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伏魔十三式(12)--破「騙」氣

破空洞無物的理想論

李後主

人氣 32
標籤:

【大紀元3月29日訊】謬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歷史的發展受這個客觀規律制約,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品極大豐富、消滅了私有制、消滅了剝削、消滅了階級差別,實現了社會「公平」的美好社會,那時人們將遵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集體主義原則,過著「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自由生活,所以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的最高理想。

正論:在社會系統中,居內核的文化理念(思想形式和價值觀)決定社會基本制度,社會基本制度決定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生產關係),而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決定著生產系統的效力(生產力),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這個系統層次制約關係的基本原理,體現著天道(在人間表現為正的文化理念)對歷史演化的支配和制約關係,在順天和逆天的此消彼長中,人類社會演繹著治亂循環的歷史規律。所以,道法自然、敬天知命、少私寡慾、重德修身的「天人合一」狀態是人類社會的理想社會,「返本歸真」是人類的最高理想。

前言

馬克思稱它的社會發展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歷史發展演變的科學理論。在這套理論體系中,馬克思通過對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的闡述,宣稱他「揭穿」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核心秘密,「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制度根源,並運用唯物史觀中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所謂歷史發展「規律」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為無產階級及勞苦大眾量身打造了一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途徑可以實現的理想社會——人間天堂的共產主義社會,並以此作為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追求。

關於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諸多中間理論環節,如社會形態論、民主專政論、共產革命論、階級鬥爭論、國家暴政論、民族解放論、無神論等謬論在筆者以往的系列文章中均已有專論破解,本文主要著重於破解共產主義理論的源頭,通過對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以及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發展的規律)的證偽,揭示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偽科學性和反社會性的本質。

一,生產系統創造價值

馬克思主義體系分為三大部份,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學說(即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的社會發展學說的現實基礎是他的經濟理論,邏輯依據則是他的哲學理論,他的哲學和經濟學都是為他的社會發展學說做前提的,是為證明他的社會發展學說而存在,這是它們三者之間的內部聯繫。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起源於勞動創造價值的學說,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根基,勞動價值論簡而言之就是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是商品中凝結著的唯一價值因素,商品價值的大小是以其中包含著的工人的一般勞動時間的多少而決定的。這個學說在今天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市場了,今天的人們在市場經濟的實踐中都知道一個生產體系的正常運作,必須包括諸多生產要素共同參與,生產要素包括資金、技術、設備、場地、工人、管理人員、企業主等諸多方面,缺一不可,而商品的價值是由這些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出來的,工人的勞動僅僅只是所有生產要素中的其中一個,是生產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而生產是由生產系統的所有環節共同完成的。可見,不是勞動創造了價值,而是生產系統創造了價值。

這裡就引出一個概念——生產系統,根據以上的描述,生產系統就是由各生產要素組成,具有物品生產和加工功能的一個專有的社會系統。這是一個狹義的定義,它只能包括社會系統中的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工業)的部門,如果我們把內涵放大一點,認為所有生產產值和利潤(使資金增值)的社會系統都是生產系統,那麼就可以把第三產業(商業)也包含進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關於生產系統的廣義的定義,如下:生產系統就是由各生產要素組成,可以生產產值和利潤的一個專有的社會系統。這個廣義的定義與當今第三產業發達的現代社會更為貼近,當今社會林林總總的大小企業以及盈利性質的其它社會機構,無論是從事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是生產系統,都在表現著生產產值和利潤的系統功能,社會的物質財富都是由這些生產系統所創造出來的。

回過頭來看看,與今天人們對生產系統的熟悉和認知程度相比,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顯得是多麼的狹隘與偏激,它原本就是一個先天不足的價值學說,是經濟學中的一個重大謬論。馬克思的經濟學無論從表面上顯得多麼體系龐大、什麼「雄」文萬卷,但其根基卻是建立在這樣一個錯誤偏激的價值學說的基礎之上,《資本論》中的諸多重要理論環節,如剩餘價值理論、資本理論、生產週轉理論、價值和價格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等等,哪一個不是以勞動價值論為邏輯推理的出發點呢?那麼這樣草率的理論體系又怎麼能經得起真正理性的仔細推敲呢?

二、子虛烏有的剩餘價值

在馬克思主義的體系中,剩餘價值論可謂居功至偉,與唯物史觀並稱為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剩餘價值論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打擊力度,對共產革命的宣傳與煽動均起到了無法估量的現實作用,至今,在中國人民心中,勞動價值論雖然已經若隱若現、逐漸變得模糊,但是剩餘價值論卻仍然頑固的佔據著人們心靈的某個角落,依然作為人們抨擊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而存在著。

所謂的剩餘價值論就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認為在一個生產系統中,只有工人的勞動這一個要素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其它要素都沒有參與價值的創造,而在利潤的分配中,利潤卻沒有全部份配到工人手中,而是很大一部份被資本家「無償」佔有了,這一部份利潤就叫做「剩餘價值」,剩餘價值代表著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工人的勞動。今天,就連工人自己都不會認同價值只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特別是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看到了技術要素在生產系統的中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技術含量對於形成商品價值的巨大貢獻,而且人們也認識到,企業家和經理階層的決策和管理也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保障生產系統正常和高效運作的關鍵因素。可見,資本家並沒有無償佔有工人的勞動,而是創造價值的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那麼他們獲取自己的利潤份額就是天經地義的。前面講過,生產系統創造價值,在一個具體的生產系統中,各個生產要素,比如資金、技術、設備、場所、人員(包括企業主、經理、普通工人)等,都參與了價值的創造,都應該在利潤的分配中獲取自己應有的那部份份額(物的要素由物的所有者來參與分配,比如資金的所有者、技術的所有者、設備的所有者、場所的所有者。)那麼,當所有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利潤分配後,剩餘的價值在哪裏呢?可見,從來就不存在什麼剩餘價值,所謂剩餘價值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杜撰,是馬克思蠱惑人心的一個宣傳工具而已。

