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緊急醫療系統的發展史

林志豪

人氣: 46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多數人遇到緊急狀況時,最直接的反應便是撥打119,呼叫救護車。深夜裡,救護車奔馳而過,那逐漸逼近又離去的燈號與警示聲,常常令人不由得擔憂起遠處的事故。

我們常見的救護車和相關的運作,比較正式的名稱是緊急醫療服務系統,簡稱「緊急醫療系統」,屬於緊急健康照護系統的一部分。雖然救護車已經漸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對於這個系統的運作,大多數民眾都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緊急醫療系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發生事故時,能夠在現場立即提供協助的,是現場只受輕傷或未受傷的民眾,緊接著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緊急醫療系統。

在台灣,絕大部分縣市的救護車都可以在報案的十分鐘內抵達現場,提供最迅速的醫療服務。

至於社區的緊急互助隊,或是地區的醫療隊,通常在啟動之後,需要半小時到一個小時才能抵達現場;專業性的輔助隊伍,例如環保局的危害物質偵檢員,大概也是要這段時間。

其他地區(例如鄰近縣市)的醫療援助隊,多半可以在六個小時內抵達,但國外的援助隊則通常要一到三天。圖1-1顯示抵達現場提供援助的時效。

我們所身處的台灣是個美麗之島,卻也是個災難之島,更由於地勢複雜,許多救援行動倍亟艱辛。歷史上大大小小的天然災害,如颱風、地震、水災等等,幾乎是我們共同的成長經驗。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兩千餘人死亡,至今許多人仍心有餘悸。二○○一年的納莉風災使得台北盆地成為一片汪洋,捷運系統泡水,首都的交通命脈幾乎完全停擺。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引發土石流,小林村在一夜之間夷滅。

此外,因為人口過於集中於都會,住宅區和工業區的區隔也不明顯,一旦工廠爆炸失火,往往波及甚廣。

幾次重大的交通意外,例如一九九八年大園空難、二○○二年澎湖外海空難、二○○三年阿里山小火車出軌事故、二○○七年宜蘭大里火車對撞事故,都讓我們益發省思,究竟該如何改善事故應變的機制和訓練,才能拯救更多生命,消弭悲劇。

經由地區的緊急醫療系統和其他體系的合作,多半可以完整地處理中小型事故。至於影響區域較廣,持續時間較久,受創程度較嚴重的大型事故,就必須整合更多的資源才能有效地控制災情,而災後的復原也更需要漫長的努力。

無論事故大小,在事故應變的初期,緊急醫療系統都具有關鍵性的角色。例如地震後的搜救,颱風期間的涉水救援,車禍或火災現場的脫困,或者是個人突發的病痛,完善的緊急醫療系統很可能足以扭轉乾坤。

也因此,強化地區的緊急醫療系統,對於事故應變的整體運作相當重要。這個章節,我們將介紹緊急醫療系統的基本運作及發展歷程。

圖1-1 誰最先抵達事故現場並提供援助?

第一節 什麼是「緊急醫療系統」?

緊急醫療系統可以把救護服務推展到醫院之外,甚至抵達最偏僻、最危險的地方。(陳俊宇攝於二○○五年七月十七日,車禍事故)(圖: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現代化的緊急醫療系統,專指「醫院之前」的緊急醫療照護,重點在於急性傷病患的救助。常見的急性傷病包含心肌梗塞、糖尿病急症、中風、氣喘、車禍、中毒、心衰竭等等。藉由緊急醫療系統,醫院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可以推展到醫院之外,甚至抵達最偏僻、最危險的地方。

緊急醫療系統的運作有許多種模式:

.獨立運作模式:這種形式的緊急醫療系統可能是政府的獨立部會,也可能是衛生部門底下的一個特別機構。成立這類專責緊急救護的部會,通常是在警政和消防體系都已經建立之後,所以又稱為「第三類服務」。這種模式的運作經費必須要獨立編列;如果經費只是模糊地歸屬在某項預算的一部份,很容易被挪作他用。運作順利的話,這會是最有效率的模式。

