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好不如習慣好

font print 人氣: 424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天才只不過是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罷了。」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點出了跳脫慣性思維的重要。

日常生活當中,為了趨利及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為模式。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便不假思索的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事情,卻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所操縱。

「覺察」自己的思維過程,養成不斷去省思自我舊習慣的新習慣,同時跳脫觀念所囿,不斷用新的好習慣去代替舊的壞習慣,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專家篇】專訪前世界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吳武典
培育資優生 始於培養好習慣
文 ◎ 千峰

我們常認為資優生、有創意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但是研究顯示,很多資優孩子在成長背景中,家庭教育和品格教育的養成是讓其優秀特質發光發亮的主因。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就是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的利器。

好習慣應從小培養,但如何判斷什麼樣的習慣是好的?前世界資優兒童協會主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吳武典指出,評判好習慣的標準,就是看對自己是否產生提升作用,以及對別人、對社會、對大自然有沒有好處。

在做人方面,應從小培養勤勞的習慣,避免奢侈、依賴。在家可以從灑掃應對進退做起,也就是分擔家事,學習負責和勤勞的態度;同時也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包括有禮貌等。孔子於《論語.憲問》篇說:「愛之,能毋勞乎?忠焉,能毋誨乎?」如果真心去疼惜一個人,能不讓他多勞動嗎?若忠於一個人,能不規勸他的過失嗎?而現今父母對子女的愛,常常缺少了這「勞」與「誨」。

「美國的小羅斯福總統,每天睡前無論再忙,都一定要自己洗襪子。服侍他的僕人說:『總統先生啊,您日理萬機,這個就讓我們來代勞吧!』小羅斯福總統的回答是:『從小我就養成這個習慣了,因為媽媽說臭襪子一定要自己洗,所以一天不洗都覺得不舒服。而且我一洗襪子,就會想起媽媽,也感念媽媽的辛勞。』從這裡可以看到父母親對孩子好,真正要教給他能受用一輩子的除了謀生的技能外,就是好習慣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會感念你一輩子,因為好習慣是一輩子的資產呀!」吳教授若有所思的說。


從小訓練孩子適度地勞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還可以讓孩子的心靈更為堅強。(AFP)

家庭、環境與品格教育

那麼要如何真正實踐培養好習慣,進而培養好品格呢?吳武典提到要以人為鏡,注重環境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是品格的搖籃,要教導孩子勤勞、有禮貌以及尊重別人,也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節儉、愛乾淨的好習慣,大人便要起到示範作用,比如遵守交通規則、守法等。而習慣養成的關鍵就是反省和堅持原則;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有大作為!


從小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用無窮。(AFP)

網路上有一則小故事:愛德華剛讀中學的那一年,他們全家在新罕布夏湖中島上的別墅裡度假。有一天,愛德華和父親扛起釣竿去釣魚。在那兒的鱸魚只有鱸魚節才允許垂釣。那天愛德華花了很多氣力本想放棄之餘,突然間一條超大鱸魚被釣了起來。但父親看看手錶,距離鱸魚節還有兩小時,「放回去,孩子!」父親不可違抗的命令著。愛德華滿心不願意,心想可能再也釣不到這麼大的鱸魚了,可是父親不理會他的吵鬧依舊堅持著。

二十年後,愛德華成為紐約著名的建築師。在建築設計上他拒絕取巧而備受同業讚譽,即使別人要向他透露股市內線時他也婉言謝絕。「放回去,孩子!」就從二十年前的那一刻起,即使沒人看見也要堅持對的事情,他走出了光明磊落的第一步。

吳武典表示,「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像是我們常說的芬蘭經驗,他們具有自動自發的閱讀環境和習慣。不過好習慣和壞習慣只有一線之隔,因此要不斷提升心靈的層次,不能囿於既定的習慣,盡力取得中庸之道,自信而不狂妄、謙卑而不自卑、知足而不故步自封。貫徹好習慣的訣竅就在於實踐體驗,從體驗中去學習,接受實務的磨鍊。比如大學生強調的服務學習,就是從做中學,同時反覆練習與應用,最後就會像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臉一樣自然了。」

