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矯飾主義(十一):「光」的導演者-丁托列多(下)

鄭英男、周錦佩
font print 人氣: 405
【字號】    
   標籤: tags: ,

《天堂》(Paradise)

「天堂」是丁托列多晚年為威尼斯總督府(右圖)所繪製的畫作,也是他一生中規模最大的一幅作品。畫面描繪的是最後審判時的天堂景象。丁托列多將天堂以橢圓環狀構圖區分為不同層次的空間。畫面頂端光芒四射,代表上帝之所在;畫中主角耶穌與聖母瑪麗亞位於第一層;天使帶著白色百合花與寶劍(象徵純潔與正義)飛向坐在寶座上的耶穌,表示耶穌在末日審判時「仲裁善惡」的重要地位;其下層為聖徒,最明顯的是手上都拿著一本書彰顯其貢獻的《四大福音》作者,由左到由分別是:聖馬可(St.Mark)、聖路加(St.Luke)、聖馬太(St.Martha)、聖約翰(St.John the Evangelist);其餘各層為先知、僧侶等,在雲層間則隱約站著無數的人群。畫中成千上百的人物形象,隨著如漩渦般的雲層翻騰扭轉,姿態各異,令人深刻的感受到榮耀回歸天堂時激動雀躍的心情。而整幅作品營造的磅礡氣勢,讓人驚嘆不已,並且將丁托列多非凡的空間概念展露無遺。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1592~1594年 油彩.畫布 365 x 568 公分 聖喬治教堂,威尼斯 (S. Giorgio Maggiore, Venice)

《聖經》中記載,耶穌基督在受釘刑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頓晚餐時,耶穌拿起象徵他的身體與血的餅和酒,遞給門徒以示祝福,並赦免其罪過,這也是基督教聖餐的由來。

丁托列多將這個宗教故事放入日常的生活情境中,他採用斜角線構圖,以長桌將畫面一分為二:左邊是頭上顯示著光環的耶穌正遞食物給坐在長桌旁的門徒,右邊則是寫實的描繪了日常生活中僕人服侍用餐的景象,但一切都因為左上方一盞吊燈後面出現神奇的光芒,加上天使們從天而降,使得樸實無華的大廳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氛。丁托列多擅長製造光源來顯現神蹟,並透過逼真的人物動態加強戲劇感,企圖傳達神蹟真實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理念。
  
《蘇珊娜出浴》(The Bathing Susanna)


《蘇珊娜出浴》(The Bathing Susanna) 1555~1556年 油彩‧畫布 147 x 194 cm 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Vienna)

這幅作品取材自《聖經.舊約.但以理書》:傳說巴比倫一富商妻子蘇珊娜在沐浴時發現兩位好色的長老偷窺,蘇珊娜大聲呼救,長老因此連忙逃走。後來,長老為了掩飾自己的惡行,反而汙陷蘇珊娜與人通姦,幸好被但以理適時地識破長老的詭計,還蘇珊娜清白。

《蘇珊娜出浴》是丁托列多的人體畫中最出色的代表作。畫中描繪剛出浴的蘇珊娜(註1),赤裸的身體被光線所籠罩,肌膚明亮細緻,她正以恬適自然的神態看著鏡中的自己,而在畫面左下方與後方出現了鬼鬼祟祟在旁偷窺的長老,兩者對比下,更凸顯了蘇珊娜的純淨無邪,也反映了世人太容易為美色珍寶所迷惑而逾矩,卻不知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的道理。丁托列多並以罕見的細膩手法描繪許多細節,如花草茂盛的庭園、透明清澈的池水、蘇珊娜華麗的髮飾、閃亮的珍珠耳環、手環和散落在地上的項鍊戒指、梳子與腳邊的白色綢緞和精緻的瓶罐。這些物件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內涵,對比著前方的鏡子與下方的水面,更進一步凸顯了人間財富與美貌的虛幻。

《阿利阿德尼、維納斯與酒神巴卡斯》(Ariadne, Venus and Bacchus)


