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判釋(46)

十、結論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我以「知禮、知人(知言)、知天命」三大命題論孔孟之道,盡可能地還原孔孟之道的面目。禮是由天道下的演變而生成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天下文化。無禮,則無以為立。孔子這個禮,是立起人類文明的外在形式。沒有禮作為外在形式,孔子的仁學是不能成立的。我們知道,《易經》所說的天道就是「陰陽」之道,而天道下演變來的人道,其最基本原理就是「夫婦之道」。《易經.繫辭傳》所釋出的一個人類價值原理就是:如何使人類繁榮昌盛,長住久安?孔子就是看中周禮這個文化可以使人類文明發展。這個周禮,一是講「親」,二是講等級。這兩者架構出孔子的人類生存學問:即人類在天道下如何找出一條最文明的生存之道?它是有別於禽獸界的野蠻,而又井然有序、和諧的人類生存之道。「親親殺」,他把人類繁殖責任和義務說出來了;「尊尊等」,他把社會的架構和如何有效運作說出來了。孔子就這樣用「仁禮」來文化人類生存之道的。他的道德倫理:講親,講孝悌,講敬祭,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一套「禮」的形式來規範人的行為;又用仁作為人的理念來堅定人的信仰。可以說,孔子這套人類生存學說,既文明又開化。用當今的話說,是一條非常理性的人類生存之道。孔子這套學說,在人類文明史中,也是很獨特、很有價值意義的道德觀。大凡很多道德觀,都以神話來開啟,也就是說,它是有宗教色彩的。唯獨孔子的道德說教是以天道來成全的(後來的儒教又是另一回事)。有人認為孔子這套禮,是毀殺人類天性自由的罪惡禍首。但他們不想一想,早在幾千年前,很多地方的人類還處在野蠻、未開化時代,中國人就創造了這套「典禮」制度了。如儒家說的愛其親、祭拜祖先等,這在現代文明社會也是不能廢棄的。你不講「愛其親」,不講「孝悌」,父母對子女沒有養育的道義責任心,子女也沒有對父母孝敬心,對祖先也不尊重,死後把他丟在亂草崗中就算了事,沒有祭拜和懷念。這樣的作為,人類如何繁殖發展?《易經.繫辭傳上》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1。孔子,就是在這個天道下,創立一套人類文明的行為規則。他要把人類的事業做久做大。孔子可說是有「賢人之德」和「賢人之業」的偉人。孔子的學說是靠禮立起來的。禮是孔子仁的道德載體。無禮,孔子的仁不可能體現。當今社會很多士大夫出來講仁政、講平天下,可是你既沒有建立半點禮數,你的和諧社會怎麼立起來?

其二是:在沒有禮教的社會下,講知人(知言)、講科學發展,這個社會更危險。它不再有「廉恥」之心,一切都是權謀的世界。禮,無論你反孔派如何說它虛偽,沒有它,就等於說你連遮羞布都不要了。做個樣子都不需要,這就是赤裸裸的了。赤裸裸的知人,和諧的社會能建立起來嗎?知人,要在禮的規範下進行,否則,知人是很容易走偏差的。

其三,知天命是做君子所要探索的事,不是平民百姓所要了解的事。歷代儒者把這個命題錯置了。他們把它與儒學的一整套道德倫理捆綁在一起,一則破壞了天道的靜觀理念,二則使儒家的道德倫理產生悖論。它不再是黃帝、堯、舜的「無為而治」的君子學,而是要有所作為的道德倫理學。此後儒的天命觀,與孔子的君子學落差最大。孔子知天命的君子,是無所作為的。孔子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2(《論語.衛靈公》)而後儒的君子,強調的是有所作為的。如今很多人不明白,坐在君子的位置上是不需要很多作為的,作為越少,對人民越有利。這是孔子做君子之學的精髓,也是歷代君王所驗證過的真理。哪一個朝代的皇帝越有作為,哪一個朝代的人民罪孽就越沉重。這就應驗當今民主社會所說的:與民爭利的政府不是好政府。秦始皇、毛澤東就是作為大多,人民的方方面面他們都要管,而不去作君子知天命的無為靜觀。所以孔子的知禮、知人與人民大眾有關,它是道德教化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而知命則是做君子的進修之學。它是一種實踐理性的靜觀,與道德教化沒有必然的連繫。(待續)@

1《周易正宗》,華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605頁。
2《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305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如果我們將孟子「自得」之道與牟宗三先生說聖人無體,不可言且無可訓來看,孟子這個「仁」,還是「有執的存有論」。如依莊子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來看,這三者孟子都未能達到。
  • (shown)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就是這個意思。聖人與仁人是劃等號的:能做到聖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聖人了。
  • (shown)如果說,仁是儒家君子所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麼要實現這個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義。「人路」,也就是人應該的行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義」來實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這個「義」,有點類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道德律令」。這個道德律令是義不容辭的純粹實踐理性,即「義務」。
  • (shown)父子之義是親情關係,君臣之義是尊等關係。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這種君臣關係等於父子關係,就如同現代的「我把黨來比作母親」、「祖國啊,我的母親!」是一樣的。實則這義不是那義,是不能亂點鴛鴦譜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愛人,但愛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辯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 (shown)孔子是以「仁」來貫徹其整個道德形而上學的。其他義、禮、智、信等都是圍繞這個「仁」而闡述。後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學說變成了五個命題。
  • (shown)我們要了解儒的「仁義道德論」為何要特別強調「親親殺」和「尊尊等」兩大倫理觀,就有必要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
  • (shown)什麼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說:「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