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水河在呻吟(14)水庫移民悲歌

天生橋一級、二級水電站
韋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三、天生橋一級、二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和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是珠江水系紅水河已建或擬建的十大梯級水電站中的兩個。二級電站81年動工,92年開始發電,投資上百億元,裝機容量132萬Kw,年發電量82億度;一級電站91年動工,97年開始發電,2000年竣工,總投資103億元,裝機容量120萬Kw,年發電量52億度。一級電站是蓄水防洪發電,二級電站是利用一級電站蓄水,在下游通過隧道利用水位差發電,有堵水壩但沒有淹沒、沒有蓄水防洪功能,也即一個水庫,兩個電站或兩個地方發電。

一級、二級電站都在上世紀竣工,一級電站的驗收工作直到2008年4月。兩座電站年發電量134億度,年收入40億元(廠價約每度0.3元),建設成本早已收回,並已產生巨額利潤。當初的設計者們早已把他們薪水取走,並可能已到別的地方發揮其餘光餘熱;當初的建設者們已從其承包的工程項目中得到高額回報,民工們也許已經領到他們用汗水換來的工錢,東南西北闖蕩尋找「活路」;當初的管理者們的勞動報酬應該怎樣計算,他們又從建設資金中怎樣去分配,這是暗箱,不容易估算。至於後來經營管理者們,他們的工作有多重要,他們應該或能從水電站巨額利潤中分享多少,很難找到一個恰當的公式進行計算。

天生橋二級水電站

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並非個人集資,而是由國家貸款;水電站淹沒廣西隆林、西林,貴州興義、安龍等農民集體的田地和家園,與後來大多數經營管理者沒多大關係,不過他們月薪、年收入卻比鄰近地區同一資歷的幹部職工及管理階層高許多,倘若有人要拿他們的收入與田地和家園都被淹沒的水庫移民收入相比,那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兩個電站都已於上世紀末竣工,為何舊事重提,把陳年老賬翻蔸?因為紅水河及南北盤江沿岸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水路交通方便,既可以種田種地,又可以養魚養蝦,沿岸農村的生活向來比住在山地或壩子的農村富足。本以為田地、家園被淹得到的賠償會使他們更富裕、奔小康,然而,無論是後靠移民還是外遷移民,大多數人比鄰近的農民貧困,甚至比十多年前搬遷時還貧窮。因為很少或沒有田地,中年人、青年人要麼回老家養魚(近幾年網箱養魚),要麼外出打工,移民街、移民村大多只剩下老年人和孩子。移民街是城市裏的貧民窟,郊區或公路兩旁移民村的房屋雖然密密麻麻,夜幕降臨卻顯得沉寂荒涼。

貧窮的原因不止一種,但補償價格偏低,沒有及時補償,被淹沒實物指標的數量、面積被減扣,以及為了能得到應得到的補償,移民們近十年無數次到各級政府反映,到國務院上訪,甚至到各級法院打官司,精力消耗,人力消耗,財力消耗,這些都不是移民自身引起的。

2005年8月底,天生橋巴結移民有數百人曾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政府大院裏靜坐一個多星期,當時某學校一位(其父母曾是水電九局幹部)女領導說:「國家給了他們那麼多的錢,吃完了又來政府討,真是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對水庫移民的侮辱,不過這不能全怪她,因為許許多多局外人並不瞭解水庫移民。他們被淹掉了房屋,被淹掉了田地,被淹掉了家園,被淹掉了職業和技能,他們應得到多少補償,他們實際得了多少補償,為了補償,他們又怎樣去抗爭……他們不應該被遺忘啊!!!