其實,在一個生產系統中,存在著利潤分配的矛盾,各個要素在生產系統中究竟起多大作用,在利潤分配中該佔多少比例,這是一個生產系統內部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它對生產系統的效力的發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當各個要素都得到了相對合理的分配份額,生產系統才能持續其穩定性,併發揮出應有的效力(生產力)。但是,每個生產要素的具體分配份額並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標準,而是靠各個要素的所有者通過談判和協商來確定的,它的形成過程體現了利益社會關係下,人們解決利益糾紛的共生共存原則和利益共享原則,最終的結果體現著生產要素的價值在當時經濟環境中的社會平均值。這是利益主體合理合法的解決利益矛盾的通用方法和原則,其中貫穿著「人權至上、保障人權」的人文理念。

在馬克思的時代,人權的保障還沒有像今天這樣(指西方民主社會)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充分的實現出來,生產系統中各利益主體在追求其分配地位的談判中還沒有形成可以相互制衡的局面,生產要素相對集中,存在著勞資市場上的資方勢力獨大的現象,使工人的權益沒有得到合理的體現,資本家(企業主)獲得分配份額過多,工人獲得的份額過少,使社會出現了不公平的現象。但這些問題需要在保障人權、立法、以及政治體制改革等諸多方面的進步和完善過程中來逐漸解決,工人的權益要靠工人依據利益共享原則,採用諸如組建工會加強自己的市場地位、以及組建政黨(或政治團體)加強自己的政治地位等合法的鬥爭方式來獲得,而不是靠強化對立面的階級暴動來實現。因為利潤分配中存在著的利益對立和分配不公而臆造剩餘價值理論,這種意圖是非常邪惡的,馬克思的目的就是詆譭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激化社會矛盾,人為的製造階級對立,以煽動流氓無產者暴動奪權,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全部都是為了滿足這個目的而存在的,它們並非真正理性和充滿人文關懷的哲學和社會科學學說。

馬克思的學說是對西方正統文化的顛覆,它的社會危害性正逐漸被西方社會所認識。今天西方民主與法治在制度上的越臻於完善,在人權保障方面的高度成就,已經為社會各利益集團在生產系統中合理分配利潤、獲取應有經濟地位的協商與談判創造了廣闊的歷史空間,社會各階層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已經有了可以代表自己的足夠強大的組織力量,足以保障自己應有的權益,各階層在相互制約中,維護著社會利益的總體平衡。正如筆者在《伏魔十三式》第5式中所說:【西方文化是基於利益的原則而發展出來的,其歷史體現了人類社會化生存的核心精神,即妥協合作精神。以此精神為指導,「利益原則」的演變遵循了以下的邏輯過程:共生共存原則→利益共享原則→公平分配原則。這條線索大概是這樣的:既然要共生共存,就必須要利益共享,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利益共享呢?那就要體現在利益分配的公平方面。西方文化正是遵循這樣的一條邏輯思路,共生共存的社會原則孕育出共享互利的利益原則,以此出發,以公平為導向,西方文化將其發揚光大,使利益原則從最初的不公平狀態走向公平狀態,從政治經濟層面的兩極分化狀態走向人人平等(法律地位)、政治民主、經濟公平的結構合理狀態,反映出在辯證矛盾的推動下,社會系統內部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妥協、最後導致系統結構全面優化的社會歷史運動的真正規律。】

三、主客顛倒的歷史決定論

除了「剩餘價值」,馬克思的另一大「發現」就是所謂的「唯物史觀」。如果說剩餘價值論是為了激化社會矛盾,引起人們對現實的不滿,那麼唯物史觀則是給那些蠢蠢欲動的人們以前途的鼓勵,使他們以為工人運動代表著歷史的潮流,無產階級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以此蠱惑流氓無產者們造反奪權。唯物史觀的核心內容如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由一種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之外、不受人的主觀意識所支配的客觀性物質力量所決定的,這種力量就是生產方式,它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組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變化,並最終決定著社會政治上層建築和文化上層建築的構建,這種規律就被表述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生產方式)決定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文化上層建築)。」

要講清楚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系統與政治系統以及文化系統的基本關係和其中蘊含的規律(注意,這裡筆者沒有使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個概念),必須對馬克思所定義的一些概念做正本清源的還原,才能從邏輯本源上釐清以上事物間的真實關係。以下筆者運用系統的基本原理,通過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本概念的釐定,以及對二者的基本關係的界定,來還原社會歷史規律的本來面目。

