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出發又稱為「發軔」?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105
【字號】    
   標籤: tags: ,

明朝徐霖《繡襦記.結伴毘陵》上載︰「已發軔,親友皆無贐。」意思是說,已經要動身出發了,親友都沒有帶財物來送行贈別。原文中發軔是出發之意。

那麼,為甚麼出發又稱為「發軔」呢?

據傳,中國最早的車是上古帝王黃帝所造,當時以圓形木板作為車輪,叫做「輇」。到了夏朝大禹時,薛人奚仲擔任車正(管車的官),他把黃帝造的車子加以改良,並開始使用帶輻條的空心車輪。如《說文》:「車,輿輪之總名,夏后時奚仲所造。」及《世本.作篇》︰「奚仲作車。」

黃帝最早發明的車是靠人力拉動,雖然費力、速度慢,但行止易操縱。後來奚仲改用牲口來拉車,而馬車因快速、靈活,遂成為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駕馭馬車,也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古代教育學生的「六藝」中,御就是其中之一,為教育學生學習駕馭車馬的一個科目。

古人駕馬車,駕馭者只要拉緊韁繩,馬自然就會停住。車輛停止不用時,為了防止車輪滾動,古人就在車輪下墊一木塊,這木塊就稱為「軔」,如《說文》曰︰「軔,礙車也。」及《淮南子.兵略訓》曰︰「車不發軔。」注︰「車下支」。

此外,軔也作「阻止」用,如《後漢書.卷二十九.申屠剛傳》︰「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註》謂以頭止車輪也。

這段記載大意是說,東漢光武帝曾想出外遊覽,大臣申屠剛以隴蜀尚未平定,規諫武帝不適宜宴遊逸樂。不過光武帝不接受他的勸告,他就把頭當作軔,用頭去頂住車輪,光武帝於是停止出遊。

由此可知,古人用車時也要先把軔木拿開,輪動而車行,故稱為「發軔」,所以啟程、出發都叫做「發軔」。如《楚辭.離騷》曰︰「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朱熹.集注︰「軔,搘車木也,將行則發之。」

後來,發軔也用來比喻事情的開端,如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七.瑞雲》上載︰「此奴終身發軔之始,不可草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是有典故的,源自於.............
  • 據古籍記載,「雷同」一詞源自於《禮記.曲禮上》︰長者不及..............
  • 自古以來,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非常重視禮節。因此,逢年過節或喜慶場合,人們總會禮尚往來互贈禮物,聯絡彼此感情。其實,收禮、送禮都是學問,但最重要的是要讓收禮者感受到送禮者的誠意,故古諺云︰「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白眼也作眼白,表示輕蔑、看不起。「白眼」一詞源自於《晉書.阮籍傳》中的記載....................
  • 對人類來說,冰的用途廣泛。人工製冰發明之前,人類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記載,也因此得知,古人會將冬天下雪結成的冰塊,儲存起來留待夏天使用。
  • 南陽人深蒙召信臣、杜詩之恩,就立祠紀念,並稱頌二人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此時,「父母」一詞已蘊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詞的雛形。
  • 古代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記煩憂。於是,萱草遂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 「結草」是指春秋時代晉國將軍魏顆救父親寵妾,受到老人結草禦敵報恩的故事。
  • 腹稿,又稱為默稿,其典故出自於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
  • 隨著陽光越來越明媚、氣溫越來越攀升,有些父母給孩子勾畫出了一幅快樂暑假的美景:無拘無束,想甚麼時候睡覺就甚麼時候睡覺,想甚麼時候起床就甚麼時候起床,想甚麼時候吃飯就甚麼時候吃飯。如果您也和這些父母一樣有這樣的打算,把孩子留在家中「放野鴨子」的話,不妨一起來看一看下面美國暑假學習協會提供的研究結果,或許會幫助您作出更好的判斷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