習慣的養成模式

吳武典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車掌小姐,對乘客服務很用心、很客氣,對年紀大的人服務特別周到。一回很細心地把一位老人扶上車坐好之後,老人很高興又感動地對她說:「我一直在尋找一位好車掌小姐,今天終於找到了。」於是拿出了一萬元的大紅包給她,並說:「妳一定要收,這是我的願望。」她只好收下了。

從此以後,這位車掌小姐就更貼心的服務老人,期待著下一個紅包的出現,不過這個紅包卻沒有再出現了。過一段時間之後,照理講她應該覺得灰心了,哪知她還是繼續對乘客很客氣、很熱心。為什麼呢?因為車掌小姐發現,當她對別人好,別人也都會以感謝回報,所以她心中十分滿足。久而久之,就忘了紅包的事情了。」

吳武典表示,根據行為塑造理論,當增強物的增強不再出現的時候,行為就會減弱。不過故事中的車掌小姐卻因為自我得到滿足,而忘卻了獲利本身。「這被稱為是動機的功能獨立性作用,本來它是一個工具行為,也就是為了獲利而產生的行為,但後來行為本身就可以得到滿足。」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最初可能不是自發的,而是有目的的,因為獲得回饋或增強,而變得有所為而為。但最後若能昇華,便可以達到自動自發、無所為而為的境界,而成為一種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壞的行為也是如此,諸如說謊、偷竊和逃避壓力的行為,都有可能藉由這樣的模式形成習慣。因此大人給小孩的教育中,便要針對良好的行為給予鼓勵、獎勵,透過回饋強化其動機,最後內化成為一種品格——良好的人格特質。

習慣、心態昇華與修煉之道

吳武典認為,行為在體驗過程中會慢慢昇華,比如同理心是一件好事,那麼從一開始的技巧練習開始,慢慢的常常運用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最終形成為特質,如影隨形,不假思索就能表現出來。而在心態動機方面,從一開始自己單純覺得好,而後可能透過別人的稱讚或利益的獲得而增強。不過最後慢慢的轉成自我回饋系統,能夠自得其樂、樂在其中,逐漸達到無所為而為的境界,獲得發自內心的快樂。

對孩子的教育而言,吳武典表示人格培養是重要的一環,而品格的修為來自於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培養好習慣,也要不斷的根除惡習。傚法古人自我反省的工夫,知錯、認錯、改錯,就像修道一樣,反觀自我,不斷自我提升。

而在訪問的最後,吳教授也開心的分享了自己所喜歡的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來自《禮記》中所說的:「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是一種中庸之道的美妙境界。他也期許著下一代,能透過習慣的養成與品格的修煉,體會到「人生的目的在付出」,進而達到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淑世理想。◇

==================================================================================

【操作篇】學習態度、習慣、方法簡易檢核單
文 ◎ 吳武典

■ 學習態度(壞習慣)

1 為了考試才讀書。

2 只讀課內書,不讀課外書。

3 為了應付父母及老師,才勉強用功。

4 分數高就是學問高。

5 讀書是為了賺大錢或做大官。

6 讀書本來就是苦差事,所以要「苦讀」。

7 儘量避免讀不喜歡或困難的學科。

8 讀書考試,只要能及格就好了。

■ 學習習慣(好習慣)

1 有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

2 有摘記大綱和記錄重點的習慣。

3 遇到疑難問題,有追根究底的習慣。

4 喜歡與人討論功課。—有個別差異,有些人喜歡深思、有人喜歡腦力激盪。

5 在課堂上,喜歡發問或請教。

6 平時用功,不會臨時抱佛腳。

7 自動看書或做作業,不必他人催促。

8 讀書時能保持良好的姿勢。

■ 學習方法(好習慣)

