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經學大師 鄭玄

家家
font print 人氣: 1088
【字號】    
   標籤: tags: ,

鄭玄,字康成,漢代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因自幼聰穎異於常人,因此有神童之稱。

鄭玄年少時就開始學習易經、公羊傳,十八歲任鄉佐,因北海國相杜密十分信任和喜愛他,所以在永壽三年推薦入太學。鄭玄先後拜師跟隨第五元先、陳球,以及馬融、張恭祖,對他在今、古文經學的研究打下一個很好的基礎。後來,鄭玄因黨錮事件而被禁,之後他專心著述且遍注群經,成為漢代集經學之大成者。

據《後漢書》記載:鄭玄曾拜馬融為師,馬融當時已經是很有名望的大師,有學生四百多人,所以,只有高級學生能夠聽到他親自講課。鄭玄和其他同學一樣,只能聽高級學生轉述老師講過的內容。即使這樣,鄭玄沒有因此懈怠或偷懶,依舊勤奮研讀,如此三年而不輟。

直到有一天,馬融召集學生們研討《易經》玄學,有人告訴馬融說鄭玄對此頗有研究,於是馬融就親自召見他。鄭玄終於有了見到馬融的機會,他提出了很多自己的心得,也向馬融請教了一些高深問題。鄭玄對經學的精闢研究,讓馬融留下深刻印象。其後沒多久,鄭玄就告辭回家了。之後,馬融想起鄭玄時,便嘆息對學生們說:「鄭玄已經離開此地了,而我的學問也跟著到東方去了。」

 

鄭玄所開創的經學學派,後世以「鄭學」稱之,也叫做「鄭氏學」、「通學」、「綜合學派」等。其所注之經有周易、毛詩、儀禮、尚書、禮記、論語、孝經、乾象曆、周易乾鑿度等,並著有天文七政論、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等。范曄對鄭玄的評論是:「鄭玄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鄭玄注經統一了今、古文之爭,對後世經學的發展的確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此外,鄭玄也精於天文曆算,他曾提出一年四季與土地在宇宙中的升降有關之看法,並提出萬物之本源於天然無物,也就是憑空而自然產生,此一觀點對魏晉玄學也有一定影響。

漢末魏初,鄭氏門徒滿天下,他們遍佈各階層,有的在朝廷當官,有的在民間授課,但不論處在哪個地方、哪個環境,他們都盡心盡力在闡揚「鄭學」,不遺餘力傳授鄭氏經注。從魏晉至隋唐,「鄭學」一直都能發展得很好,普遍流傳。

 

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時,鄭玄在袁紹逼迫下隨軍而行,途中病危,六月於元城(今河北境內)逝世。

在中國經學史上,鄭玄作為經學大師的卓越地位與重要貢獻,不僅被後人所承認,更是一直為學術界所肯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蔡文姬,是東漢著名女詩人,名琰,字文姬,又字明姬。她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蔡邕是東漢著名儒士。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蔡文姬博學能文,善長詩賦,並精通音律,著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等詩作。但是,這位多才多藝的紅顏女子,卻經歷了人生種種不幸與坎坷。
  •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做過山東范縣、濰縣的知縣。板橋性格灑脫寬厚,在任知縣的十二年間有惠政,在他治下的縣境,牢獄曾幾度空虛。
  • 世人都知道顏真卿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書法家,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而稀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得仙成道之士。
  • 蘇小妹與兩個哥哥一樣擅詩喜聯,好開玩笑,兄妹間常以詩、聯相嬉。傳說,蘇小妹五官清秀,美中不足的是,額頭有點大,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有個"奔頭",一次,蘇東坡吟出一聯,取笑妹妹的"奔頭":
  • 傳說李白的母親快要分娩時,突然夢見太白星從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懷裡。她驚醒後,當晚就生下李白,因此有人認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
  •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文曲星下凡"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其作品天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異,才華橫溢;詩句如行雲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例如"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詩歌上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
  • 元代偉大的雜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大都人(一說河北省祁州伍仁村人),大約生於元太宗年間(1229—1241年),卒於大德年間(1297一1307年)。據鐘嗣成《錄鬼簿》記載,他曾任太醫院尹,可能是醫生。邾經在為夏庭芝《青樓集》作的序中,認為他是金朝遺民,在元朝是不允許走仕途之路的。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為一時之冠。”他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會琴簫。這些便於熟悉舞臺,接觸演員,瞭解觀眾的活動,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實踐經驗。
  • 孔子出生在魯國。他的祖先是宋國人。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誕生。他剛出生時頭頂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給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 朱淑真,宋代女詞人。又名朱淑珍、朱淑貞,生約南宋高宗、孝宗時期,《四庫全書》中稱其為浙中海寧一帶的人。
  • 歐陽修是北宋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著名文學家,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曾任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參知政事等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