覺得天人合一,悠遊自在,而在島上醞釀多時的名曲--〈水仙操〉,也譜成了!一天,當他正忘我的彈奏著〈水仙操〉時,只聽見背後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原來是師父成連回來了!成連笑吟吟的對他說:「伯牙啊!這偉大的自然,已經開啟了你的無邊智慧,何需要子春太師再來畫蛇添足呢!」這時伯牙才知道,原來這裡根本就沒有「太師父」這個人哪!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悟到,古代中國人特有的那種「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生活哲學。古人在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綜覽山川景物中,已明白天地間存在著一種安靜而有力的主宰力量,人們如果能順應這個道理,就會自在平安;如果背「道」而馳,就不免天災人禍。

從這一切井然有序的運行規則中,不時的啟發、點化著人們。人立足於天地間,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謙卑、包容與感恩,並發展出一套對應的生活方式。比如說:中國「曆法」的二十四個節氣,便成為古代農耕生活最好的依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各依其時,它的精確程度,使後代子孫深深的折服。

由於能和自然萬物和平共處,所以中國人就連言行思想,也都不自覺的取法天地精神。我們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豐富語匯,就可以知曉一二。譬如期勉自己心胸豁達,就會想到「海闊天空」;要學會謙卑恭敬,就必須「虛懷若谷」;形容一個人格的崇高偉大,會以「山高水長」來比擬。對充滿活潑靈動,盎然生機的,就說他「鳶飛魚躍」等等,這在顯示出中國人對自然的敬仰與信服。

此外,我們每天都在用的一些成語,如:「神工鬼斧」、「神機妙算」、「神聖」、「驚天地、泣鬼神」等等,無不表現出先人們對造物者的讚歎和崇敬。所以知天命,識天理的人,到哪裡都能活得怡然自得,處變不驚啊!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