1、生產系統的結構(形式)決定生產系統的功能(效力)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一種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客觀性物質力量,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像等三要素(其中勞動工具和勞動對像又被稱為生產資料),認為生產關係是生產力三個基本要素的組合方式或者是結合形式(可見生產關係其實也就是筆者文章中所說的生產系統的結構)。可以說,除了第一句對生產力的描述上有不敬天地的褻瀆意思之外,在對生產力的組成要素的分類上以及對生產關係的定義方面,以上的內容都還是符合生產系統的組成和結構的基本事實的。運用系統的功能和結構的基本原理來看(系統結構決定系統功能,該原理可以參見《伏魔十三式》第8式),生產力就是一個生產系統的功能的體現,就是生產系統的效力,而這種效力的大小取決於生產系統的結構,也就是各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組合關係,這正是馬克思關於生產關係的定義,可見,從系統原理上看「正是生產關係決定著生產力,而不是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係。」我們可以列舉一些自然界的系統事例來佐證這個原理的正確性,比如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組成,但是由於碳原子的空間結構和組合形式的不同,造成了金剛石和石墨這兩個碳原子系統在功能上的巨大差異,這在化學上叫做「同素異形體」,它是要素的組合形式決定系統功能的最好的事例說明。

馬克思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的定義本來都是沒有大的問題的,但是卻對二者的實質關係進行了顛倒,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至今仍然在誤導著中國的民眾。從今天的社會實踐來看,人們很容易理解這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關係,一個生產系統的效能和效力,與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組合結構息息相關,我們經常所說的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就是要使生產要素在結合成生產系統時達成最優化組合以求得生產系統的效力的最大化。那麼,以謙卑的態度來看,生產力也只能是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能力,而並非改造自然的能力。

最後,辨析一下一句經常用的宣傳口號「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運用剛剛講過的系統的原理來看,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而只能是生產要素,它只有結合別的生產要素結合成生產系統後才能體現生產力,如果人們認為科學技術比別的生產要素對形成生產力的貢獻更大的話,可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要素」,而這個第一生產要素能不能發揮它的應有的作用,還得取決於它和生產系統的其它要素的配置結構,人們經常所說的要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就是指要使它與其它生產要素組合成生產系統,可見,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其實,當今中國老百姓根據實踐經驗早已總結出了關於中國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真理性見解——關係是第一生產力,在中國只有權力部門(關係)才掌握著組合和配置各種生產要素的最高支配權(也就是形成生產關係的支配權),權力部門是形成生產系統和決定生產系統效力的主宰力量,因此,這個「關係是第一生產力」的說法已經形象的表明了「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的實踐性認識。

2、生產關係與社會系統的組織和管理體系

根據系統的原理,生產關係是各生產要素在生產系統中的組合形式或配置方式,那麼它的具體表現就應該包含如下內容:企業產權的結構(所有權的股份結構);工作人員的配置結構(經理及普通工作崗位的設置);設備的配置結構(產品和產量的設計);技術的配置結構(不同級別的技術的組合方式);場所的配置結構(生產場所的選址以及內部廠房、辦公、住宿等不同功能樓房的配置關係);資金的配置結構(流通資金、生產資金、後備資金等不同部份的比例);利潤的分配結構(股份分紅及工資分配關係)……等等,這些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在一個生產系統中屬於「經濟管理」的範疇。從系統的角度來考察,所謂的經濟管理也就是分配和組織各生產要素形成穩定的生產系統以及協調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經濟管理隸屬於基本的社會組織和管理體系(包括社團和企業的組織和管理)之中,而後者又隸屬於基本的社會制度的體系(主要是基本的政治制度)之內,在社會系統中,它們都居於中間層次,屬於社會系統的制度層面。一個社會的組織和管理體制最終是由當時的基本社會制度來決定的,如企業的組織法則和管理機制、社團的組織和管理規則都是由基本的政治制度來決定的,是人們基本的政治權利的體現。

[注1:經濟形式是政治體制在經濟層面的表現,經濟權利受制於政治權利,是政治權利在經濟領域的延伸,如組建工會的權利來源於政治權利中的結社自由,而企業的正常經營取決於政治權利中的基本人身自由的保障,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權利決定著經濟權利的實現。我們這裡講的政治表示一種非盈利性的公共權利和公共製度的構建。]

馬克思所講的生產關係包括三種關係: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經濟地位關係(僱傭與被僱傭關係)、分配關係(利潤分配中的支配與被支配關係),在三種關係中,他認為所有制關係決定了後面兩種關係的表現,如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那麼資本家就是僱傭者,工人是被僱傭者,在利潤分配中,資本家支配利潤的配額。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私有產權」是有區別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屬於生產關係中的一種關係,但是私有產權卻不屬於生產關係。私有產權,表示人們對物品的佔有權和支配權,它是人類的第一人權,也就是生存權,如果沒有對物品的支配權,沒有私有產權,那麼這部份人就無法自由的生存,而只能淪為奴隸,人類的所有自由的生產和生活都是建立在私有產權的基礎之上,一切正常的生產關係正是在尊重私有產權的基礎上構建起來的,私有產權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是私有產權在生產系統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們二者是不同層面的事物。

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制度(私有產權在生產系統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造成「剩餘價值」被剝奪的根源,提出要消滅私有制,顛覆當時的社會基本制度(正在形成的民主與憲政制度),實現公有制和無產階級專政。這種蠱惑與煽動的實質也就是要剝奪所有人的私有產權,因為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私有產權密不可分,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之間並無實質的區別,人們的生活資料大部份來源於生產資料,如果人們失去了對生產資料的私有產權,那麼必然會導致最終失去對生活資料的私有產權。比如在當今的共產制度下的中國,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被從它的原所有者手中剝奪到中共手中,造成了房產這種重要的生活資料的私有產權無法得以保障,強制拆遷成了黨官與政府發家致富的基本手段,百姓只能流離失所,而這種悲劇的理論根源正在於馬克思對生產資料的私有產權的顛覆。

