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麻省理工學院系列(二)

科技政策計劃 全局觀從學生時代培養

人氣 4

【大紀元2月10日訊】在上一期報導中,向讀者介紹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平台,使學生有機會瞭解甚至參與到科技政策中來, 成為具有「政治決策和領導能力的工程師」。

在本期報導中,記者參加了「科技政策計劃」的座談會,並採訪了「科技政策計劃」的主要組織者之一 奧斯海莫(Gerry Ostheimer)博士。

(大紀元記者孫簡妮劍橋市報導)「科技政策計劃」每年都會舉辦兩個經典活動─「科技政策集訓營」和「國會訪問日」。 主要組織者之一的奧斯海莫博士(Gerry Ostheimer)接受了本報採訪。

「科技政策計劃」的創辦和經營

奧斯海莫博士首先介紹說:「我們這個計劃始創於四年前,由兩名女博士生創辦。她們組織了第一屆科技政策『集訓營』。以後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參加集訓營的同學和科研人員中,總會有一部份人對這個計劃感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計劃中來。」

談到該計劃的獨特之處,他說:「據我所知,麻省理工學院是第一個創辦這樣的學生社團的,而且影響力很大。很多學校,當然包括MIT,都設有專門關於科技政策的專業,但是他們的培訓只能涉及到該專業的學生。而我們這個計劃,給專門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瞭解科技政策和參與科技政策制定的平台。所以說,意義是很大的。」

「科技政策計劃」的意義

當問到此計劃的意義所在時,奧斯海莫博士說:「追溯到50和60年代,資深的科技工作者會被政府聘用,參與科技政策的制定,包括核武器和是否登月等決定。當時的科技政策都是由科學家來制定的。但是,過去的十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做科技政策決定的人不再是科學家,而是那些願意從事科技政策的政策專業畢業的學生,而他們本人並不深入瞭解科技。 只有一些非常有名望的科學家,比如說諾貝爾得獎者才可以參與到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

我們這個計劃的意義就在於培養年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使其瞭解科技政策。他們中有一部份人,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會走入科技政策領域。他們對科學和科技的認識會有利於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我們認為,年輕的科學家,包括博士後和青年教授,應該盡早的參與到科技政策中,而不是等到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之後。」

他希望通過這個計劃,更多的MIT的學生、博士後、科研人員和年輕教授,可以瞭解科技政策是如何運行的。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現在科研工作者就像是在供應鏈的最下游,飢餓的期盼著在供應煉上游的政府撥給科研經費。我們要做的是,讓科研工作者走到上游去,參與到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去。告訴他們科研的重要性。」這樣做得好處是,更多的科研經費可以促進科研成果的創造,從而更有說服力去取得更多的科研經費。如此形成一個正反饋。

「科技政策計劃」的核心活動

在「科技政策集訓營」中,學生可以初步瞭解科技政策的重要性和如何制定科技政策。而在「國會訪問日」,學生們到華盛頓去和國會議員見面,展現給他們科研對於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重要性。 奧斯海莫博士說:「我們並不是去跟他們要研究經費。就是告訴他們我們在做甚麼。在政府部門裡面很多工作人員都是年輕人。他們看到同齡的我們感到興奮和親切。」

他接著說:「麻省理工學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不僅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同時還緊密和其他各個領域結合,從而共同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

華人也應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

奧斯海莫博士最後表示,希望華人社區的中國人和中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科技政策中來:「一些學術界和以科技為導向的工業界領袖,正在為改善國際學生簽證和綠卡的現狀而努力。為了更有效的推進這一努力,留學生和持有工作簽證的在美外籍人士也要積極努力的參與。哪怕不是美國公民,也要去和本區的議員談話,表達希望增加高學歷和高薪技術人才獲得綠卡名額的願望。不要乾等著美國政府去做出什麼決定。」

針對中國留學生埋頭苦讀,對美國政策不聞不問的現狀,他向中國學生提出了一些期望:「首先,你們應該多瞭解美國的政治和政策,瞭解美國的職能部門是如何運行的。和中國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不同,美國政府是三權分立,各個部門之間互相監督和制約。你們應該瞭解美國政府如何運作。這樣你們才能知道應該和哪個部門交流,表達你們的需求。比如說,一個中國學生可以跟所住區的議員寫信,發表意見。我相信,他們會讀你的信,你的聲音會被聽到,會得到重視。其次,多閱讀美國新聞,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瞭解身邊發生的事情。我想,不管你們將來是選擇留在美國,還是返回中國,對美國社會的瞭解,包括政治、經濟、政策的瞭解,對你們都是有益的。」◇


奧斯海莫博士(Gerry Ostheimer)。(攝影:孫簡妮/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後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巡禮(6)
亞洲夜市再現MIT
疾病有味道 狗狗聞得出
MIT被賣? 加州理工惡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