1 看書時抓住重點。

2 能安排自習時間表。

3 先求理解,再背誦。也有人相反(如古人以背誦為主),都有成效。

4 讀書或作功課時能專心一致。

5 閱讀的快慢,隨著閱讀材料的性質而定。

6 使用默讀法而不是朗讀法閱讀書報雜誌。

7 會以自己的話作課本筆記。

8 會使用各種工具書(如字典、地圖等)。

==================================================================================

【親子篇】培養孩子好習慣 教戰祕訣
文 ◎ 陳彥玲(特殊教育及資優教育專家)

該怎麼「教導孩子養成好習慣」是每個父母在孩子成長時期面臨的最大課題之一。專家告訴您,只要掌握好幾個祕訣——鼓勵嘗試、慎選媒體、勿比較、樂觀其成等,就可以讓孩子輕鬆養成好習慣。

在大人的世界裡,不論工作或家庭生活,總是由「習慣」來支配著時間和左右著活動的內容。然而,大人的習慣卻是從小養成的。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多花些時間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讓其一生受用無窮。


聰明的父母應該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多方嘗試,讓其一生受用無窮。(攝影/唐浩)

滴水能穿石,其成功的祕訣在於不間斷,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往往我們卻發現知易行難,如何成功地培養孩子好習慣,當是天下父母心最渴望成就的事情之一了。其實要成功並不難,只要能把握住必勝祕訣:

夫妻同心。這是首要條件,夫妻來自於不同的家庭,也各自有著本來的習慣,常聽到有夫妻因為生活習慣不同,互不相讓導致爭吵到不可收拾,離婚的導火線竟然只因為擠牙膏管的方式不同。所以,如果能有一個夫妻談心時間,泡杯好茶,輕輕鬆鬆地先說說對彼此的感謝,感謝互相信任、互相扶持也互相照顧。然後想想共同擁有的好習慣。建立了共識之後,會有一個希望的遠景與熱忱,恭喜了,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目標明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沒辦法跟上大人,所以別只跟孩子說「要有好習慣」,得很清楚的告訴他「什麼是好習慣」。例如:要求他「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可能會讓大人失望,因為他對於「什麼是禮貌的行為」可能跟大人的期待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很明確的告訴他做到哪個行為是一種禮貌,這樣也容易以正向的語言取代負面的指令。例如:以「請記得要把吃完飯的碗拿到水槽,謝謝你的合作」來取代「你真是懶惰,我這麼辛苦,難道你不會幫忙嗎?」。

鼓勵嘗試。俗語說:「一眠大一吋」,孩子的發展常可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來形容。因此,多汲取孩子身心發展的知識或經驗則有助於對他們的瞭解,才不會錯失良機或要求太高。其實孩子從小就渴望著獨立自主,這是因應生命成熟發展的一部分,因此家長應該把握這樣的天性,鼓勵孩子多多嘗試在自己能力可及的範圍內,做好那一個行為,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大人的耐心陪伴和仔細的指導。


多汲取孩子身心發展的知識或經驗,有助於對他們的瞭解。

例如:洗菜洗米的工作其實是很有趣的,可以將汙濁的東西洗滌乾淨,這個工作的本身就像是變魔術一般的神奇,多讓孩子參與其能力所及的工作,去欣賞自己手腦並用的過程與成果,那種身心愉悅的成就感,會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繼續學習的動力。這可是用物質的獎賞所達不到的效果。

請勿比較。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當孩子正要嘗試或已經努力的在學習好的習慣時,總會有不足之處,拿別人的成就來比較,會讓孩子氣餒。拿別人的失敗來抬高自己,會讓孩子驕傲。兩者皆不妥,就算因此而養成了某個好習慣,但是也養壞了孩子的心,勝驕敗餒的情緒是無法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的,也會因之失去人性中最珍貴的善良。