其實,工人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並非由生產資料的私有產權造成的,從根本上說是由基本的政治制度造成的,經濟地位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過市場運作形成的,市場運作機制受政治環境影響,工人經濟地位的提高取決於基本的政治權利的實現和保障,而這一切又最終取決於一種尊重人權的人道主義理念的傳播和普及。

3、社會系統三個層面的相互作用規律

【一個社會系統包含三個最基本的層面,即器物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他們分別對應著人的三種社會生活,即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因此,也構成了三個基本層次的社會文明,即物質文明、制度文明(也可叫政治文明,因為政治文明是制度文明中最核心的部份)及精神文明。】(摘引自筆者《中華哲學原理講義》第四章)

【社會的基本結構的劃分來源於人性的基本構成,我們這裡講的人性是指人的屬性,而不是指人的本性。人的屬性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生理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生理屬性是人的低級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高級屬性,精神屬性是人的更高級屬性。由於是人構成了社會系統,因此,人的基本屬性就表現為社會的基本層面,它們之間呈現出一種對應關係。我們可以做個表格來表示這種對應關係,如下(圖一):】(摘引自筆者《中國歷史與中華文化概述》)


[注2:以上表格中的「文化」一詞,分別使用了它的狹義用法和廣義用法,廣義上的文化指一切與人的活動有關的事物,如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都是文化的表現;而狹義文化則專指人的精神活動及精神表現,如經濟、政治、文化這個關於社會系統的分類中,文化就是狹義用法,我們平時所說的傳統文化也是狹義用法,是指民族傳統中精神層面的思想形式和價值觀。]

社會系統三個層面的相互關係表現為由內向外的層次之間的支配和制約關係,如精神層面決定著制度層面,制度層面決定著器物層面,這就像一個人的精神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精神的外化),而性格決定著人的外在行為表現。社會生活總是從最基本的理念(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和價值觀)開始,逐層展開,首先形成基本的社會制度,社會制度由政治向經濟領域表現,由基本的政治制度(法律、政權和社團的組織體制)形成基本的經濟管理體制(表現為經濟法規與生產關係),最終形成了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表現形式,而貫穿其中的主線則是人的精神理念(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文化理念),無論是任何時代的任何形式的物質生活最終都只是人的精神理念在某種社會形式上的體現。

從歷史發展的實踐中看,在西方社會,正是自由、平等、博愛等尊重人權的理念的傳播和影響,才造成了政治上的近代憲政民主制度的出現和完善,政治權利的普遍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經濟主體擁有了平等的市場競爭起點,逐步形成了完善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西方社會形成現實生產關係的基本體制),可以依據市場原則自由配置生產要素,這使生產系統的效力得以合理體現,締造了近代西方經濟的繁榮和國力的崛起;而在中國,由於馬列主義的傳播,中共依據共產主義(宗教)理念創製出一教獨統、一黨獨裁、政教合一的邪教附體結構的基本政治制度,全面沒收了中國人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和私有產權,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中共80年代前形成現實生產關係的基本體制),限制生產要素的自由配置,抑制生產系統的活力和效力,造成了80年代前中國大陸貧窮落後的經濟局面。改革開放後,中共雖然在表面上允許生產要素依據市場原則自由配置,也允許人民擁有一定範圍的私有產權,但是由於人民依然沒有基本的政治權利和精神權利(信仰的權利),因此,在經濟體系中並沒有能力完全依據市場原則自由配置生產要素,特別是在資本和物資的配置方面,基本受制於官僚集團的權力左右。政治權利的壟斷使官僚權力成為配置生產要素的支配性力量,「關係是第一生產力」正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它造就了當前中國大陸畸形的官僚權貴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當前形成現實生產關係的基本體制),使經濟資源大部份流向官僚集團掌控的企業(包括國企和私企),而並非被合理配置到經濟效益較高的生產部門,這種生產關係的結果就是經濟效力低下,資源配置出現巨大的浪費,環境污染嚴重,收入分配迅速呈兩級分化,社會矛盾勢如水火。官僚權貴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正是中共官僚集團的基本精神理念通過政治體制的運作、在經濟層面的展開和體現,它存在的目的只是為中共利益集團賺取壟斷經濟利益而服務,只要中共不解體,這個基本的經濟體制就不會有任何體制上的改觀和突破,因為這是中共邪教的本性所決定的。

可見,在社會系統中,居內核的精神理念(思想形式和價值觀)決定社會基本制度,社會基本制度決定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生產關係),而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決定著生產系統的效力(生產力),這體現了社會系統的三個層面由內向外逐層表現、逐層制約的基本規律。人類社會的發展遵循這個系統層次制約關係的基本原理,社會形態的好壞以及經濟效力的體現最終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理念(精神理念的社會化表現)來決定的,正的文化理念締造良性的社會制度,形成合理的生產關係,必然造成經濟繁榮,使社會出現大治;而壞的邪的文化理念則締造惡性的社會制度,形成不合理的或者非正常的生產關係,造成經濟混亂,人民貧苦,社會動盪不安。這體現了天道(在人間表現為正的文化理念)對歷史演化的支配和制約關係,在順天和逆天兩種社會趨勢的此消彼長中,人類社會演繹著治亂循環的歷史規律。關於社會系統三個層面的逐層制約規律以及生產力、生產關係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圖例來表示,如下(圖二):

[注3:主客體的劃分依據如下:與人的內在精神和思想相關的事物為主體,如精神、品格、意志、意識、理念、道德等,一個人的特徵就是通過這些屬性來表達的,人的精神以外的事物為客體,如人研究的對象、人使用的物品、人的物質生活形式等等,客體不是什麼獨立於主體之外、不以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客體實質就是主體的外在形式的某種表現,就是主體的外化。物質和精神是一體的,主客體當然也是一體的,這是歷史上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模式在哲學層面的表現。]

