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中國正向西方關閉商業之門?

標籤:

【大紀元3月31日訊】(大紀元歐陽宇編譯)3月25日出版的《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雜誌封面故事「中國正向西方關閉商業之門?」,從一個美國代表團在中國遭到冷遇的故事開始,描述中國政府如何開始限制西方公司在華的投資和商業行為。

文章說,今年二月,一個美國駐華大使館組織的「水處理科技研討會」在華中地區長江邊的大城市武漢舉行。以跨國公司通用電氣和其他十幾家美國公司組成的代表團,不但沒有受到中方的熱情歡迎,喝到美味的茅台酒,而且武漢市長拒絕了主題發言,省長和黨委書記都拒絕參加大使舉辦的活動。據一名參加研討會的成員說,這些給西方公司冷臉的舉動,命令直接來自北京中央。

《商業週刊》記者羅伯茨(Dexter Roberts)在文中提到了北京政府在2002年胡錦濤溫家寶上台後,逐步推出了限制外國公司在中國獲利的政策,包括政府採購限制國內企業,紛繁複雜的國家標準,司法系統偏袒本國企業和操控人民幣匯率等。

報導說,中國在加入世界關貿總協定(WTO)之時,西方國家看到中國巨大市場的商業機會,急於達成協議讓中國加入,卻忽略了很多細節。比如,政府採購是否僅限於政府機構,還是包括學校,醫院,國有企業?中國沒有簽署公開政府採購的協議,所以如何定義政府採購,對外國公司來說就意味能否沾上上百億美元的生意。在服務業方面,雖然中國同意在加入關貿五年後開放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但現狀是,外國企業每次只能申請一家營業處,審批要等一年半,而且不一定能被批准。

不斷出籠的新標準也是中國限制外國企業的武器。據報導,中國政府平均每年制定超過一萬項產品標準,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還多。小到手機大到汽車,五花八門,而且往往對本國企業特別有利。比如煤氣灶,國家標準要求耐高溫700度,這個標準比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高。這個溫度使那些使用鋁材料的歐洲公司不得不退出了市場。還有中國要求輪胎上必須有中文規格,西方公司重新製作一個模子就要七萬美元成本,對於大批量的產品這還好辦,對於小批量的特種工程機械輪胎,外國企業就無法競爭了。

文章說,中國看到西方國家的標準限制了中國產品的出口,所以也同樣創立標準來限制外國公司的產品。美國對中國的鋼管和輪胎徵收反傾銷稅後,中國也報復美國對進口雞肉徵收反傾銷稅。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約爾格‧伍特克(Joerg Wuttke)說,「他們(中國)正在離開公平競爭,變得越來越偏向本土企業,中國從一個淘金好機會逐步變成一個夢幻。」

文章說,對美國的公司來說,中國自主開發技術使他們最為焦慮。前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讚姆斯.麥克格雷戈說,「(北京)特別制定了傾向本國企業的政策嚴重打擊外國企業,我們看到變化大的海去了。」

經管如此,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從2008年的29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6億美元。從2001年以來,外國投資已經累計達到6000億美元。

自去年以來,美國和歐洲分別對投資中國的企業作了調查,絕大多數企業仍然盈利,但是多數企業都利潤下降。只剩三分之一的歐洲企業預計能夠長期盈利,而上海美國商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39%的美國企業說2009年的收入下降,這是1999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德媒: 中共加強限制外商
中國不足以支撐全球成長
中國海外併購 蠶食全球經濟
市場營銷系列:美國的分田地和財富的流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