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三寸不爛之舌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6540
【字號】    
   標籤: tags:

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趙勝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以善養「士」著稱,有賓客數千人,曾三次擔任趙國宰相。

秦國攻打趙國,並包圍首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求援,當時打算推楚國為盟主,訂立合縱盟約聯合出兵抗秦。平原君想從門下食客挑選二十個有勇有謀、文武兼備的人,一起前往楚國。結果只選得十九人,剩下一人挑不出來。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平原君最後同意讓毛遂一同前去。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論訂立合縱盟約的事,從早上到中午,平原君再三陳述利害關係,還是無法說服楚王答應援救趙國。於是,在另外十九人的鼓動下,毛遂手握劍柄,登階到殿堂上,他態度強硬,義正辭嚴,向楚王分析情勢,最後楚王同意和趙國簽定盟約。

平原君簽定縱約返回趙國,回到趙國後,說:「我不敢再鑒識人才了。我鑒識人才多至上千人,少則數百人,自認為不會漏失天下賢能之士,現在竟遺漏毛先生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比九鼎大呂的傳國之寶還有份量。毛先生的三寸舌頭,比百萬大軍還要強大。」於是,將毛遂一直奉為上賓。

因為人說話的主要器官是舌頭,舌長約有三寸。所以古人往往用「三寸舌」、「三寸之舌」來形容有極佳口才的人。而「三寸不爛之舌」就是從這裡演變而來,用來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

--摘編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