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道

觀心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古詩的意境和韻味,往往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意境好理解,就是詩意中表現出來的境界,韻味之「味」又是什麼呢?比如這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登鸛雀樓 》: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實意境好,後兩句韻味強。「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講出來了個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在不同的更高空間都有體現,就像一扇門一樣。我們看花的時候,能聞到看不到摸不著的香味,香味是一種物質,這個韻味之味也是一種物質,對應著更廣的境界、更高空間。

蘇東坡的《體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在清靜無為的狀態中寫真寫實,在無我的狀態中明理。越真越平淡,越平淡音律越美、自然押韻天衣無縫,對應的內涵越深、餘韻裊裊。

中國古代是詩的國度,分兩類:一是「臨境感歎、戀物傷情」類。比如:詠志類及為國、家、戀情而發的感慨、感受。特點是把自己侷限在眼見為實的景物中、在情感的感受中體現個人人生境界、志向的高低,所謂以詩寄情、歌以詠志,寫的是虛我,發的是妄念;而更高境界的詩往往是在超越景物之本身,達到類似修煉人「身在紅塵,意在方外」的狀態中寫出來的。在無為的狀態中,在事物表面的常態、常識、常理中自然體現了事物的本質及神韻,這也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吧。

詩的水平和作者的境界是相輔相成的。詩的境界越高,水平越高;境界水平越高,越平淡、簡潔:於平白中現真境,在平常中見真性。而境界是重德修心修出來的。

如果說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那麼,重德修心則是古詩及中華神傳文化的根本。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許多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能流傳至今,要歸功於那些歷代的史官們。
  • 史書承載著歷史與未來,但寫作史書卻是一項艱辛、嚴肅的巨大工程。因此上古之人把史官稱為「天官」,認為史官記錄歷史,具有監督至高無上的皇帝謹言慎行的作用,讓皇帝約束自己,善待蒼生。
  • 中醫的內涵很深,光是脈象這一部份就很複雜................
  • 古人認為,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把「天」視為至高無上的神和最高主宰,人必須按照「天道」行事。天壇,就是皇帝用來祭天、祈谷的地方。
  • 古代中國「顏色」一詞的意義與今天的並不完全相同,最初只指面色。到了唐朝,「顏色」才有了指自然界色彩的含義。
  • 相傳是神祇伏羲確定了最早的姓氏,自姓為風,從此,中國人開始有了姓氏。
  • 石窟藝術由建築、彩塑、壁畫三大類組成,彩塑是佛教供奉的主要神靈,是石窟藝術的主體,由於內容豐富,它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其它,因此石窟以彩塑著稱於世。
  •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無論懷古、詠史、愛國憂民、詠物抒懷、哲理言志等題材內容,都蘊涵著詩人的智慧理性和豐富的道德內涵,反映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