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訪談系列 (17) 版畫家林耀堂 「台灣民主國」歷史插畫

邱斐顯
font print 人氣: 182
【字號】    
   標籤: tags:

林耀堂,1946年,出生於南投埔裡。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曾任教於復興商工,也曾任職於聯合報聯合副刊美術編輯、台北市福華飯店美術設計主任,目前任教於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與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

過去10年間,林耀堂獨力完成100多幅以台灣當代詩人、作家為對象的版畫系列作品,為台灣當代文學作家的面貌,留下生動而鮮活的圖像。2005年,他為《黃虎印—歌仔戲新編劇本》一書做插畫繪圖,半年間繪製了22幅有關「台灣民主國」的歷史插畫。

父母鼓勵 牆壁毛玻璃上作畫

林耀堂出生時,父親已經44歲。「我父親是民國前7年生,算來是清朝時代的人。」林耀堂的大哥,排行老大,足足大他24歲;大姊排行老二,大他22歲。其間,因為母親的身體虛弱,所以間隔了一段長的時間之後再生育。後來母親又生了三個姊姊,林耀堂則是排行老么。

小時候,林耀堂的家境不錯,家裏開碾米廠。父親本來就對子女的文學、美術、音樂等教育很重視,又因中年生得幼子,對林耀堂更是疼愛有加。回憶起幼年生活,林耀堂記得自己四歲時就愛畫畫:「父親常常帶我到處去拜訪繪畫名師,無論是小鎮上的知名畫師,或是台灣早輩西洋畫家蕭木桂老師(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的學生),總是帶我的畫作讓他們看看。」

有些小孩,兒童時期在家裏壁上塗鴉,會遭到大人的責罵。林耀堂不然。他很幸運地受到父親的鼓勵,不但毫無禁忌地在家中的牆上大肆塗鴉,連毛玻璃也成了他繪畫世界的版圖。「幾年前回到老家,牆壁早已粉刷一新,當年的塗鴉不復存在,但是毛玻璃上的畫作,依然清晰可見。」

由於母親對子女教育的重視,林耀堂的大姊,高中時就到台北的靜修女中來唸書。日治時代的靜修女中,是台灣學生眼中的好學校,當時學校裡就教學生畫油畫、畫水彩。三、四歲大的林耀堂,常常看著姊姊畫畫,耳濡目染之下,漸漸喜歡上畫畫。林耀堂表示:「對我來說,繪畫的啟蒙,最大的因素,是來自父母的鼓勵。」

剎那美感 來自天邊一道彩虹

林耀堂5歲時,大姊約27歲。原本一直不想出嫁的大姊,終於不敵歲月的催促,也到了必須出嫁的年紀。那時候,他常常看姊姊縫製嫁衣。有一天,父母專程到 台中去為她準備嫁妝。那天下午,林耀堂午睡醒來,吵著要找父母,大姊只好先把他帶到天井邊,讓他洗洗臉清醒。他依舊哭鬧不休,姊姊為了哄他,隨手一指,要 他看看天邊的一道彩虹。

那一道彩虹,對當時幼小的林耀堂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震撼,「我本來又哭又鬧,沒想到,一看到彩虹,竟然看到整個人都呆住了。美感的啟蒙,就在這一剎那。姊姊跑到廚房去拿涼糕要來哄我,我卻食不知味……」

讀小學時,林耀堂在班上儼然是一個小畫家。「童年時,我的零用錢只有兩毛錢。我用一毛錢去買兩張八開的圖畫紙來畫畫,另外一毛錢才拿去買糖果。」

初中時期,林耀堂離開埔裡,到台中的衛道中學去唸書。衛道中學以功課為主,他幾乎很少有畫畫的機會。學校裡,少年林耀堂有一位同學,是許常惠教授的姪子, 他常常告訴林耀堂,北台灣有一個綠草如茵、校園漂亮的淡江中學。為了這些吸引人的條件,林耀堂決定選擇淡江中學就讀高中。許常惠教授的姪子,反倒因為祖母 捨不得他離家太遠,而沒有去讀淡江中學。

