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38)

七、孔孟之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荀子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看得是非常清楚的。他對「禮制」十分重視,而他認為「禮」就是分。荀子說:「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荀子.勤學》)1又說:「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於分,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荀子.非相》)2荀子看得非常清楚,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如此混亂,就是沒有「分」-職權不分,名不其實。他在〈王制〉一文說:「分均則不偏,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封建制的初衷,是為了「分均」。當年周公、成王創立的封建制度以禮分立,各司其職,使社會井然有序,就是分封得很合理(「分均」),沒有偏差。由此我們也可看出封建制度的一個弊病:就是初封建時是合理的,封建後傳承到幾代以後,其問題就來了。到了其子孫後代,憑什麼你就可以享受此國的所有資源呢?無非是靠以前你的祖父輩被封的爵祿。就是說,他是靠祖輩的庇蔭而得的好處,這就呈現出不公了。再說諸侯國王有很多子女,為什麼就由他繼承王位而不是另一個的他?這在其內部也不公。內外都不公,國就由此而爭亂。由周公、成王建立完整的封建制到春秋戰國時代,封建國已傳承好多代了,故說春秋戰國時代已無封建的形式,只存在一個外殼而已。荀子是看到這點的。他說當年周公、成王立七十一國,姬姓(周公、成王的姓)居五十三人,而天下沒有說不公平的。(見《荀子.儒效》)3為什麼呢?按我們現代人的說法,天下是老子打下來的,老子愛怎麼分就怎麼分,豈容你外人說三道四呢?但時間久了,後輩奮起,原來的封建就不合情理了。漢武帝以及歷代的皇帝不理解儒家的「親親殺、尊尊等」是封建制度下的「分均」產物,而把它放在君主專政的制度下實行,就有些名不其實了。

我們對封建社會有一定的瞭解後,對孔子的學說就有進一步的理解。原來孔子說他「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其衷情的就是周朝的典禮制度,即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孔子唯「禮」是問,對一切不符合周禮的事深惡痛徹,要以「克己復禮為仁」作為其終身奮鬥目標就不足為怪了。用當今的話來說,孔子是封建制度的衛道士,他對周文王那套封建典禮制度是情有獨鍾的。

我們從封建社會制度這個大角度去看孔孟之道,作一番歷史上的反思,就會覺得,孔孟之道就其內容來說,並沒有什麼大過錯,其講的「親親殺」和「尊尊等」並沒有錯,哪個社會不講親情、不講上下有別的等級關係呢?當今西方的民主社會也要講的,沒有「親親殺」,人類社會不可能延續發展?沒有「尊尊等」,社會如何有序地運行?可以說人類社會沒有這兩點作為支撐不可能立起來。孔孟說的那些倫理道德我看並沒有什麼不對,現代儒學者把孔孟之道說成是「成德之學」,即教你如何成為道德高尚的人,這種學問有什麼錯呢?問題是此內容套錯了形式:把封建制度的產物套在獨裁的君主制度上。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將儒術套入他的威權君主制上實行,實則是一大錯誤。其他的不說,就說漢武帝本人,迫使兒子自殺,立幼子為太子後,又將他的母親殺死。這種殘忍的行為,哪有孔孟之道的「仁義道德」?只不過是借儒術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而已。上面我們已分析其緣由,現代人不問緣由,對孔孟有好感的人大贊孔孟之道如何如何好,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之林的精神文化;而惡之者則認為孔孟之道是阻礙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絆腳石,是不齒於人類的狗屎堆。雙方互相廝殺,不分勝負。其實,經過「五四運動」之後至今,對於儒學,好話說盡,壞話也說絕了。孔孟之道民主論有之,禮教吃人論有之,誰主沉浮?為什麼我們不想一想,拋開這兩分法,這有害的辯證思辯,從制度上對儒學進行檢討?(待續)@

1《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67頁。
2《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54頁。
3《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90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孔子說「知人」,並不是其最終目的,其知人只是一個中介,一個橋梁,最終目的是為了「知天命」。
  • (shown)從孟子與告子論性的言論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所說這個「性」,不僅說人有動物界(禽獸)那種性欲,而是更強調人有比動物更高一級的人性。
  • (shown)聖人治天下,不是靠他的作為,而是靠他的德性召感力而使天下太平的。而德性的至善,就是要通極天道。
  • (shown)我們從《易》和《中庸》兩書看到,天命(天道)不可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他要在極虛靜、無思、無為的境況下才能有所悟覺。
  • (shown)孔子何以不「打開天窗說亮話」,將天命攤開來說?實則是不可為也。「天何言哉?」所以「夫子以仁發明斯道,其言渾無罅縫。」
  • (shown)孔子以「知天命」作為最高理念,以禮作為實踐行為,以知人之辯作知識論來鞏固禮的實踐行為。
  • (shown)《論語》記載孔子說「仁」很多,據統計,仁字出現109次。其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試舉幾個例子......
  • (shown)孔子這個「仁」,確是有些含糊其辭,但你要找出它的毛病,又找不到。其下,則與道德倫理相聯結,其上,則與天命相連繫。
  • (shown)如果我們將孟子「自得」之道與牟宗三先生說聖人無體,不可言且無可訓來看,孟子這個「仁」,還是「有執的存有論」。如依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來看,這三者孟子都未能達到。
  • (shown)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