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天地之和(五)

美德之音方稱之為樂

一竹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聲、音、樂,三者是有區別的。心有感於物而發出聲;聲與聲相應和,按照一定的方法、規律變化,就叫做音;隨著音的節奏用樂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樂了。

從形式上來看,從聲到樂,是一個不斷美化的過程;從內涵上來講,從聲到樂,是一個不斷善化的過程。

所以真正的樂,應該是內涵之善與形式之美兼備的「美德之音」,這樣的音樂既能以善的內涵引導民心,又能以美的形式怡悅人心;也因此可以引導民心歸於善美。

《樂書》中說:音樂是聖人安和喜悅心情的表現,可以引導民心,歸於善美。因為音樂能感人至深,移風易俗自然也就容易,所以先王特別重視樂教的實施。(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魏文侯有一次問子夏說:「當我穿戴整齊在宗廟裡聽古代的雅正之樂時,常提醒自己,唯恐厭倦打瞌睡;可是聽到鄭國和衛國的的樂曲時,從來不會感到厭倦。請問為什麼呢?」

子夏回答說:「現在我們先來談古樂:齊進齊退,整齊劃一,樂聲諧和、雅正,而且氣勢寬廣,弦匏笙簧等管弦樂器的演奏都聽擊鼓之聲的節制,以擂鼓開始,以鳴金鐃結束,中間以相理其節奏,舞姿迅捷且雅而不俗。有德的君子於是就可以藉此來談論制樂時所含深意,以及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理。這是古樂所起的作用。

如今的新樂,進退曲折,或俯或僂,但求變幻,不求整齊,樂聲淫邪,沉溺不反,並有俳優侏儒,側身其間,男女無別,不知有父子尊卑,如彌猴麇聚。樂終之後無餘味可尋,又不與古事相連,這是新樂的作用。如今您所要問的是真正的樂曲,而你所喜歡的只是單純的音響。有內涵的樂曲與單純的音樂享受,好像很相似,然而畢竟有其不同。

這裡,鄭衛之音雖然被稱為『新樂』,但那不過是『音』而已。因為從形式到內涵,它和古代的雅正之樂,是不可比的。聽此樂的人,無從得到善德的教化;反而會沉溺其中,放縱而不知自制。

故曰『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樂書》)

就是說,音樂就是歡樂喜悅的意思,君子喜歡它能滿足道德修身的需求,小人喜歡它能滿足感觀慾望的需求。如果以道德的要求來克制感官的慾望,可以獲得真實的滿足而不會以樂亂性;但如果因感官慾望的追求而忽略了做人的道德,則一定會迷失自我,反而不能獲得真正的安樂。

由此觀之,古代聖王賢君制定了堂正的《雅》和讚美的《頌》,以此教化民心;孟子因齊王好樂而力諫,李斯以紂王縱聲色誤國勸秦二世,足見前人深知樂的作用不可小覷,「審音知政,觀風變俗」。

當今社會,世風日下,樂已不樂,所謂的音樂已經淪為人們安逸享樂,宣洩情緒的工具。作樂者追求個性放縱,不知道美好的音樂源於美好的心靈;聽樂者一味的追求喜悅滿足,而不能自我節制,結果是在不斷的放縱慾望以致墮落。這樣的音樂已無藝術可言,更談不上美德的光輝了。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不僅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非常重視對後代的「德行」培養。這種言傳身教之精神,成為後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 (shown)古人歷來重視道德修養,把誠信作為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
  • (shown)智慧的女子一定是順應天理的,守住女人的本質,詮釋「溫柔」的定義,同樣能演繹出光彩照人的篇章…
  • 古語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古人認為上天造就萬物並賦予其美好的德性,為其制定了法則,生成萬物一片仁慈之心。
  • (shown)孔子一生堅定不移地追求真理,弘道崇德,倡導以道德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鼓勵人修身、知人、知天、成聖,為後世做出了楷模。
  •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包括鄰里關係。
  • 在正統文化的影響下,歷史上傑出的詩人們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維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練的語言使人們產生心靈的共鳴,啟迪人們追求真理,昇華道德,回歸人的本性和良知。
  • 古人云:「勤學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荀子《勸學》篇:「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以學問之道,貴以專,貴在恆,「學不可以已」。
  • (shown)老前文化也好,老後的道、儒、釋文化也好,都是有神論文化。道家的道,佛家的法,儒家的天命,和西方基督文化的神,基本是同義的,就是主宰一切的。都體現了對道,對法,對天,對神的尊崇、虔誠和敬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