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類憶舊》(8-3):高考歧視

――《黑五類憶舊》第八期,焦國標編

袁劍平

人氣 59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12日訊】我的中學是開封育才中學。我校高59屆共200餘人,除了不願升學的,其他都考上了大學,而一些尖子生卻落了榜,讓人費解。當時人們不敢詢問原因,改革開放後謎團才解開。原來,校方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對每個學生都做了政審。結論分為四類:1、可錄取機密專業;2、可錄取一般專業;3、降格錄取;4、不宜錄取。政審的依據是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地富家庭,右派家庭,或有海外關係尤其是港澳台關係的,基本上都屬不宜錄取或降格錄取。

江雪,志願軍退役,經考試插班到育才中學讀初二,門門功課5分,被保送入高中,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小說,又是校學生會副主席、團支書,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團幹。1959年高考時,江雪對自己的政治表現和學習成績都很自信,報了北大、北師大等名校。然而,他接到的是一封這樣的信:「由於招生名額有限,今年你未被錄取。」那年的文科考生,各科成績都在85分以上的,全省只有兩人,江雪是第一名。有8所大學都想錄取這位省文科狀元,可是均在不宜錄取的政策面前退卻了。

范天成,文理全才,高中時對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理論、化學中的電離理論、數學中的非歐幾何體系十分著迷。他興趣廣泛、視野開闊,已經在有意識地追尋前代成功學者的科研思路與方法,為升入大學後及早轉入創造性研究做準備,然而因家庭出身被不宜錄取。

呂延梅,初中畢業以全5分學生被保送到高中部。他雖出身富農,但自恃學習成績優秀,報了北京大學數學系。他收到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信封右下角印著「北京大學」四字,但被藍水鋼筆劃掉,改寫成「開封師範學院」,又被用鋼筆劃掉,最終改定為「開封師範專科學校」。從北京大學一降再降,落到師專一年制短訓班,呂延梅可謂1959年高考「降格錄取」的典型。

這樣做的自然不是開封育才一家,也非河南一省。受傷害的也不單是高中生,初中生也因同樣的緣故被剝奪了上高中的資格。而且這種做法不止一年。文革初期開封某中學檔案室被撬,學生們發現正要參加高考的66屆應屆畢業生的政審檔案,分類與前述相同,引起轟動。這證實了直到1966年,不宜錄取、降格錄取政策仍在執行。檔案顯示,1958年河南省某市高考不宜錄取的比例是7%,1966年是6.1%。自1958年至1966年,8年裡全國遭不宜錄取、降格錄取的高、初中生究竟有多少?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記述:「1955年,我從上海第八女子高中畢業。我三年高中的總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還被評為五好學生。在教師的指派下,我還負責幫助五位同學通過了畢業考試。雖然有這樣的成績,我不能進入任何大學讀書。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悲觀,卻連哭都不敢哭,就寫了一封信給祖母宋慶齡。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說,上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不過,她在信的最後一行提到,但願我明年能進入大學。次年我進入上海同濟大學。」孫穗芳的回憶表明,1958年以前高考中也有類似的政審條件。

吳祖光有幾篇文章談到自己被打成右派後的遭遇:「甚麼反右、批判、檢查、勞動我們都經受了,但是使我最痛苦的是我的家庭,我的母親、妻子、子女,我們的3個孩子都不許升學。長子吳剛去近郊農村『鍛練』,次子吳歡初中讀完送到北大荒作了7年兵團通訊員,每天走70華里送信。小女兒吳霜初中畢業後,竟被原來最喜歡她的女班主任老師取消了她升學的權利,只能留在家裏。」

馮驥才是天津的一位不宜錄取者。「我1961年高中畢業,考中央美術學院。我出身不好,複試完了,教師告訴我:『你願不願意上李可染的山水畫系?』我說:『願意。』最後我沒有被錄取,原因是我出身資本家家庭。」

遇羅克也有不宜錄取的經歷。遇母解放初期是一家有十幾個工人的小廠的老闆,羅克因此成為資本家出身。1957年,遇的父母雙雙被打成右派。1960年遇羅克高考落榜後,主動報名到北京郊區人民公社當農業工人。1962年又參加高考,北師大準備錄取他,但所在大隊卻堅決不給檔案,理由仍是家庭出身,大學夢再次落空。

報告文學作品《胡楊淚》裡的主人翁錢宗仁也是一位不宜錄取者。1963年高考,錢是湖南省的前十名,清華要錄取他,因家庭出身,公社不給檔案。次年再次參加高考,被哈爾濱工業大學錄取。3個月後,公社書記多次到校逼迫學校令其退學。1965年他又一次要求參加高考,公社出面不准他報考。錢被迫到新疆謀生。1984年《胡楊淚》發表後,引起各方面的重視,錢改行到《人民日報》當記者。1985年10月1日凌晨,錢宗仁去世,肝癌晚期,41歲。

執行不宜錄取政策的年代並不是考生過多,而是考生不足、國家急需高等專門人才的年代。據河南省教育廳的文件,1959年高考因招生名額不足,部份高校於1960年又進行春季招生,還鼓勵在職人員報考或保送大學。1960年4月25日,河南省教育廳頒發《關於從今年高中二年級學生中動員部份學生報考高等學校的通知》,指出1960年各類高校在河南招生17300人,而應屆畢業生僅為14756人。其中因政治、健康或其他原因不能升學的,按10%估算,有1476人。把這部份學生扣除後,還缺少4010人。經省委同意,從今年高中二年級中動員4000多名學生報考高等學校。

不宜錄取政策的執行也有較寬鬆的,八十年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優秀代表」蔣築英就是一例。父親被勞改,蔣築英竟考入北京大學,實在應感謝母校對他網開一面。開封育才中學一位前校長,當年報志願時,老師暗示他不要報機密專業,不要報一流大學。他報了第二批錄取的洛陽農機學院,被錄取。

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寶豐,是我們的同齡人。崔琦有三個姐姐在香港,屬於有嚴重家庭問題者之列。如果崔琦當年不去香港上中學,而留在河南寶豐,難逃不宜錄取的命運。

――本文轉自《黑五類憶舊》第八期,焦國標編

相關新聞
當年“黑五類”遊街 今天工人也遊街
「黑五類」倖存者王佳佳:控訴中共
杭州市委定義新「黑五類」嚴打反腐敗舉報人士
《黑五類憶舊》(8-1):紙彈頭殺傷力實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