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從改變自我開始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

所有的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取得成就和威望,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承認,都想獲得一份滿意的工作。心動不如行動,建設幸福人生從改變自我開始。

心智模式是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家彼德.聖潔博士在《人生的五項修煉》這本著作中提出來的心理概念,它是指一種深植於人們心中的對周圍及世界的看法及其采取的行動。

思想決定行動,成與敗,苦與樂,往往始於一念之差。

一個叫塞爾瑪的年輕女子,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裡。丈夫奉命到沙漠裡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裡,不僅炎熱難熬,而且沒有人談天。當地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他們不會說英語。她太難過了,就寫信給父母說要回家。她父親的回信只有兩行字,但是這兩行字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房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了泥土,一個人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把這封信讀了許多遍,感到非常慚愧,決心在沙漠裡尋找自己的星星。

她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人們對她非常熱情。她對當地的紡織品和陶器表示興趣,人們就將捨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給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的日出日落,還尋找海螺殼。這些都是幾萬年前這沙漠還是海床時留下來的。沙漠沒有變,印第安人沒有變,只是塞爾瑪的念頭和心態改變了。這一念之差使塞爾瑪變成了另一個人,原先痛苦的生活變成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自己的新發現興奮不已。兩年之後,塞爾瑪的《快樂的城堡》出版了。她從自己的牢房裡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為什麼生活中失敗者和平庸者多呢?主要是我們思考的模式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問題。

有人問建築工地上的三個瓦匠:「你們在幹什麼?」第一個說:「我在砌磚塊。」第二個說:「我在賺50塊錢。」第三個說:「我在為社會建高樓大廈!」不同的心態,產生的人生體驗和結果是截然不一樣的。

心智模式可以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事物,可以影響我們的認知方法。良好的心智模式、積極的人生心態可以幫助我們戰勝自卑和恐懼,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惰性,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使我們工作得更有成效。

有夢才會有希望,有希望才會有成功。我們永遠不應嘲笑任何人,也不應輕視任何人。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學會用感恩的情懷去體驗生活,用光明的思維去規畫人生。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外表看起來像個大男孩的江連泉,才剛為人父,一旁的妻子(玉倫)笑容可掬,還有剛出世不久的小寶寶,畫面是和樂融融、幸福一家。說起修煉法輪功的因緣,那真是古人所謂天注定。
  • 清明節前夕,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天舉辦感恩追思音樂會,悼念歷年來捐贈器官遺愛人間者,想起已逝的親人,家屬莫不哀傷落淚,受贈者也對器捐者的無私大愛感懷在心。
  • (shown)明白悲歡離合都是冥冥中的定數,也許我們的心胸會變得更開闊,心懷感恩去承受所有。
  • (大紀元記者陳琳加拿大溫尼伯報導)4月8日,加拿大溫尼伯最後一場神韻演出在百年音樂廳(Centennial Concert Hall)落幕。Nicole Roger,當地一家女子美體中心業主,攜帶全家觀看了演出。她說神韻晚會使她「更為欣賞和感恩每天中的每時刻。」
  • (大紀元記者林達挪威奧斯陸報導)愷‧豪耐斯(Kai Hornnaess)和格偌‧基樂(Gro Killie)是教會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2010年4月11日他們一起看了神韻在挪威奧斯陸的第二場演出以後,非常感恩能有機會看到這樣純善純美而又富有寓意的中國傳統演出。
  • 談到玄學,你問筆者相信與否?筆者是肯定的,但必須是建立在無所求之心,否則光靠拜神佛,自己不努力,老天怎麼會幫助投機之人。

    信仰是慈悲的,是心靈的力量,是為了約束自我不誤入歧途及規範自我的行為,讓心靈更能有份慈悲的信念及善的動力 。

  •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在首善之區的大興區中級法院公然開庭的趙連海「尋釁滋事罪」一案,應當成為繼前不久在福州市馬尾區法院開庭的三網友「誣告陷害罪」案與成都武侯區法院二○一○年二月九日判決的譚作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一案之後,這個自我標榜為民主法治國家,在短短的一個季度之內上演的三幕最赤裸裸、最荒誕不經的司法醜劇之一。
  • (shown)有這麼疼她/他的媽媽,寶寶很幸福。女人一旦進入母親的角色,似乎都會突地無私起來...
  • (shown)平和、寬容、感恩是我們與人相處的良藥。很多人常歎善解我者難遇,那麼,我們首先學著去善解他(她)人吧!在我們善解他(她)人時,他(她)人也將善解你。
  • 從內心湧出的真誠的禮貌、對人的尊重和感恩,打通人與人之間的心徑,也打通了通往機會和成功的路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