《阿利阿德尼、維納斯與酒神巴卡斯》(Ariadne, Venus and Bacchus) 1576年 油彩‧畫布 146 x 157 cm 威尼斯總督府 (Sala di Anticollegio, Palazzo Ducale, Venice)

丁托列多為威尼斯總督府所做的四幅取材自希臘神話的寓意畫中(註2)的其中一幅作品。畫中右下方為酒神巴卡斯,他的手上拿著一枚戒指,正在向阿利阿德尼求婚,此時維納斯自空中飛來,一方面用左手為阿利阿德尼戴上閃亮的星冠,一方面以右手托住阿利阿德尼的手,方便酒神巴卡斯戴上指環。丁托列多以此畫來稱頌威尼斯共和國的團結和榮耀。阿利阿德尼象徵被神所祝福,賜予光環的威尼斯,與巴卡斯的聯姻則象徵了威尼斯充滿歡樂與活力的特質。

丁托列多以純熟精湛的技法展現了威尼斯畫風的特色,整幅畫中光影隨著人物的律動而變化多端,肌膚溫潤細膩,色彩美麗而和諧;而維納斯靈巧、充滿動感的飛天形象則是丁托列多極具個人特色的造形方式。@*

(註1)蘇珊娜在希伯來語為「百合花」之意,而百合花即是純潔的象徵。

(註2)另外三幅是﹕《火神的打鐵坊》(Vulcan’s Workshop with the Cyclops)→象徵威尼斯的強大;《默丘裏和三女神》(Mercury and the Graces)→象徵商業的繁盛與崇尚青春歡樂美麗的俗世精神;《智慧女神驅走戰神》(Pallas Sending away Mars)→象徵威尼斯支持以智慧維護和平,反對窮兵黷武的外交態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矯飾主義」(Mannerism,中國大陸譯為「風格主義」)一詞源出於義大利語“Maniera”,原意為『手法』,引申為藝術的『風格』。而「矯飾主義」名詞的正式出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由德國藝術史家海因裏希.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便首先提出,形容義大利在十六世紀時,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藝術史家們對此一名稱有過許多的爭論,後來泛指文藝復興晚期(大約1550年-1580年),以佛羅倫斯、羅馬、和曼圖亞(Mantua)為中心發展出的一種藝術潮流。
  • 喬治.瓦薩利(Vasari)在其《藝術家列傳》一書中表示:「『風格主義』者以他們自己的理念、敏銳和角度來追求極致純粹的「美的典範」,而不再滿足於前人只專注於模仿不完美的現實世界。」只是「矯飾主義」種種隱晦的表現手法(神話的、象徵的、寓言式的),往往製造了與觀畫者之間距離。十七世紀的理論家貝洛裏(Bellori)在其《畫家的生命》一書中則抨擊「矯飾主義」為「以矯飾,而非真實為基礎的狂想」,因而失去了與大自然和群眾生命的真實接觸,所以他們所謂的「風格」就容易被視為矯揉造作,難免遭人詬病與嫌惡。
  • 彭托莫來自佛羅倫斯卡路契家族,其父也是畫家,曾在吉蘭達憂門下學藝。由於一家定居在佛羅倫斯西郊的古老城鎮Pontormo,所以世人以地名稱之。彭托莫為家中長子,年幼時父親、母親和祖父相繼過世,由祖母教養。祖母過世後,他帶著胞妹搬到佛羅倫斯,然而最後妹妹也於1517年死去。這些成長過程中的陰影可能造成他日後的孤僻性格。
  • 柯列喬﹝Antonio Correggio,或譯為柯雷吉歐,本名Antonio Allegri,1489 ~ 1534年﹞,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Parma﹞51公里外的柯列喬鎮﹝Correggio﹞,因此便以出生地為名。柯列喬的藝術學養早年受叔父Lorenzo和家鄉一些畫家的啟蒙,後來拜訪曼都瓦時,受到其宮廷文化和曼帖那的影響;而其成熟作品中,富於漸層變化的光影和用色,以及人物的甜美形象,也能找到達芬奇、吉奧喬尼和拉斐爾的影子;某些作品的人體表現又令人想到米開蘭基羅。他承襲並綜合了文藝復興盛期各家的嫻熟技法,在空間和動感的表現上又有所突破,有人將之歸類為矯飾主義畫家,也有認為他是巴洛可藝術的先驅。