小結: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一種以「社會存在」(在馬克思主義中表示精神以外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世界)決定「社會意識」(在馬克思主義中表示歷史主體的精神或者意識)的主客顛倒的歷史決定論,在論述社會系統三個層面的基本關係時,他以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包含政治和文化層面)的歪理邪說顛覆了歷史主客體之間的真實制約關係,使人們相信外在的經濟狀況(器物層面是歷史的客體)是決定社會制度以及人的內在的精神理念(精神層面是歷史的主體)演化的決定性力量,讓人們脫離精神理念的指導,在物質生活的追求和滿足中去尋求社會制度的良性演化機制和理想社會的實現途徑,這使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最終把人類社會帶入了歧途和邪路。

四、偽科學和反社會的「科學」社會主義

1、「科學」社會主義的偽科學性

人的知識開始於思考,通過邏輯思維的整理而形成理性的學說,再通過某種實踐方式的驗證而成為某種形式的科學理論。因此,一個科學的理論,應該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其一,前提真實;其二,推理正確;其三,結論可以在某種實踐方式中被驗證。

世界上的科學體系,包括西方的外實證科學和中國的內實證科學(性命修煉中的生命科學),只要是真實的科學體系,都不會與這三個基本原則相違背。西方的科學體系一般被稱為「實證科學」,但是它的方法論體系中沒有包括中華生命科學中的內驗方法(修煉中的內證體悟),所以叫實證科學名不副其實,在《中華哲學原理講義》第一章中,筆者對此做了正本清源的處理,把實證科學分為內實證和外實證兩種,也可簡稱為內證和外證(也可叫內驗和外驗),就是通過內在條件或者外部條件的滿足來驗證和檢驗某種認識的真理性的科學體系。
那麼,人類的實踐方式也就相應的分為兩種:社會實踐(外部的實踐方式)和個體實踐(內在的實踐方式)。社會實踐就是針對外部條件和結果的實踐檢驗方式,即一個科學發現必須在相同的外部條件下重現其結果才可以被學術界確認,成為普遍性的知識和結論,它的原則就是一個認識必須得到其他人的承認,形成社會認可才可成為真理,所以叫做社會實踐;而個體實踐則是人體修煉中的實踐過程,是針對內部條件和結果的實踐檢驗方式,這種實踐中的條件全部都在主體的內部呈現,是通過主體道德和精神的提升而實證到的靈性認識結論(更高級的理性認識),不能通過社會化而表現出來成為人人都可見的外部結果,因此,個體實踐的結果只能通過個體實踐的方式來檢驗,社會實踐不能代替和否定個體實踐的結論。

如果以考察科學體系的三個基本原則來考察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就會發現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前提虛假、推理錯誤、結論也不可能通過任何一種實踐方式得以驗證,顯而易見,它根本不是什麼科學理論,而是地地道道的偽科學。簡述如下:

其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前提不真實。

前面講過,這個理論起源於對「剩餘價值」的發現,剩餘價值論是馬克思揭示資本家「剝削」工人、證明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不合理而必須被推翻的重要理論依據,剩餘價值的存在是「科學」社會主義體系得以構建的現實根基和理論前提,然而誠如前文所述,根據生產系統創造價值的原理,所謂的剩餘價值在現實中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可見,「科學」社會主義實則是在一個虛假前提的基礎上構建起的偽科學體系。

其二,「科學」社會主義體系存在著重大的邏輯推理錯誤,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所依據的歷史原理錯誤

前面講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說法顛倒了歷史主客體間的真實關係,不符合真正的系統科學原理,那麼以此錯誤的歷史演化原理構建起的整個社會發展理論體系就必然與人類的社會實踐嚴重脫節,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說法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嚴格的科學結論,而只能是一個偽科學的謬論。

2歷史主體的概念界定混亂

在「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對歷史主體的屬性的概念界定方面邏輯顯得非常混亂。比如在論述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現象時,要得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能依據自身的體制得以解決的結論,則必須首先假定資本家是一個沒有道德屬性(這裡講的道德屬性是指人的精神屬性的高級部份)的歷史主體,他們只為追求資本的增值而存在,而完全不顧社會公平和正義,唯有如此,資本家才能創造出不可解決的經濟危機。反過來,假如資本家是具有道德屬性的歷史主體,那麼他們就會正視經濟危機中的道德因素和制度因素,就會與其他社會階層一起在人權保障和社會公平方面投入精力,那麼就會締造出解決經濟危機的社會機制。事實的發展也正是如此,當今的西方社會,制度的設計以追求社會的基本正義和公平的實現為目的,民主政治的發展使社會各利益集團都能平衡各自的利益需求,富人富而有德、熱衷於投資公益事業,工人的基本權益通過多種途徑得以保障,資本主義初期的那種無序生產而導致的經濟危機現象早已作古,這正是歷史主體的道德屬性主導經濟發展的結果。

以上是對資本家屬性的界定錯誤而導致的推理錯誤(即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不可能在其體制內解決),另一方面,在論述共產主義社會時,馬克思又說無產階級是一個大公無私的階級,他們沒有私人利益,只有集體利益,這裡無產階級又成為一個只有道德屬性的歷史主體(即沒有生理屬性中的個人利益需求),以這個大公無私的階級作為歷史主體,在他們的帶領下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才能最終實現。反過來說,如果無產階級不是這樣一個只有純粹道德屬性的歷史主體,如果無產階級也充滿著各種私慾的追求,那麼共產主義社會也就不可能實現,因為任何一點的私心和私慾的存在都會導致按需分配的目標最終無法達成。