淡江中學 校風自由「色彩繽紛」

淡江中學是台灣最古早的基督教學校,校風非常自由,且注重學生美術、音樂教育的培養。當年,其他學校最多隻有兩台鋼琴時,淡江中學就已在校內設置二十多架鋼琴。林耀堂後來才知道,原來淡江中學是一個「不以升學為主」的學校。當別人埋頭苦幹、努力讀書時,可能他們「人生是黑白的」;然而林耀堂在這個重視全人教育的學校裡,很愉快地享受到「色彩繽紛」的高中三年。

淡江中學的社團有美術社。社團的器材設備,不輸給大學的美術系,社團老師也教學生透視、投影等專業美術知識。林耀堂記得,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是陳敬輝老師。學生時代的林耀堂,不知陳敬輝老師在台灣畫壇上的重要性,後來才知道陳敬輝老師,原來是日治時代台灣東洋畫的名畫家。

他非常欣賞陳老師的教學態度。陳老師從來不罵人,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打個大哈欠,他會在黑板上,很含蓄地畫下這個學生的打哈欠的素描。「現在,自己當老師才知道,我的耐心還比不上陳敬輝老師。」

林耀堂喜歡藝術,他在風景秀麗、多姿多彩的淡江中學唸書,如魚得水。然而,該校不重升學的校風,也讓林耀堂在首次考大學時,嚐到挫敗的滋味。林耀堂決定先服兵役。退伍後,林耀堂考進師大美術系。

師大畢業後,林耀堂到私立復興商工任教。當年復興商工徵求教師時,條件頗為嚴格,只有師大前三名畢業者,才能到該校任教。那時,唸復興商工美工科的學生, 對美術的愛好與追求,程度很高。處在菁英學子激盪的環境下,林耀堂強調:「在這種壓力下,自己教學時,不敢稍有懈怠,必須自我提升,才讓夠教好學生。」

擔任美編 為作家詩人畫插畫

後來,林耀堂的父親生病,他於是辭去教職,離開台北,回到故鄉埔裡去陪伴父母親。雖然他的兄姊共有五人,但是唯一的哥哥已經50多歲了,其他都是已出嫁的姊姊,要他們放下各自的家庭,來照顧七十多歲的父母親,似乎有些不易。身為么子的他,單身未婚,因此義不容辭地擔負起照顧 父母的責任。整整兩年的時間,他留在埔裡,陪伴父親,讓他安享晚年。

林耀堂留在埔裡的時候,他師大美術系的廖修平老師,因其家族事業的需要而籌備「台北福華飯店」,所以到處拜訪藝術家收集藝術品。廖修平在藝術家朱銘的陪同 下,先到三義去拜訪木雕師傅,繼而又到埔裡,走訪一位素人石雕家林淵。並在詢問其他學生之後,得知林耀堂就在埔裡賦閒。

廖修平看了林耀堂,勸他回台北,並邀他到福華飯店擔任美術設計主任。林耀堂這才帶著母親北上,到福華飯店任職。兩年後,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有人邀他到銘傳商專去教書。在銘傳任教時,林耀堂才有時間創作,並開始開畫展。

林耀堂曾在聯合副刊擔任美術編輯,其間為不少作家、文學家、詩人的文章畫過插畫。他很欣賞這些藝術創作者,等到自己有時間創作時,林耀堂開始有個念頭,想 「替台灣留下一些歷史的圖像」。

林耀堂的創作,常常以人為主題,但媒材卻相當多元,水彩、版畫、彩瓷等多樣性的媒材皆發表過。林耀堂創作的主題中,一貫不變的是對台灣本土、人物的描述, 這也是他自己最喜愛的主題。

心血結晶 百位人像版畫創作

一次聚會場合中,林耀堂與一些詩人、作家相遇。活動結束後,詩人林佛兒熱心地邀他上車,表示順道要載他一程。不過,林佛兒車內前座,還載著另一位詩人林亨泰。三人一路聊得很愉快。林耀堂很欣賞林亨泰的文學家氣質。此刻,林耀堂坐在後座,從後座看著林亨泰的身影,他忽然很想用畫筆畫下這個令他心儀的詩人身影。他當場快筆畫下兩張,一張送給林亨泰,一張自己留著。

