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王管理策略:孔子論語·八佾第三

清雅
font print 人氣: 159
【字號】    
   標籤: tags:

人能夠遠色、欲,為情不過,修身養德,敬天知命,守人道,保持人的本性善念,就是一個好人。但是人類社會善惡同在,人很容易被慾望誘惑走向邪路,所以聖人制定禮、樂以教化萬民。禮、樂只是形式,歸正人心才是關鍵。

《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欲無限極,禍亂生焉。聖人懼其邪放,於是作樂以和其性,制禮以檢其情,俾俯仰有容,周旋中矩。故肆覲之禮立,則朝廷尊;郊廟之禮立,則人情肅;冠婚之禮立,則長幼序;喪祭之禮立,則孝慈著;搜狩之禮立,則軍旅振;享宴之禮立,則君臣篤。是知禮者,品彙之璿衡,人倫之繩墨,失之者辱,得之者榮,造物已還,不可須臾離也。(《舊唐書·志第一》)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第三》)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論語·八佾第三》)

季氏在家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隊;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按天子祭宗廟的方式祭自家宗廟,已經是非禮了,違背了做人道理。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篇第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第三》)

禮、樂是歸正人心,如果人追求禮、樂形式和外表,那就是本末倒置,達不到目地。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第三》)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第三》)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第三》)

禮、樂由聖人制定,要保持聖人原話,理解聖人原意,信要誠,不要走形式,要使自己心性真正有所提高。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第三》)

人要知道敬天、地、神,知命。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第三》)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第三》)

每個人能夠做到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第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第三》)

君、臣之道。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第三》)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論語·八佾第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 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第三》)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第三》)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第三》)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八佾第三》)

孔子一些具體看法。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第三》)

轉載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道德經》告訴我們,我們人、萬物,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當然他們就有道賦予他們的特性,我們就需要根據道賦予人的特性來管理社會、根據道賦予萬物的特性來管理自然。
  •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史記》樂書第二)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明白事情的因果關係。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 孔子講為政的原則就是講德,教化人民修身養德、保持人的善良本性,並且以《禮》作為行為標準,社會就能夠治理好,老百姓知道羞恥,不會做不該做的事情,這就是天下人嚮往的。
  • 齊桓公稱霸以後,又過了六年,賢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不治。齊桓公很著急,親自去看望他。桓公問他:「大臣中誰可以繼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說:「君主應該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應該知道得很清楚。」
  • 在軍事上,秦始皇南征百越、北擊匈奴,基本奠定了後代中國的版圖,同時他修萬里長城,保住了中原地區不受到遊牧民族的侵襲,所以秦始皇的作為對後世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
  • 《東周列國志》在寫到六國滅亡時,最後有一首詩作為總結,這詩是這麼寫的:「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 所以這段歷史,從軍事方面,它是一個軍事史上非常重要的時期;從政治方面,它是從世卿世祿到官僚制的轉變,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制的轉變;在文學史上散文的發達;哲學上是先秦諸子的出現。所以這段歷史,這個五百年的變局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一個非常大的,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變化的時期。
  • 秦兵幾乎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春秋戰國長達五百年,這一場歷史變局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