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韻:漢字的遐思

高天韻

人氣 24
標籤: ,

【大紀元2月28日訊】方塊端正的漢字是莊嚴的民族標記。字裡乾坤昭示著神秘久遠的歷史文化信息。千萬個字符堆成了漢文化的大山,引無數中外學人進山徜徉。漢字是優美生動的畫作,是記載先人智慧的博物館。漢字穿越時空,生生不息。

曾經讀到一個日本學生用中文寫的一篇短文,他提到了幾項源自中國的發明並表示感謝。其中有一句話是:「漢字是神。」他的這一論斷讓我震驚。看著這個異族青年寫出的工工整整的方塊字,我的心裏湧起深深的感動。「漢字是神」。當今有多少中國人會認同這一說法呢?

傳說倉頡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可見,漢字的出現確是驚天動地的一件大事。漢字綿延數千年而不衰,不僅維繫著中華大地格局的統一,而且傳入日本、韓國等地,形成影響深遠的「漢字文化圈」。

近百年來,對漢字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五四時期」,一批激進的知識份子視中華文化和中國文字為國富民強的阻力。他們把漢字等同於「封建勢力」,主張改革漢字,甚至提出了「廢除漢字」論,試圖以推行拉丁化新文字來實現民族復興。雖然之後「漢字拉丁化」的計劃在中國大陸未能實施,但是漢字落後之說在學界仍時有浮現。

中國人歷來尊崇漢字。遠在東漢,許慎提出文字為「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漢字是音、形、義三者的奇妙結合體,被視為有靈之物和藝術品。陳寅恪說過:「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准,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英語語言學家帕莫爾指出:「漢字是中國通用的惟一交際工具。惟其如此,它是中國文化的脊樑。」瑞典漢學家高本漢說過:「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日,就是他們放棄自己文化基礎之時。」

美國學者芬諾羅薩在二十世紀初發表文章指出,與西方詩歌相比,漢字的圖理性特點使中國詩歌獨具「影像」的優點,而且漢字有「隱喻」功能。漢字的內涵始終與外形相聯結,愈變愈豐富,每一個字都有自己的源流史。他稱漢字為「詩化之文字」、「惟在中文」才有「此詩化之美質」。

1910年,日本的山本憲撰文斷言:「漢字廢止論與漢字節減論,皆妄也。中國文字,至便至利;歐美文字,至不便至不利者也。中國文字,他日必遍佈於宇內。」值得注意的是,山本憲的觀點發表於近九十年前。當時中國正處在極端衰敗的形勢下,「廢除漢字」的主張在國內外已有相當的影響,而山本卻發出了漢字優越論的堅定呼聲,令人驚嘆。

這些外國學人對漢字有著相當深刻的認識和深厚的情感。他們胸襟開闊,立場公正,目光遠大。反觀承傳這筆燦爛文化遺產的中國子民,豈可再妄自菲薄?

作家巴金在《病中集.漢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輕時,思想偏激,曾主張燒燬所有的線裝書,今天想起來實在可笑,如果漢字走向拼音化,這樣連李白、杜甫也要丟掉了,我們有那麼多的優秀的文化遺產,誰也無權把它拋在垃圾箱裡。」

詩人和學者餘光中先生在離開故鄉二十五年後寫下了散文《聽聽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裏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

作者把對故鄉的懷念與對漢字的讚美緊緊地連在一起。漢字的形象永遠吸引著他,寄托了他對祖先的回憶和希望。雖然熟識西方語言和文化,但是方塊字的視覺美感和飽含的靈氣在詩人心中卻是獨一無二。

有一位英國專家作出了這樣的預言:總有一天,全世界的人們將必修漢語,並以漢語語音來聲控計算機。這一驚人之語的前瞻性究竟有多麼精準,讓我們拭目以待。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桃縣長與名家揮毫送春聯   傳承漢字書法之美
鄭善:「被自動喪失」的中國國籍
詩:平塘奇石讚
漢字教育可望重返南韓小學教育課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