其次,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用心程度上,去享受樂在其中的過程。人生的過程難免起起落落,就像四季的更迭變化,有冷熱之分才有甘美的蔬果,因此別太只注重結果,否則將只是培養出一個粗糙、失去品味的孩子,擁有再多的好習慣也只成就匠氣而非造就大器了。

慎選媒體。昔日孟母三遷為的是有個好環境給孟子一個學習模範,然而今天無處不在的媒體訊息,確實需要父母細思量。許多兒童的動畫充滿了語言與動作上的暴力,在價值觀上也過度突顯自我需求的滿足,而非強調團體的互助合作或利他行為。

父母不妨做個小小的研究,打開兒童節目的頻道,用紙筆記錄下來在短短幾分鐘的兒童動畫中會出現多少的語言與肢體的暴力或過度誇張的行為,您也就一定能瞭解慎選媒體的重要了。當然也別忘了,自己的身教與言教也正是孩子們的另一種學習的活傳媒。

樂見其成。人真正的快樂有如美好的音樂般令人神往。因此,家長的樂觀是孩子在學習建立習慣時出現挫折而想放棄時的解藥。有趣的是,人在心情快樂的時候,也常會唱起歌來,說不動、勸不聽,試試看唱個歌,轉圜一下氣氛,一笑可解千愁。所以,要建立孩子的好習慣,父母可以常用喜悅的心情來面對孩子的一個小小的成功,因為「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如果父母帶領著孩子將注意力放在細小的而且是他的能力一定可以達成的目標,那麼孩子的小小進步不但能讓孩子因此體驗到自己進步的快樂,這種樂見其成的態度會給孩子很紮實的信心,好習慣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用喜悅的心情來面對孩子,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成功。

萬貫家產不如自身有好習慣,正確的方向,正確的道路,明確的身教,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必然成功。◇

==================================================================================

【命理篇】命運天定 習慣消長
文 ◎ 泰源(命理師)

人的命運,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了,但是後天養成的習慣、價值觀等對命運的影響,也十分地大。唯有養成好習慣、看淡名利、順著後天命運自然展開,才可減少對命運的削減。

命運雖說都是以前定好的,但只是關於富貴、困窮、亨通、阻滯、長壽、短命等方面大的氣數,後天仍有很多的因素影響著命運的展開。

命運,猶如先天上的一粒種子。但後天生長的環境,和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等,都會對命運的發展起著消長的作用。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年、月、日、時出生的人,會有不盡相同的命運.。其實,先人也發現了這一點。


命運,猶如先天上的一粒種子。(clipart.com)

清代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的〈命相之謎〉曾寫到:「我的第六個侄兒同奴僕的兒子劉雲鵬,出生時只隔著一堵牆,兩窗相對,兩兒一起落地啼哭。不但時同刻同,以至於分秒也同。侄兒到十六歲而早死,奴僕的兒子至今還在。難道不是命運所賦予的福氣只有這個數,侄兒生長在富貴之中,消耗已完;奴僕的兒子生長在貧賤之中,消耗得不多,福氣還沒有完嗎?盛衰生滅,道理像是如此。」

好習慣減少命運的削減

至於習慣對命運的影響力,也是十分大的。由於人一生出來就沉迷於名利社會之中,以為熱中於名利是理所當然的事,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熱中於名利的習慣。其實這種習慣對命運的削減力是相當大的,只是常人不自知而己。

因為熱中於為官的人,個性強悍的就會依仗權力而凶狠和剛愎自用;個性膽小懦弱的要鞏固職位,必然會陰險而奸詐,互相傾軋,排擠別人。這些人做事,不計較事情的可與否,而只取決於自己的勝和負。這樣他們的惡在貪婪、殘酷之上,他們的年壽和福祿都要削減。推算有時沒有應驗,這也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筆者早年曾算過一人,依其八字推算,六旬前東南木火運,皆順遂為多,須到六十六歲申金運才見不利。其人相貌亦面圓闊,曾有一和尚看過她面相,也說她是富貴之相,能有八十多歲的命。