其實,真正的歷史主體是既具有道德屬性又具有生理屬性的社會化(也具有社會屬性)的人類,他們既有私慾和私人利益,也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質,那麼,一個正常的社會必然是在尊重私人利益和私有產權的基礎上,用高尚的道德理念來引導社會各利益主體在利益追求中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創造出合理的社會制度,實現利益的共享,以達到社會利益的總體平衡。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時,把資本家抽去了道德屬性(不顧社會公平和正義),而在論述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時,又把無產階級抽去了生理屬性(沒有個人利益需求),使二者成為他的理論體系中的對立兩極,這種對歷史主體的概念界定上的邏輯混亂必然導致推理過程和結果出現嚴重的錯誤,誠如以上所述。

3推理中的邏輯不一致

在論證理想的共產主義必然是公有制社會時,馬克思稱自己運用了辯證邏輯,但是無論是以辯證邏輯來看,還是以普通的形式邏輯來看,關於公有制的推理都沒有達到邏輯的一致性,都出現了在其理論體系內無法解決的自相矛盾的問題。比如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第一種所有制形態是原始公有制社會,原因是當時生產力低下,只能集體狩獵、集體勞動,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當原始社會後期生產力發展後,出現了剩餘產品,才出現了私有制。根據馬克思的邏輯,從這裡可以得出「生產力的發展是導致私有制社會形成的物質因素」,然而馬克思又認為,私有制的出現固然得益於生產力的發展,但仍然是生產力還不高度發達物品沒有極大豐富時的歷史現象,當生產力高度發達,物品極大豐富時,就會又進入一個公有制社會,那就是可以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的理想社會。如果按照形式邏輯的原理來看這段推理,生產力的發展既是私有制產生的原因,也是私有制重新發展成為公有制的原因,也就是A導致B,A同樣也能導致非B,這在形式邏輯中違反了不矛盾律,屬於自相矛盾的說法。當然,馬克思說他闡述的社會發展規律是辯證邏輯中的規律,就是所謂的「否定之否定」規律,表述開來就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揚棄」的方式(就是辯證的否定,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有否定有繼承,在否定中繼承的發展過程),後一個階段揚棄前一個階段,那麼就會出現第三個階段和第一個階段相似的情況(但是卻比第一個階段更高級)。這裡且不說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是對黑格爾圓形邏輯體系的線性篡改,姑且假設該規律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否定之否定的鏈條就應該是無限的,否則它就不是一個普適的原理,以此來推算,共產主義社會之後,還應該出現一個揚棄它的更高級更發達的私有制社會,那麼共產主義公有制就不是人類的理想社會。可見,無論按照哪一種邏輯來考察,關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推理都是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的謬論。

其三,「科學」社會主義的結論不能在實踐中被驗證。

一個生產力高度發達、物品極大豐富、可以實現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無論是按照西方的社會實踐方式,還是按照中華的個體實踐方式,都無法在實踐中得以驗證。按需分配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目標的一種分配方式,但是人的需求怎樣才能滿足?人的慾望一旦被放開,他的需求有多大?而且需求也是隨著時代條件在變化,不僅僅表現在量上,更重要的也表現在質上,如古人騎馬,現代人開車,未來人會開什麼飛行器?涉足的空間有多大?物品的質和量要豐富到什麼程度才能滿足人的需求?這些問題在「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是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也無法在任何實踐方式中被驗證。其實,以物質生活的滿足來實現理想社會的設想,其結果將只能是打開人類慾望的無底洞,導致人類迅速墮落,把人類文明引入危險的境地。

綜上所述,「科學」社會主義前提虛假、原理錯誤、概念界定混亂、推理自相矛盾,結論無法驗證,與科學所要遵循的三個原則完全背離,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科學體系。

2、「科學」社會主義的反社會性

用一套偽科學的社會發展理論來指導社會變革,其結果可想而知絕不會產生任何良性作用。其實,「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僅是一個偽科學的體系,也是一個反社會的理論體系,表現如下:

1「科學」社會主義背離基本的時代精神

近代社會的時代精神是「自由、平等、博愛」,在政治層面上展開表現為民主革命和人權運動,在經濟層面上就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正如《伏魔十三式》第3式所述,近代社會【在政治上處於從專制走向民主(民主化)、從人治走向法治(法治化)的過渡階段;在經濟上處於從手工生產走向機器大工業(工業化)、從自然經濟占主體走向市場經濟為主導(市場化、資本化)的過渡階段;在文化上處於從君權神授、等級差別、奴役束縛的觀念中走向倡導天賦人權、生而平等、自由、博愛的過渡階段。】而「科學」社會主義則提出,在政治上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以專制對抗民主;在經濟上要建立公有制的計劃經濟,以取代保護私有產權的自由市場經濟;在文化上要建立以暴力為後盾(強制性)的共產主義一元信仰結構,以取代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原則的傳統文化的多元信仰體系。可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念與時代精神完全對立,是對近代歷史主題的一種徹底的反動和顛覆。