  • 帕米賈尼諾原名Francesco Mazzola,因出生於帕爾馬,人稱為『帕米賈尼諾』,意為『帕爾馬男孩』。父親Filippo Mazzola也是畫家,在他兩歲時死於瘟疫。所以帕米賈尼諾自幼由同是畫家的兩位叔父Michele和Pier Ilario撫養長大,並隨其步入藝術生涯。12歲時Francesco就曾經幫助完成了叔父承接的聖喬凡尼福音教堂的裝飾,是義大利地區相當早熟且以筆觸纖細優美著稱的畫家。早年推崇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與拉斐爾(Raphael),畫風也受到柯列喬(Correggio)的影響。
  • 1531帕米賈尼諾從波隆納回到帕爾馬,接了一項Sta Maria della Steccata的壁畫,卻沒有依約完成,結果進了監獄。據瓦薩利說,這是因為他迷上了《煉金術》的關係﹕『他滿腦子的煉金術……從一個敏感嫻雅的人,變成一個滿面風霜,邋遢不修邊幅的野蠻人……』也有人認為帕米賈尼諾是基於科學興趣而研究蝕刻銅版畫,因而進入《煉金術》領域。帕米賈尼諾是繼杜勒(Albrecht Durer,1471~1528)之後,同時創作「蝕刻版畫」(註2)與「油畫」(註3)的早期畫家之一,他使用「蝕刻法」製作的藝術品也被廣泛地複製為「版畫」或「明暗木版畫」(Chiaroscuro Woodcuts)。晚年的帕米賈尼諾有一種遠離世俗,追求自我放逐的傾向,嚮往著靈修歸隱的生活。晚期作品如《長頸聖母》(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便充滿了這類神秘的寓意。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季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季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的御用畫師。
  • 布隆吉諾是佛羅倫斯畫家,誕生於一個屠戶家庭,出身卑微,他是彭托莫(Pontormo)的弟子,受到彭托莫啟蒙且師生情誼深厚,彭托莫是「矯飾主義」的先驅,而布隆吉諾則是「矯飾主義」的發揚者,也是第二代「矯飾主義」的著名人物兼詩人。此外布隆吉諾效法米開朗基羅的「前縮技法」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強烈風格。作品以繪製肖像為主,宗教畫數量不多,師承彭托莫的神韻與品味,但筆觸細膩精緻,結構性強,偏愛冷色調,明晰簡潔帶著光澤具侵略性的色彩與銳利的輪廓線條,具有一種神奇的犀利感。他的筆下的人物大都極其冷峻,專注地追求一種超越時間與人性的典雅與拘謹,不帶一絲感情,堅實嚴肅,表現出高不可攀的傲慢形象,這種疏離的氣氛與文藝復興盛期人物形象的親和力,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體畫風充滿謎樣的色彩也和他的老師彭托莫那種強烈的感性大異其趣,也因此在佛羅倫斯的貴族圈廣受好評,甚至擔任托斯卡尼大公,美迪奇家族科西莫一世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註1)。
  • 丁托列多的原名叫雅各.羅布斯迪(Jacopo Robusti),出生在威尼斯,因為父親開染坊為業,人們就叫他「丁托列多」(Tintoretto),即「小染匠」之意。丁托列多從小喜愛繪畫,常常在染坊的牆上、地上亂塗,於是他的父親將他送到提香(Titian)的畫室去學藝。提香是當時「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畫家,可是丁托列多作畫時常有自己的主張,常常不遵守老師的指導,因此不受提香的喜愛,甚至將他趕出畫室。丁托列多並未因此氣餒,反而努力鞭策自己,立志要將「提香的色彩和米開朗基羅的形體」結合起來。後來,他果然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使作品兼有兩位大師的特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