但她卻在五十九歲那年患癌症,半年而亡。查其一生,十分看重名利,尤其是對利字看得特別重。在家中的內牆中嵌有錢箱,說自己的錢只有越來越多,不能越來越少。但對外人,甚至是兄弟姐妹等親人,卻十分吝惜,借錢給她們,都要收回利息。可見,過於看重名利的人,對自己的命運是完全會有所削減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名利呢?我們講順其自然,是你命中有的,自然會有;命中沒有的,強求得來也會失去。因此,為人處世,養成一切講求順其自然的習慣,是最符合於後天命運自然展開的的一種好習慣。可以避免許多自己後天招來的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同時也可以避免自己不當的行為對命運的削減。◇

==================================================================================

【實踐篇】知易行難 從「心」突破
文 ◎ 李世珍

成功人士的背後總是有其各自堅持的想法與價值,並不一定特別,但是一定是他們長期堅持或奉行的。道理人人會說,可是要真正能做到的卻是不多。若要認真執行,還得從破除人類的惰性這方面著手。

從小到大,不論是學校老師,或是父母長輩,常常叮囑我們的就是養成好習慣,而每年年初,很多人會許下新年願望,有些還跟破除壞習慣或期望養成好習慣有關。為什麼需要養成好習慣?有人說,養成好習慣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可以幫助我們的學習更有效率,可以促使我們跟週遭人的相處更好,可以使我們更為成功。然而,我們常碰到的狀況是,就算人們瞭解養成某些習慣真的可以讓人成功,但實際上因為從養成習慣到真正得到成功的時間滯延太長,使得絕大部分的人會半途而廢,因此,坊間就一直看得到一堆苦口婆心,教人養成習慣的書籍販售。



人許下的願望常常和習慣的養成有關,但是很少人能真的養成好習慣。圖為悉尼(或譯雪梨)醫院前一野豬雕像的噴水池,一遊客邊摩擦豬鼻邊許下心願。(AFP)

破除舊習比養成新習更困難

養成習慣的過程中最難的是什麼?答案是破除舊習慣。有一個笑話說道,小王是一位剛領牌上路的計程車駕駛,某日,他開到殯儀館附近碰到一位乘客叫車,半路上這名乘客突然開口聊天,沒想到嚇得小王尖聲驚叫。乘客說到:「啊!抱歉,我只是想問你一件事,沒想到嚇到你!」小王連忙解釋:「跟你沒關係,這是我第一天領牌上路開計程車,我以前是開靈車的。」雖然是個笑話,但也顯示出習慣對人們的影響,可見察覺舊習,並予以破除的重要性。

要想破除舊習,得先知道你是用什麼價值判斷來決定這個舊習是不好的,這裡存在著價值判斷的議題,筆者先不在此討論。接著,一旦你決定要破除舊習養成新習後,你就必須下定決心,否則,一段時間後,你又會被舊習拉回現況。

瞭解這個基本的道理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要養成哪些好習慣?翻開坊間相關的書籍,談論人們要養成的習慣數不勝數,舉凡早睡、早起、閱讀、看報、運動、養生、儲蓄、理財等。這麼多需要養成的習慣,看來還得先記住這些需要養成的習慣,事實上,有一些坊間提出的習慣養成,是屬於比較淺層的,也可以說是最基本的,那什麼是更深層的可養成的習慣呢?