2「科學」社會主義違背基本的社會原則

在利益社會關係中,為了平衡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在實踐中人們形成了一些普遍認同的基本社會原則,如共生共存與共享互利的原則,通過對話和協商方式來化解矛盾解決利益衝突。但是「科學」社會主義顛覆了這些基本的社會原則,在利益追求上號召通過階級鬥爭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來消滅對立的利益主體(如資產階級)以獲得壟斷利益,這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各利益主體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最終形成統治集團掌控一切權力和社會資源的惡性局面,使社會利益分配完全失衡,社會公平和正義蕩然無存。正如《伏魔十三式》第5式中所述,【共產主義也是基於「利益原則」籍助了公平導向的口號,它也有一條邏輯線索:獨生獨存原則→利益共產原則→「公平」分配原則。」】可見,「科學」社會主義雖然打著締造公平的旗號,但其理論體系卻顛覆了真正可以締造公平的基本社會原則,在現實中只能為以追求獨享獨存的統治利益為目標的權謀家和政治流氓服務。

3「科學」社會主義顛覆傳統的社會形式

社會是由民族和國家構成的統一體(可參閱《中華哲學原理講義》)第四章),民族和國家是一個地區的人民生存和傳承文化的歷史載體,沒有民族,一個地區的人民就沒有持續的文化傳統,沒有正常的國家機構,一個地區的人民的安全和穩定就無法得以長久的保障。因此,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締造合理的國家制度是每個地區人民的基本社會追求。而「科學」社會主義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取消民族和國家,在全世界實現無產階級的大聯合體(後來的蘇聯就是以這種模式建立起來的),因此共產主義理念必然與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與國家制度發生衝突,它在實踐中顛覆了傳統的正常社會形式,以消滅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正常國家機構作為其在一定地區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其結果必然給該地區人民帶來動亂的根源和持久的社會災難。

綜上所述,「科學」社會主義其精神理念和指導思想完全背離當時的時代精神,其利益原則與正常的社會原則嚴重對立,其追求的社會結構顛覆了傳統的正常社會形式,因此,它與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社會追求格格不入,是一種反社會的理論構造,它的存在是對人類正統文化傳承的嚴重威脅。

小結

共產主義顛倒了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基本關係,標榜自己為科學社會主義,但實則為一套反社會的偽科學體系,因次,它的理論體系不能通過正常的理性渠道來推廣和普及,只能推過暴力手段強制洗腦來逼迫民眾接受,所以,「謊言」(欺騙)加「暴力」是共產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表現形式。

五、人類理想社會的真正形式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有機系統,人是這個系統的構成要素,根據系統論的原理,系統的結構(要素的組織方式)決定系統的整體性能。在社會系統中,由於人具有精神和意志(要素的性質),人可以決定社會系統形成什麼樣的結構,並且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人和人之間的組織結構關係,因此,最終是在人的文化理念(精神和意志的體現)的影響下,通過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來決定一個社會系統的性能和表現。

參考《伏魔十三式》第5式的論述,依據道德品質的好壞,人從道德表現上可以劃分為道德人、利益人、利益流氓(道德敗壞的表現)三種類型;而社會系統從結構的優劣上可以劃分為良性、中性、惡性三種狀態。一種理想的社會形式,從結構上來講,必然是一種良性的社會結構,是在器物、制度以及精神三個層面上對整個社會系統的全面提升和完善;而從人的因素這方面來講,理想的社會,必然是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道德人(君子、賢人、聖人)為社會基本單位而構建起的道德社會關係下的一種社會形式,並且這種社會形式反過來也在締造著符合這種良性社會結構所需要的歷史主體,使社會系統在構成要素和組織結構方面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體系。以此看來,在一個理想的社會形式下,人的道德屬性(精神屬性的高級部份)和社會的良性結構必然達成了高度協調的統一,彼時,人們應該內心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沒有利益上的衝突,處於一種道法自然、敬天知命、少私寡慾、重德修身的「天人合一」狀態,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無爭、有序、公正、和諧的高級文明形式。而這樣的社會形式唯有在中華文化的社會追求中,以中華文化的儒道精神為指導,以修心養性(修身)、返本歸真(修煉)為人生基本目標,才可以真正實現出來。

在《伏魔十三式》第5式的結尾部份,筆者曾經總結過中華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馬列主義等三種文化體系的優劣,如下:

【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於不產生「利益矛盾」,以「道」的狀態來生存,以使人返樸歸真,相對於西方文化來講,好比是「統一關係」取代了「對立關係」,使系統全面升級換代;

西方文化的內涵在於面對「利益矛盾」,創造出以協調妥協方式來解決問題的原則和制度,注重「對立關係」與「統一關係」的平衡,達到系統的同級優化;
馬列主義的內涵在於面對「利益矛盾」,倡導以一方消滅另一方來解決問題,相對於西方文化來講,好比是「對立關係」取代了「統一關係」,最後導致系統的降級或者崩潰。】

在全球三種文化體系中,西方文化追求利益平衡和共享,馬列主義追求利益壟斷和獨享,唯有中華文化追求超越利益層面的道義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中華文化從提升人的道德品質入手,通過修道(道家)和修身(儒家)的教化,使人類超越低級屬性(生理屬性)的束縛而達到高級屬性(精神屬性)的昇華,使人和人之間形成符合自然倫理秩序的組織結構,使社會系統達成人的道德屬性(精神屬性的高級部份)和良性社會結構的完美統一,這正是人類理想社會的必然表現形式。中華文化以其高貴的理念和縝密的理性,道明瞭人類通向理想社會的唯一途徑(修身修道)以及理想社會的必然表現形式(自然倫理結構和天人合一狀態),在人類歷史上,真正為人類的前途指明了方向。