沒多久,林亨泰也寄了他自己的詩集給林耀堂,做為回報。而林耀堂也把素描化成版畫,回送給林亨泰。詩人、畫家就這樣禮尚往來。林亨泰是林耀堂創作的第一位 「詩人模特兒」。一九九八年,林耀堂推出【遇見詩人】個展,共展出四十一位詩人,這是他努力了兩年,以詩人版畫為主題創作的成果。

後來,在作家履彊(台聯黨主席蘇進強)、黃武忠的鼓勵下,林耀堂於2001年開始,以「作家」為模特兒創作版畫。2003年,林耀堂推出【相遇.文學.畫面】個展,共展出48位文學作家。

林耀堂為鍾肇政作畫

接著,他再以「春天文學對話」為題,繼續繪寫14位當代女作家創作系列版畫。至今,台灣文壇詩人、作家,已有一百多人都被林耀堂畫過版畫。2005年,華視頻道製作【詩人部落格】的節目,首度讓詩人與詩作以影像媒體的方式,呈現在電視螢光幕前。製作單位也徵得林耀堂同意,讓他們把「詩人版畫作品」同時在節目中展現。


林耀堂為鍾肇政作畫。(圖片取自邱斐顯部落格「台灣藝術花園」)

春花夢露 蔡瑞月舞目入版畫

2000年6月,林耀堂用他的紙筆,為80高齡的台灣前輩舞蹈家蔡瑞月女士,留下一些特殊的圖像記錄。那時,離蔡瑞月舞蹈教室被人縱火,已有八個月了。林 耀堂曾在自己寫的《向蔡瑞月女士致敬》系列文章中,寫著:「我站在火災後的現場,仍可以用怵目驚心來形容我內心的震撼:房舍只剩下焦黑的骨架,內部的角落裡,散亂地置放著一堆舊舞衣,………」

談到畫作蔡瑞月女士的經驗,林耀堂有著無限深沉的感慨:「蔡瑞月女士,她歹命的一生,跟台灣史的發展很相像,很坎坷,她結婚後不久,不只夫妻離散,白色恐怖也隨之到來……」蔡瑞月告訴他:「在綠島的日子,我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是在月夜能到海邊去『擔肥』的時候。」聽到這種生命場景的描繪,其實感覺非常辛酸的。

有一次,林耀堂造訪蔡瑞月舞蹈教室時,遇上颳大風、下大雨的颱風天。他如期依約前去,眼前看到的是,屋破、雨落,溼漉漉的地板上,工作人員依舊拿著掃把,奮力不懈地在塑膠地板上掃水。那真的只能用「淒風苦雨」來形容蔡瑞月舞蹈教室的處境。在這種十分不捨的情況下,林耀堂畫了一幅蔡瑞月編的舞目【春風夢露】,對蔡瑞月舞蹈教室留下一些「刻骨銘心」的回憶。

歷史版畫 為《黃虎印》一書繪圖

2005年,考試院院長姚嘉文原著、施如芳編劇的《黃虎印—歌仔戲新編劇本》一書,進行編寫時,出版社表示,過去沒有人為歌仔戲劇本單獨出書的經驗,希望本書能找圖來配,比較有可看性。

施如芳與林耀堂的太太是同鄉舊識,因此,施如芳央請林耀堂協助此書的繪畫工作。這對林耀堂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工作經驗,這不僅是自己一人獨自創作而已,還要團隊合作。過去,他為「當代」的台灣文學家作畫。現在,他卻為「古代」的台灣歷史作畫。

林耀堂花了半年的時間,為這本書繪製了22幅插圖。為了劇中的主角人物,他得在自己心中選取「模特兒」來畫。林耀堂坦承:「我只好在課堂上,看看哪個男學生、女學生的長相,適合劇中人。」他偷偷地選定角色,也不告訴當事人,就以這些人為模特兒,把他們外貌、氣質畫入劇中。