更根本的習慣養成

要瞭解哪些習慣是比較根本,首先,我們先瞭解成功人士的經驗中都強調哪些習慣的養成。

例如台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從小就養成勞動的習慣,勤勞樸實是他一生奉行不渝的人生哲學。

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強調人與人之間必須要互助合作,與朋友交往要真誠率直,如果是經營企業的話,松下習慣每天要思考當日損益、養成將顧客的責備當作神佛的話,欣然接受、要授予員工充分的信任、養成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的、要責備別人之前先指出他優點、最後要信守「積存之道」。

股神巴菲特成就世界首富,他所養成的習慣包括:清楚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每天要設定當日計畫、每天要勤寫日記、最後是永遠懂得隨時超越自己等。

從這些成功人士的經驗發現三項重點:第一、成功人士往往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因為自我要求高,才會懂得設定高目標,並努力達成,如此嚴格自我要求;第二、成功人士相信天下無白吃的午餐,勤勞努力是最基本的條件,即使受僱於人,也會清楚扮演自己的角色,絕不當薪資的小偷;第三、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至少必須秉持誠實與正直,並且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做生意講求誠信絕不偷斤減兩,俯仰無愧。

知易行難,從心改變四方法

道理人人會說,可是要真正能做到的卻是不多。老子就曾說過:「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有一些道理看似簡單,若要認真執行,還得先破除人類的惰性。怎麼辦呢?

那就必須設計自己。怎麼做?有四個方法可以參考,第一、宣告法,不斷向朋友或家人宣告你最近養成的習慣以及成效;第二、標竿法,選擇一個自己崇拜的對象(只要某方面習慣做得特別好的),努力瞭解他並向他學習;第三、比較法,設定目標,跟別人比較,跟自己比較,跟昨天比較等;第四、工具法,利用能提醒自己的小工具,如行事曆、手機鬧鈴、便利貼等。無論如何,只要有心,改變並不是真的那麼困難,不妨從「心」想想,從頭做起。◇

==================================================================================

【實踐篇】作習慣的主人
文 ◎ 千峰

日常生活中,為了趨利及避免痛苦,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為模式,當遇到同樣情境時,便不假思索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而卻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所操縱。覺察思維、跳脫觀念,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在西方科學中,對於行為的研究,早期最有名的大概要推生理學家巴夫洛夫所作的實驗了。巴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中,讓狗聽到一聲鈴聲後,就給牠食物。久而久之,狗在聽到鈴聲後,本能地會聯想起食物,並流下興奮的口水。

在這個例子中,狗狗的行為習慣最終變成一種機械的運作和反射,有輸入就有輸出,而這也與行為心理學派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探討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把中間的心智過程視為黑盒子的運作,將其忽視。

反觀在精神醫學中的精神分析及精神動力學等領域,則是著重於心智活動對事情本身的詮釋:認為是在本人有意識的情況下,對事物的理解才產生了行為,或是至少是在所謂潛意識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舉動。不過無論心智活動的本身對行為之塑成的參與程度如何,習慣的形成以及表現常常對本人而言是無意識的。

舉個例子,在商場買東西,您想過自己為何拿起某項產品嗎?或是常在回家後才發現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呢?根據《Habit》(習慣)一書作者馬丁(Neale Martin)的說法,他認為「消費者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是自覺且有意識的」這個行銷學的基本假設錯了五十年。

在研究中發現,有85%叛逃的顧客在滿意度調查中表示,他們對原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不過他最後的行為還是選擇不購買該產品或服務。也就是說,人們實際的選擇常常跟認為要選擇的結果很不一樣,有時甚至完全相反。對此,作者歸納指出,其實人的行為只有5%是經過思考的。從腦部科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人類95%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



從腦部科學、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人類95%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Getty Images)

由此可見,習慣主宰著一切。人在生活當中,常常為了趨利同時避免痛苦,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套行為模式。這麼一來,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就會不假思索的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事情,而自己還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其實已經被後天的「觀念」和「習慣」操縱。那麼,要想突破,最重要的就是「覺察」的思維過程,養成不斷去省思自我舊習慣的新習慣,同時跳脫觀念所囿,不斷用新的好習慣去代替舊的壞習慣,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

好習慣能引向自我實現的人生

亞里斯多德曾言:「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小羅斯福總統,從小時候開始,羅斯福的母親就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上午七點起床,八點早餐,再跟隨老師學習兩到三個小時後休息,十三點吃完午飯後再學習到十六點。醫學上認為人的生理週期在上午十到十一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而在下午十五至十六點創造力最旺盛。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裡,從小養成了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習慣,不斷持續,最終成就卓越。

