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百鳴:華人家教與看神韻

任百鳴

標籤: ,

【大紀元2010年12月22日訊】海外華人家長,不管是台灣移民來的,還是大陸移民來的,都遇到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怎樣讓孩子能夠瞭解一些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

人們稱美國長大的孩子是ABC,尤其年齡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來了,中文基礎還沒打好,就上了美國小學。孩子是長大了,但你會感覺到,孩子離中文與中華文化卻越來越遠了。

對於漢語,這些孩子一般只能保持能聽懂父母說話的意思,大多數也只能照葫蘆畫瓢的寫寫自己的名字。即使是華裔孩子之間,見面一玩起來也都是嘰裡呱啦的說英文。而能用中文讀書、看報、上網的根本就是鳳毛麟角,能這樣的孩子也是歸功於父母長期不懈且十分耐心的有意培養。

不是華人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多受些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確實是人在海外,大環境與小環境都讓人有些力不從心。一來父母要維持生計,生活壓力一般都不小,留給親自教育孩子的時間自然就少了;二來,在英語環境中,很難找到適合講中國的西方教材與讀物,而用國內或台灣寄來的中文圖書來說教,孩子連聽、讀都困難,哪還有甚麼興趣學下去。大多數家長選擇了投降,最後把孩子往週末中文學校一扔,愛怎麼樣就怎麼樣了,好歹在心理上是對得起孩子了。

但是誰都知道,一份價錢一份貨,沒有哪個華人家長真的認為,孩子從中文學校的大班課裡出來,中文就能有多少的長進,或對中華文化就能有甚麼瞭解。事實上,大家都送了,誰不送好像對不起孩子,所以,送到中文學校上幾堂大班課,也就成為了華裔孩子的幾乎是唯一的課外中文熏陶。

但是,這幾年有教育專家發現,有不少對孩子中文知識教育很用心、很注意文化承傳的家長,每年都給自己的孩子開個小灶。所謂小灶,其實人人都能開,就是借神韻演出的光,讓孩子不斷的充實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受與理解。

這些家長往往沒甚麼舊有的觀念,他不管是什麼團體演的,這不是他所關心的。在西方還是一份價錢一份貨,他的原則就是孩子一定要接受正宗的高水準的中華藝術的陶冶,在聲、光、電齊備的舞台演出中,充滿好奇心的孩子,通過視覺、聽覺與心靈感受,對中華神傳文化中包括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民族舞蹈以及善惡有報的普世價值觀等等,有了一個全方位的三維體驗。這種身臨其境的劇場體驗,比任何書本的說教都要效果好很多,也精彩得多。其實,我們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嘛,我們一輩子都記得的情節,往往是小時候看的一場戲或電影片段。

有人說,一場神韻看下來,對孩子來說,至少等於是把歷史、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領域的專家級的教師一起請來,綜合性的為自己的孩子上了堂關於中華傳統的輔導課,孩子還津津有味的聽得懂、跟得上。而要在現實生活中,實際要請來這樣的專家,恐怕即使再有錢,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渠道。

比較有經驗的家長說,帶孩子看神韻,雖然是一年體驗一次,但神韻演出每年都推出全新的節目,一年一年的積累,孩子長大了,離中華文化也走近了一大步。還有一位家長深有體會,他說,他的孩子看過神韻後,再叫孩子見叔叔阿姨要有禮貌喊人,孩子也不像以前那樣不當回事了,好像中國人的那個傳統禮儀的基因激活了。

美國首都華府有份不小的報刊「The Washington Examiner」, 它常有個系列,向讀者推薦「最佳」,有甚麼「最佳家庭」,「最佳聚會」,「最佳戲劇」,「最佳音樂」,「最佳戶外運動」,「最佳畫展」等。不久,神韻又要在肯尼迪藝術中心歌劇院年度性上演,這份報紙把「神韻」評為了「最佳健腦食品」。按中國人的說法,那就是精神食糧,看來,西方人,看神韻也得出了自己的心得。

相關新聞
任百鳴:「神韻」義三解
任百鳴﹕曾慶紅何不來看一場神韻晚會
任百鳴﹕中共「號召」 看神韻
任百鳴﹕為什麼說神韻是神創之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