而且他所繪製的人物造型,也必須多人討論,以求得共識。例如,原本林耀堂把一個官吏,畫得胖胖的,但一經討論後,發現書中所敘述的官吏乃是清官,那麼,這個官吏就不應該畫成胖胖的,而該改成瘦瘦的,這才符合「清官」的造型。
林耀堂從事繪畫創作四十多年,林耀堂舉辦畫展超過40次。他對台灣本土的人物、歷史,是如此地用心畫作與記錄。而這些作品,一旦走入數位媒體的科技內,這些文物圖像的保存,意義就更深遠了。@

(本文轉載自邱斐顯部落格「台灣藝術花園」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洪瑞珍,嘉義新港人,從小就沈浸在音樂氣氛中。自己和家人都愛唱歌,父母親受的是日本教育,非常喜歡唱日文歌曲。家族中的堂兄弟姊妹亦然。只要有家族聚會時,大家就會唱歌自娛。
  • 我和許亞芬的認識,要從2001年她演出河洛歌仔戲團的重量級戲碼【秋風辭】談起。那一年的暑假,我帶著五歲的女兒去看【秋風辭】,原本心儀戲裡小生的女兒,看見舞台上的老皇帝「漢武帝」的表演,竟轉而敬佩起來,還央我帶她去認識這位「漢武帝」。這齣戲碼中,擔綱演出「漢武帝」的,正是許亞芬。
  • 李永豐,現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負責紙風車劇團(兒童劇創作)、綠光劇團(成人歌舞劇)、風動舞蹈劇場(現代舞), 和風之藝術工作室(專事舞台、佈景、道具及雕塑藝術品設計製作)四個藝術團隊的創作、經營;並擔任「紙風車劇團」藝術監督,以及「紅樓劇場」館長。李永豐強調:「紙風車,有風就動;沒風的話,自己跑,也會變成有風,一樣能讓風車動。」
  • 近年來,國際知名雕塑家李良仁的藝術作品,在台灣公共裝置藝術領域,頗負盛名。199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天空---一九九五」,1998年嘉義布袋鎮的地標「千禧布袋」、新竹國泰建設荷蘭村的「彩色花園」,2000年與2004年擔任「總統就職晚會」的藝術指導,2005年台北華山「天賜良雞」,都是李良仁傑出的代表作。
  • 平埔族(西拉雅族)是漢人來到台灣第一個接觸的原住民,400來她一直在台灣歷史文獻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腳色。台灣人若要建構自己族群的主體性,瞭解自己的歷史文化,對平埔族群作系統性的研究工作,不但重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課題。
  • 郭明福,1950年,出生於嘉義市。1977年,師大美術系西畫組第一名畢業。1988年,師大美術研究所暑期班結業。1989年,40歲才開始攀登第一座台灣百岳。
  • 2005年10月,海外的美國《台灣公論報》和台灣島內的《自由時報》合辦一個活動,由海內外17位作家、19位學者、27位意見領袖,共同評選、推薦50本最能孕育台灣人文主體意識的啟蒙書。在這個票選活動中,前衛出版社與其同系列的草根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踏踏實實地佔了一半之譜,足足25本。
  • 布袋戲在台灣文化中,一直扮演著一個很特殊的角色。從過去到現在,包括日治時代與國民黨統治時代,布袋戲的歷史演變,相當崎嶇坎坷。1970年代之後至今,從李天祿「亦宛然」、新莊許家班「小西園」、雲林黃家「雲州大儒俠」、「霹靂」,到中南部的沈明正布袋戲團,都為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做了很大的貢獻。
  • 1988年,台灣的民主運動蓬勃發展,原住民的正名運動、環保運動、反核四運動也在此時風起雲湧。夏曼.藍波安沒有錯過這 一波波要求改革的浪潮。他的自我覺醒,正是來自他在台灣社會底層工作過的生命經驗。
  • 沒有高深傲人的學歷,卻對台灣文史資料,有著無比濃厚的興趣和熱誠,持續不斷蒐集。沒有正式學院的訓練,卻傾其半生之精力,寫下了五十本台灣文史著作,造福台灣子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