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更是不乏習慣成就卓越的故事。東晉時,劉琨和祖逖立志報國。一天夜裡,他們睡的正香的時候,一陣雞鳴把祖逖驚醒。祖逖往窗外一看,天邊掛著殘月,東方還沒有發白。祖逖叫醒身邊的劉琨,對他說:「你聽,雄雞在催我們起床了。」天上還是滿天星斗,萬籟俱寂,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拔出長劍舞劍起來,只見劍起劍落,如兩道閃電在夜色中閃爍。自此,他們每天一起堅持在晨曦中苦練,互相切磋技藝,研究兵法,後來都成為晉朝的名將,報效國家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深受百姓的愛戴。

而在同一時代的陶侃,從小就受母親薰陶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有一次,陶侃差人送魚給母親。母親十分生氣,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並附上一封信寫著:「你現在管漁業,就拿官府的魚送我,如果以後你管理錢糧,豈不要把官府的錢往家裡搬了嗎?」陶侃看完信後深感懊悔,暗下決心不負母親期望,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清官。

後來在陶侃被貶到廣州之後,每天早上都把一百塊磚從前院搬到後院,晚上又把一百塊磚從後院搬到前院。鄰居看在眼裡,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陶侃說:「我現在過著安逸的生活,不如此的話,以後要打仗恐怕就難以勝任了。」當他回到荊州後,儘管公務繁忙,可是仍堅持每天搬磚,以此磨練自己的意志。回顧陶侃一生,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始終勤於職守、廉潔自律,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極為後人所推崇。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了一個關鍵,人的行動塑造著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成了這個人的一部分,形成了他的生命性格,反過來成為人的主宰、命運的關鍵。

改變僵化觀念 突破壞習慣

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象很調皮,但是力量也小,用繩子把牠拴在木樁上,經過多次掙扎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時間一久也就放棄了。長大以後,大象粗壯有力的長鼻子,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一噸多重的物品抬起。但馬戲團的訓獸師只要用一根小木樁,就可以將牠們安然綁住。大象以為永遠無法掙脫束縛,卻不瞭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改變,也不再願意嘗試。這就是觀念的束縛!人不也是如此?

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書中談到了自我超越與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簡單的說就是習慣,無論是思考或行為的習慣,當我們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情常常「不再」或「不用」思考,依循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反應。尤其是成功的經驗,經常會讓人掉進「成功的陷阱」。那麼此時「意識」的本身就變得相當關鍵,對自己的習慣保持觀照,進而才能突破、改善,如同古人吾日三省吾身,養成覺察習慣的新習慣。

那麼覺察到不好的觀念或習慣之後呢?這麼簡單就能有所改變了嗎?針對這個問題,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一八八七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改變習慣的研究,曾給出數個重要建議:首先,要找到改變的動機,發掘那些對自己產生不良效應的習慣,並且要求自己改變。再來要避免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太多變化,但要強迫自己立刻行動。美國知名的作家馬克吐溫也說:「習慣是很難打破的,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拋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而當新習慣逐漸形成之際,必須絕對避免破例,否則將會破壞整個努力的成果。當形成新習慣之後,就要以意志力持續堅持,直至徹底改變。


養成好習慣最困難的階段,就是知難行易和如何堅持下去。(AFP)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指出,制定新年計畫的人,其中只有63%能堅持兩個月。那麼除了不斷增強自己的意志之外,是否有一些輔助的方法呢?首先要樹立一個清晰、詳細的目標,籌劃一個實際可行的策略。並且同一時間只專注於一個目標,也不要指望一蹴可幾。

提升觀照事物的生命層次

有「美國心理學之父」之稱的心理學家及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天才只不過是以非習慣性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能力罷了。」點出了跳脫慣性思維的重要。一九八零年代,比爾.蓋茲突破了硬體為主的電腦時代,開創了以作業系統和軟體為核心的微軟王國;一九九零年代,Google的布林與佩吉則從一個小車庫起家,以簡單的一個搜尋處理的概念,創造了今天的搜尋引擎龍頭。他們不受限於傳統觀念的創意模式可以說是商業界中的典範。那麼對一般人來說,要如何在生活中不斷突破呢?

