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年文化:元宵節(上)

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也叫「燈節」、「燈夕」,因在夜晚張燈而來。

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水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的生日,因天官賜福喜樂,於是人們集聚一起,給天官過生日祈福,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天帝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畜財產統統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還是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真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感謝天帝女兒的救命之恩,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關於元宵節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認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漢武帝時,宮中在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一神」。「太一」也叫「太乙」、「泰一」、「泰乙」,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地位在五帝之上,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奉祀。宋玉的《高唐賦》就有「醮諸神,禮泰一」的記載。因「太一神」有恩於漢武帝,所以漢武帝建了太乙廟,奉祀比較隆盛。《太平御覽》中引《史記.樂書》云:「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這一天定為重大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的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社稷,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恆登基,稱漢文帝。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

但與這兩位皇帝相關的說法都沒有這一夜張燈放花的記載。另有一說才與元宵燃燈的習俗相關。

漢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僧眾瞻仰佛捨利放光雨花,屆時僧眾雲集,頗為可觀。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可見,元宵節來由集釋道文化與幾代帝王合力而成,成為完整、豐富的文化習俗。因為在古代,夜與宵同,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說叫元宵,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也源於漢代。

東方朔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他足智多謀,風趣滑稽,而且心地善良。

那年臘月,下了幾天雪。東方朔去御花園折梅花。剛進園門,見一個宮女正淚流滿面地向御井撲去,他慌忙上前攔救。這宮女叫元宵,家住在長安西北山上,家裡還有父母和一個小妹妹。自把她選進宮來,每逢年底歲首,她思念親人,心如刀絞。這幾日風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艱辛,心想:既然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元宵的訴說,便安慰了一番,勸解了一陣,答應想辦法讓她與父母、小妹妹見面團聚。

東方朔從元宵的身世,想到宮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親戀眷的惆悵,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

這一天,他來到西北山元宵的家裡,如此這般地安排了一陣,就返回長安大街賣起卦來。有人認識東方朔,知道他識天文,通陰陽,都爭著占卜求卦,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條簽語。人們非常驚慌,紛紛求問解脫的辦法。東方朔神秘地說:「正月十三下午,城裡的白鬍子老人們,都到城西北十里舖大道口等候。天黑下來時,從西北方向會過來一位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君。見到她後,父老們要跪在地上攔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信以為真,暗暗互相串連。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裡的白鬍子老人們都手拄枴杖來到十里舖等候。天剛擦黑,果然從西北方向過來一位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父老們一擁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著悲哀不止的父老們說:「我是領了玉帝的旨意來辦事的,火燒長安時玉皇大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要是沒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你們可送到人王地主那裡,讓他們想辦法吧。」說完,扔出一張偈語,回身走了。

老人們把這事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望望偈語,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念著念著,嚇得滿頭大汗,忙向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求教。

東方朔說:「聽說火神君也愛吃湯圓,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讓全城臣民都做湯圓供奉,虔誠禱告,求火神君高抬貴手。再傳諭京都臣民一齊動手做燈,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焰火鞭炮。屆時,滿城通紅,火球橫飛,必能唬住在南天門觀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門大開,讓城外的庶民百姓進城觀燈。皇上、妃子、宮娥綵女,三三五五出宮去街上觀燈,混雜在鄉下來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會沾他們的光,蒙他們的福,免去災難。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湯圓做的好,可讓元宵手提大宮燈,把元宵的名字寫上,在前開道,我手端湯圓跟在後邊,穿大街走小巷,虔誠敬奉雲遊在長安上空的火神君,定會使她心軟下來的。」漢武帝一聽,心中大喜,就傳旨按著東方朔的辦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墜西山,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鄉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陸陸續續進城觀燈。漢武帝脫去龍袍,換上便服,在幾個近臣的保護下走上大街。娘娘貴妃,宮娥綵女,也三五成群地離開了皇宮。整個長安城,燈火通明,火球橫飛,焰火滿天,好看極了。

元宵的妹妹領著父母也來長安觀燈,當她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聽到喊聲,來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鬧了一夜燈火,長安京都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樣讓元宵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樣全城掛燈放焰火,相傳為習,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湯圓是元宵做的,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一天叫「元宵節」。這就是十五過元宵,十六鬧花燈的由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傳統文化中,過年時有一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是怎樣流傳夏來的?黃曆新年的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殷商時期…
  •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 爆竹,民間又稱之為「爆仗」、「花鞭」或「響鞭」等.....................
  • 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口日」、「人七日」、「人勝節」、「人慶節」、「人生節」、「人氣」 「七元」或「七元日」、「七元節」。此節是中國古代比較重大的節日,但是今天在中國已經消亡,在日本還在流行。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 春分節氣後到來的是「清明」,此時清淨明潔之氣象,瀰布天地間,萬物欣欣向榮。我們來探索一下: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在4月4日和4月5日之間變動呢?古代的清明節也放連假嗎?作什麼活動呢?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