.醫院為基地的模式:這種模式和醫院之間的接軌最為順暢。緊急醫療系統的工作人員通常屬於醫院的正式編制,教育訓練也由醫院負責,因此病患在送達醫院之前所獲得的照護水準相當具有保障。緊急醫療系統的支出,可以和醫療費用整合,但也可以明確地切割,再由政府經費或保險公司取得補償。

可是,如果該行政區之內的醫院分佈不均,救護車到達事故地點的時效可能會有很明顯的差異。救護技術員也可能總是將病患運送回他們所根基的醫院,而不是最適合的醫院。中國大陸和泰國的緊急醫療系統基本上是屬於這個模式。

.民營模式: 這種模式最重要的議題是如何取得經費。通常,只有在當地居民絕大部分都有保險給付時,這模式才能有效運作,否則當地政府就必須另編預算來補償給民營業者。在競爭之下,民營業者會有很好的營運管控,所以通常會比公營系統更具有成本效益。相對地,民營業者的醫療水準和公眾的滿意度,比較需要嚴格的監控。美國部分地區就採用這個模式,台灣離島的空中醫療轉送也有部分採用民營模式。

.消防為基地的模式: 全天候待命的消防體系通常比緊急醫療系統先設立,而且已經在整個社區廣設據點,所以根基於消防體系看來似乎是最經濟有效的。消防法規和科技逐時進步,建築物的建材、空間規劃、逃生和防火設備也日趨完善,使得火災的次數和嚴重度比起過往大幅降低。

也因此,如果就工作壓力和工時來說,通常從事緊急救護的工作人員,會比單純地執行救災勤務來得辛苦。假若兩者的薪資和福利都沒有差異,工作人員往往會避開緊急救護的任務,長久下來,人才的招募和培育都會是個嚴重的問題。有些消防局也可能把緊急醫療系統當作是額外的負擔,不願意投注足夠的資源。美國大部分地區和台灣主要是採行這個模式。

.軍方或其他體系為基地的模式: 這模式通常是種附加性質的服務。因為部門之內的經費沒有明確劃分,也沒有嚴格的醫療管控,長遠來看,這類的緊急醫療服務很難維持一定的水準。

.志願者或慈善團體的模式: 某些地區較為偏遠,居住人口和經濟規模都無法負荷常規設置的緊急醫療系統,這時候,志願者或非營利的慈善團體,例如紅十字會,就是很重要的資源。這種模式沒有正式的訓練和編制,不容易維持二十四小時全天候運作,也很難要求具有一定的醫療水準。這種性質比較偏向守望相助;在大型社區,可以發展成民眾防衛隊的體系,在事故應變中扮演相當重要的環節。

.混合模式: 同一個行政區可能同時存在上述幾種模式的緊急醫療系統,如果某個模式無法運作,另一個模式至少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服務。各模式之間要如何協同合作,必須事先協調。


脫困也是緊急醫療系統的專業項目。(陳俊宇攝於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交通事故)(圖: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就某些層面而言,完善的緊急醫療系統是先進國家的象徵。在大部分的未開發國家,人民的主要死因是傳染疾病,這時候,建立緊急醫療系統往往不符合整體的成本效益。已開發國家的主要死因則包含創傷、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緊急醫療系統在急性傷病的處理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環節。

除了協助常見的創傷、非創傷病患,緊急醫療系統的功能還包含脫困,例如將傷病患從扭曲變形的車輛中救出來;垂降救援,搜救者或傷病患必須藉助繩索之類的工具垂降;垂升救援,傷病患必須藉由起重設備來吊掛;水面救生>,救護技術員搜救者必須穿戴潛水設備,在水面之下執行搜救;侷限空間救援,救護技術員必須深入地底或倒塌的建築物內搜救傷病患。

圖1-2顯示緊急醫療系統在整個照護體系的位置。緊急醫療系統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和模式,這是歷經漫長的努力才逐漸發展而成。以前的救護車並沒有救護的能力,也缺乏一一九這種求助的單一窗口,那麼,緊急醫療是如何從單純地載送病患,演變成現今的複雜體系呢?@(待續)

摘編自 《災難最前線:緊急醫療系統的運作》 貓頭鷹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