台灣交通大學的游伯龍教授在二十幾年前提出了「習慣領域」的學說,談到人對事物的習慣在大腦的電生理研究中可以被視為是一種電網(circuit patterns),利用影像檢查,發現每一個心念想法或行為都對應著一種腦部影像的電網模式,只有曾經存在、記憶過的電網才能被使用。反過來說,人們也只會去使用固有的電網來生活,而要想跳出被固有電網侷限的人生,就要不斷擴展習慣領域。

游伯龍也提供了幾個工具方法:首先是光明的心態,發掘自己生命的獨特性,同時帶有信心去面對挑戰,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認為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機會,對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懷著使命感並勇於負責,此外也要去欣賞萬事萬物而心存感激。再來第二個工具箱,則是要改變思維和學習的模式,包括更虛心更積極的學習、模仿高尚的模範人物的境界,常常從別人或整體的角度來體諒理解事物,並適時的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常常退一步思考就會有轉機。概括而言,其實就是不斷的擴充自我看事情的生命層次,提升自己。

一項技能或專業的形成,大致上可從無意識無能力、有意識無能力,進而達到有意識有能力,最後內化為無意識的有能力,從習慣發揮出強大的能量,成就卓越,因此常常有人說命好不如習慣好。

春天已悄悄上了枝頭,在新的一年裡,與其期待好命,不如改變一下思維,從建立好習慣開始著手。◇

本文轉自【新紀元週刊】164期「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166/index.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台視新聞報導)最新消息,桃園中壢市有一戶許姓人家,清早起來要幫小孩餵奶時,發現3個月大,有趴睡習慣的小兒子臉部朝下,已經沒有呼吸。
  • (據民視新聞報導)目前全世界的黑鮪魚,有8成都進了日本人的肚子裡,日本人為什麼愛吃黑鮪魚?特別是鮪魚肚的部份呢?其實這和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變化有關,一起來了解一下。
  • 18日,有網友在八通網上發表了一篇名為《80後孩奴媽媽曬百萬賬單:你還敢要孩子嗎?》的帖子,提到「培養孩子到18歲,要想不讓孩子受苦,至少要準備100萬……」引起網友熱議。
  • 從內心湧出的真誠的禮貌、對人的尊重和感恩,打通人與人之間的心徑,也打通了通往機會和成功的路徑。
  • 絨毛玩具
    當我們不再受困於私念的執著和佔有的束縛時,我們會感到更自由,我們更能游刃有餘地去「愛」,去給予,從而容易發現原來快樂和幸福常在我們左右,處處蓮花開。
  • 良好的行為示範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能夠觸動他人的心靈,激勵他們也走上正確的道路。
  • 快樂植物
    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這不僅是一種謙遜的品質,也是促使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改進的重要動力。
  • 雜物, 椅子, 臥房, 盆栽, 鞋盒, 信件, 花瓶, 文具, 玻璃罐, 存錢, 肥皂盒, 客廳, 起居室
    「斷捨離」的目標不僅僅是整理出一個乾淨的空間,更是透過選擇和整理物品的過程,同時解脫對這些物品的執著,對自己生命價值觀的審視,進一步釋放自己,減少自己對物品的依賴和幻想,重新找回簡單清爽的生活和人生。
  • 幾分鐘以前還是陰沉沉的天氣,幾分鐘後居然是金碧輝煌的世界,前後這麽巨大的變化,那一瞬間讓我感覺,好像不是待在人間一樣,特別振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