最後從人性的角度談談中華文化與人類理想社會形式的天然聯繫。

人是一種佛性(表現為靈性和理性)和魔性(表現為感性的膨脹、失去理智和泯滅靈性的狀態)的結合體,佛性使人類與萬物溝通,達成和諧,提升人類的文明程度,而魔性使人類與慾望結合,破壞人類的佛性,使人類道德墮落,最終毀滅人類的文明。社會在人的不同屬性表現的作用下,體現出不同的文明程度,因此,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必須以克制人的魔性、發掘和維護人的佛性為目的。可見,不是通過物慾的滿足和享受來實現理想社會形式,而恰恰是通過摒除物慾、追求精神境界和道德層次的提升才能創造人類文明的理想形態。物質因素是歷史主體的外在表現,它只能表現人類慾望的實現程度,而精神因素和道德屬性才是人類內在的、本質的體現,才能體現人類理性和靈性的實現程度,理想的社會只能在人類理性和靈性的實現程度中去追尋,在這個過程中,魔性才能被抑制,物慾才能被駕馭在一定的合理範圍內,並被人類善用。

中華文化的修煉體系,正是一種克制人類魔性、注重人類佛性實現的文化體系。在遠古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運用道家無為而治的精神理念,開發先民的靈性和理性,提高人的內在修養,降低了社會的利益衝突,使社會關係和諧有序,從而創造了垂拱而治天下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形態,環顧古今中外的歷史,也唯有這種文明形態與人類的理想社會形式最為接近,這也從實踐方面印證了中華文化的高貴以及它與人類理想追求的本質和必然的聯繫。

今天,以中華修煉文化為基礎和載體的法輪大法正在全球洪傳,真善忍的理念正全面提升著人類的精神境界、恢復著人類失落已久的道德屬性,同時也滌蕩著這個世界上業已敗壞的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因素,給今天迷失的人類指明了真正的前途。相信經過一個精神淨化和淘汰的選擇過程後,人類社會必然會在真善忍原則的指導下重新產生一個高度文明的形態,那必將也是一個真正理想的社會形態。

結語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列血魔功「坑矇拐騙」四大邪氣中的第四道邪氣,名曰騙氣。它以蒙氣和拐氣為基礎,先使人體廢氣通過小周天運行形成所謂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再在四肢轉一圈形成馬列主義的立場,最後導入大腦,充斥在五官周圍,通過邪氣控制人的眼、耳、口、鼻、意,形成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信仰。騙氣是血魔功最頂級的內功境界,它的功能不在於殺人的性命,而在於殺人的靈魂,騙氣運行時可以產生一個特殊的場,這個場可以控制人的精神,使人產生一種與吸食鴉片效果完全相同的美好幻覺,故被稱為精神鴉片場。騙氣的功用就在於製造精神鴉片場,毒害中原人士的精神,毀滅他們的意志,使其大腦被清洗,最終篡改他們生命返本歸真的程序,使之完全淪為馬列魔教的附屬品。騙氣的宗旨為「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鴉片吸食一千遍就是補品」,因其在思維欺騙和精神欺騙方面達到了騙術的極致,所以江湖人稱其為騙氣。騙氣中還夾雜了攝魂大法的一些陰毒招式,因此,破解起來十分不易。

血魔功四大邪氣內部各層次分工組織異常嚴密,在整體效用上渾然一體、不可分割,如它以坑氣強化陰毒心理,以蒙氣打通周天氣脈,以拐氣作為實戰技法,以騙氣達成實戰目的,四大邪氣運行原理雖然與正派功法完全相反,但卻能做到既分且合、互相支援、流轉自如、配合巧妙的地步,達到了邪法中的極致,就算當年邪派武林中的祖師爺西毒歐陽鋒和喬百冥重生,也只能是望風披靡,甘拜下風了。中原武林因受近代西學東漸的不良江湖風氣影響,不注重中原武功內涵的繼承和發掘,使先祖所傳的正宗玄門功法逐漸瀕臨失傳的危險,以致當馬列魔教大舉入侵時,不能組織有效的抵抗,致使坑矇拐騙四大邪氣肆虐中華,中原武林一片慘淡……其中,騙氣所產生的精神鴉片場還可以通過「被吸食者」之間複製和傳遞,因此它不但毒害著中原武林人士,也在毒害著不練武的普通民眾,使整個中華民族都淪陷其中。

欲破騙氣,必須修煉中華道家玄門內功陰陽混元功,啟動生命返本歸真的程序,以先天之元氣,驅散騙氣精神鴉片的魔力,恢復靈魂之正常功能,再輔以獨孤九劍的精妙劍術,破去其繁複的招式。小子我勤修道家玄門功法陰陽混元功有所小成,並得失傳已久的獨孤九劍真傳,所以融陰陽混元功於獨孤九劍之中,煉成專破血魔功的破氣式劍招共五式,此乃第五式,曰:「破騙氣」。 此劍式招式並不十分繁複,但其中蘊含著陰陽混元功的高級心法,大巧若拙,修習者須做到內心清靜、質樸無華、靈台空明,才可領悟其中要訣,窺見其精妙之處。望中原武林人士能按照心法要求,勤加練習,他日對敵,必能克制精神鴉片的毒害,大破血魔功,解救民族於危難之際,重塑中原武林的元氣和威望。@*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李後主:開慧劍法第二篇 伏魔十三式(11)-1
李後主:開慧劍法第二篇 伏魔十三式(11)-2
李後主:黑龍江富錦農民收復失地事件
李後主:天意下大學視野的回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