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後 記-5)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生,一切安排得非常妥當,讓你品賞各種各樣的人生,體味人生的甜酸苦辣。但「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十三章),它要讓你沒有大富大貴,沒有身價的禍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引同上)當年來到德國,真正是一無所有:沒有錢財,沒有驚恐,沒有希望,沒有思想,也沒有後顧之憂。冥冥之中,命運將吾引上老子的道無。

德國,這個寧靜、啟人發思的哲學大國,他給了我一個安身之地。我在巴伐利亞國王的領域,路德維斯二世國王創造神話的這個地方——新天鵝堡腳下住了下來。在這裡我開始閱讀康德、叔本華、尼采、胡塞爾以及薩特。我一邊思考一邊做筆記,每天只讀幾頁紙,讀得雖慢,但五、六年下來,收穫甚大。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給我極大的啟發。我弄清了後來的德國哲學家費希特、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及胡塞爾他們的哲學路線。可以說他們都走不出康德設下的哲學框架。康德「物自體」不可知的哲學命題,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正在我用思不得要領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老子》。這本幾千年前傳下來的《道德經》,使我茅塞頓開,一股清流緩緩流過,心如止境,吾終於大徹大悟。老子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老子。十六章》),老子的道無,不正是打開康德「物自體」不可知的緊閉大門嗎?

在我完成寫作此書的時候,我拿起太史公的《史記》來讀,當讀到關於老子的列傳時,我大驚失色:老子,姓李,名耳。周守藏室之史也。自孔子死後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而出,有人說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不是,「世莫知其然否」。然,我出生的地方——儋州市,古時一直稱「儋耳」。

周太史有一個「儋」,而老子名則叫「耳」。這「儋耳」地名,與老子是巧合嗎?或有其冥冥中的因緣?在《史記》早有記載,漢武帝時,漢的最南疆土就是儋耳郡。太史公說老子「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而儋耳乃天涯海角也,「海隅出日」之地,正是隱君子之所藏身之地也。

老子,這個「隱君子」,是否早就到天涯海角的儋耳隱藏起來了?今天我這個「黃鶴」終於發現了他。我要用哲學的方法,把他的道無闡發出來,老莊這個道無哲學,至矣,極矣,無所加矣!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