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別人可能比我們更瞭解自己

人氣: 68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3月5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平編譯報導)蘇格拉底早就勸告世人要「認識自己」,人們也一直以為自己最瞭解自己(包括許多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家)。然而,據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辛明‧瓦沙(Simine Vazire)的研究證實,我們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瞭解自己。

根據《每日科學》(ScienceDaily)報導,這篇發表於2010 年2月《人格特質及社會心理學》(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對於自己內在的感受(如焦慮),自我評估較正確;但對於智力相關表現(如才智及創意),朋友才是更好的評價者。即使是陌生人,對外向性的判斷,也與自己和朋友一樣準確。

瓦沙表示,重要的是,人不一定最瞭解自己,「性格(Personality)不是你認為你是誰,而是你到底是誰。」「有些人認為自己最瞭解自己,因為寫故事是自己,但人格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無論你怎麼說故事,別人仍然會看到真正的你,而不是你口中所說的你。

我們的一切行為如衣服的選擇、臥房裝飾、網站和臉書的基本資料等,都不經意地顯示了性格,可是自己不一定知道。

瓦沙說,人的特質決定行為,進而形成性格。她發展出一個「自我-他人認知不對稱模式」(self-other knowledge asymmetry (SOKA) model),為了測試其準確度,瓦沙召募了165位自願者,完成一系列不同任務。

受試者參加了IQ測驗及一個團體討論會,會議中沒有主席,以觀察誰能脫穎而出成為領導者。另外,還進行了一個社會壓力試驗,受試者在擁擠的小房間裡,上臺發表二分鐘的演說,說明最喜歡和最不喜歡自己身體的哪些地方。一個裝得很嚴厲的實驗人員替學員錄影,很多人都緊張得流汗,每個人也為自己和其他成員在一個有40種人格特質的評量表上打出分數。

該模型正確預測出:對於內在特質如思想、感受、悲傷、焦慮等的自我評估,較朋友和陌生人準確;但對於外在行為,其他人的評估比較正確。「你可能非常了解自己的焦慮程度,別人難以站在你的立場判斷,畢竟內在情感是可以掩飾的。」

他人可準確反映自己的行為

自我評估較難判斷的是魅力方面,如才智、吸引力、創意等,這些項目難以客觀地自我評價。因為如果評估自己不聰明、不吸引人,生活會變得大不相同,大家都希望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聰明有吸引力的。判斷朋友的才智比較準確,因為承認朋友不聰明不像承認自己不聰明,會對自己產生心理上的威脅。

在吸引力方面,我們常常照鏡子,但這和看別人照片是不同的。如果花同樣時間來看別人的照片,對其人是否有吸引力一目了然,但自己對鏡子看了五分鐘後,卻還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吸引力。

瓦沙指出,對於某些人格特質,如果我們只注意思想感受卻忽略行為,就會抓不住要點。舉例來說,愛欺負弱小的人完全符合SOKA模型,因為他們的思想和感受告訴他有不安全感,希望別人喜歡他,讚賞他,這並不算壞,但是他們不覺得自己的行為很討厭或可怕,因為他們的思想掩蓋了他們的行為。

同樣地,如果你認為自己友善熱情,你的朋友家人卻認為,即使你的想法是這樣,你表現的卻是另外一回事,你就得更注意你的行為了。

以人為鏡 可以明得失

一般人的盲點是:往往只注意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別人,而他人卻可準確地反映出你的所有行為。古人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我們能常聽聽他人對自己的想法,看看他人鏡子反映出來的真實自我,藉此檢視自己的言行,有過則改,擴大自己的心胸,將他人作為一面明鏡,家庭社會必定更加和諧,人生更加美好。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