※※※※※

水電站建設投資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大壩及發電設施投資,二是電網建設,三是(也應是最大的一筆投資)庫區淹沒補償。始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天生橋二級電站是把水導入隧道,利用落差而不是利用水量發電,主要功能是發電而非蓄水防洪,堵水壩不高,淹沒面積小。按九十年代價格,貴州部分的農村移民補償只有500多萬元,廣西相差不大,總共也就一千萬,只占整個二級電站總投入的幾百分之一。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在上世紀末的中國已建成的水電站中也屬特大型水電站,既發電又防洪,與三峽電站相似,只是對農村移民補償的投資和所占比例不可同日而語。

三峽水電站總投入和農村移民補償總額在不同年代和不同資料來源有不同數額,綜合考慮,農村移民補償所占總投資比例40%。三峽移民約110萬,九十年代初工程概算900億,農村移民補償400億,人均3.6萬元(2005年8月湖北秭歸縣移民上訪:「國家拿給我們每人三萬五,領到手的只有七千」。),由於物價上漲,工程竣工時估計總投資近2,000億,移民補償700多億,人均6萬多元。而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農村移民補償只占總投入的十分之一,並且農民能拿到手的還沒有那麼多。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淹沒廣西隆林、西林,貴州興義、安龍,雲南羅平三省五縣市,淹沒人口隆林15,000人(不包括遷出西林的3,000人),西林5,400人(包括隆林遷入3,000人),興義20,000人(包括非農業人口),安龍3,600人,(羅平縣淹沒人口很少忽略不計)共約4.4萬人。廣西根據電力工業部檔──電水規[1997]526號,下發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檔──桂政辦發[1997]162號文,貴州根據電力工業部──電水規[1997]527號,下發貴州省水庫移民辦公室檔──黔移辦[1998]字第06號。桂162號、黔06號都是關於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水庫淹沒處理補償投資概算分解分配的通知,據作為農村移民補償依據的《通知》,得如下表:


[

以上統計的兩項人均值與各地距大壩遠近相適應,高壩建在安龍縣境內,西林距高壩最遠(還包括隆林遷入的3,000移民)。廣西的人均值低於貴州是因補償價格不一樣,如水田、旱地、經濟林、用材林,廣西(貴州)補償價為每畝8,744(8,955)元、3,773(4,025)元、2,317(2,425)元、3,236(3,380)元。

農村移民補償本應該是此類防洪蓄水電站的三大投資之一(移民、高壩、電網),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四縣市農村移民補償總額為99,151.53萬元,即近10億,占總投資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九即90億就是拉電網、修高壩……怎樣使用?怎樣分配?人均2.3萬元(更確切地說是1.4萬元)就淹掉你的家園,淹掉你賴以維生的田地,淹掉你的祖業,淹掉了你的職業,淹掉你的技能,不僅淹掉這一代,甚至把子孫一代也淹掉。

儘管如此,農民的欲望低,只要中央級、省級等各級政府有「淹沒補償價格」之類(即使補償價格低),在豬肉價格還是每斤3元時的九十年代中後期搬遷時就能如數發放,每人2.3萬或土地補償及安置補助1.4萬,就不會發生如下我將敍述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紅水河在呻吟》記錄的是紅水河——珠江水系主幹流沿岸農民的一些現狀,正如戰爭是49年前中國的特徵,階級鬥爭是毛時代的特徵,計劃生育是鄧、江時代的特徵,《呻吟》也許算是我們時代的一個特徵吧。
  • 《紅水河在呻吟》不是小說,不是文學,也很少評論,她只是一堆堆材料,是紅水河及南、北盤江流域農民生活的一些片段,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這一帶農民的某些歷史記錄;從某一角度,她即是當代中國農民的一些生活現狀,興許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的縮影。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 《呻吟》不是一、兩個案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家人之間的摩擦,也不是一、兩個鄉村之間的衝突,而是直接涉及兩省區十多個縣市十多二十萬農民近百億水電站淹沒補償及土地糾紛;她不是書齋式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堆堆紅水河沿岸農民想說的話,想寫的報告。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六、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移民危房嚴重,急待處理
  • 由於電站蓄水發電後出現了施工原來設計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長期遺留沒有解決。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 他們最初不約而同地湧向了三輪計程車行業,因為買車成本低廉,又不需要非常高的技能,之後市場很快飽和,以至巴掌大的縣城不得不出臺了讓三馬車分單雙號營業的規定
  • 附錄一:龍灘移民生存現狀報告<中國財富>雜誌 (2008-12-06 22:15:43)(網上轉錄 作者:胡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