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封鎖的幕後操手 中共內參面臨挑戰

人氣 79
標籤:

【大紀元09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鮑元編譯報導)在一個新聞需要經過濾審查、資訊不透明的中國,中共領導人如何獲得資訊,以及獲得的資訊是否正確有很大的關係和影響。今年五月中共新華社高級編輯夏林披露部分新華社提供中共領導者們的秘密報告(內參),及中共領導者們對「內參」的依賴程度,可以看出中共這套利用「內參制度」達到輿論控制的作法,已難以因應今日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了。

內參的弱點

據「經濟學人」報導,2003年爆發的致命肺部疾病SARS,恰恰暴露了「內參」的弱點。新華社有關SARS的「內參」直到2003年2月9日才出來,而且只提供給領導人參考,然而,追溯自前一年2002年11月間,已有300病例發生,並且已有5人死亡。「內參」出來2天後,中共領導人才知道事態嚴重,公開承認SARS,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中國的保密與拖延導致SARS傳播成為眾矢之的。

中共領導人直到2003年4月20日才允許中國媒體自由報導SARS。隨著中國民間媒體大量報導,新華社的「內參」數量也跟著攀升。4月1日到7月10日之間,新華社發表了2700份有關SARS的新聞,同時也發出了1000多份「內參」,及長達6小時的機密視聽材料。單單2003年由中共領導人給「內參」的批示提供給資深幹部的數量就比前一年(2002年)多了88%。甚至最高機密等級的批示量比前一年多三倍。新華社則從領導們的批示數量中統計其提供「內參」的影響力。

中共高層如何利用內參控制輿論

所謂「內參」,是指在中國,涉及批評政府、負面消息、突發事件等敏感新聞是不會上報紙的,但記者可以寫成「內部參考資料」,供各級領導閱讀及參考,所以叫作「內參」。目前, 固定向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呈送信息內參的主要是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中央電視台等中央級單位。

「內參」是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信息特權制度。只發給不同級別的幹部,普通民眾沒有機會看到,許多高級幹部以為通過這些內參就可以瞭解真實的資訊和真相,據許多新華社記者透露:中央領導、各省市領導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調閱新華社「
內參」。領導們就重要問題在「內參」空白處做批示,批轉下級單位處理。一些中共高官幾乎不看公開出版刊物,其信息主要來自「內參」,將「內參」視為黨的旨意。

夏林公開玉樹地震突發事件的幻燈中,有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相片,僧人救援及替遇難者超渡的照片,但達賴喇嘛畫像及僧人照片只供「內參」,不對外發表。新疆7.5事件是中國最嚴重的民族衝突之一。7月7日漢人對維族的報復行動,新華社的記者鑽進醫院拍攝了傷者和死者的畫面。但,新華社刻意淡化7月7日的衝突。 聲稱「7.5之後,沒有7.7」。

另外,夏林還披露兩件鮮為人知的內情,包括記者假扮軍人拍到汶川地震中遇難的直升機殘骸,及神州5號太空人楊利偉滿臉鮮血走出艙的細節。

一位聽眾將夏林披露的內容上傳到了互聯網。但網路審查員刪除了該文,試圖阻止它流傳,當事人並被約談。

互聯網 vs 內參

SARS事件發生之後,互聯網在中國蓬勃發展,中共領導人迫切地想要知道激增的「網民」在想什麼。新華社隨即針對領導的需要編制了一個名為《國內趨勢》的刊物(一個專門報導群眾情緒的線上文摘)。 在2007年新華社公佈的年報中,有關這方面的報告成長了15%,同時,來自領導的批示增加了50%。公眾網上聊天變裝成高度機密事件,在網上洩漏的信息可能導致長時間的監禁。

對中共的傳統媒體來說,互聯網上有過多的信息流通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這促使了「內參」的高度增長。去年7月,共產黨黨報《人民日報》為高級領導者們推出了「網上輿情:三農內參」的周刊雜誌。這份週刊類似新華社的高級機密內參,因而很容易給人一種印象:它是在提供三農不滿氾濫的內幕信息。「三農」,這是共產黨指的農民,農村和農業。人民日報網上提供的樣版是單調的,但拜「內參」的光環令訂閱率超過了一般內容更豐富的周刊2-3倍。一個熟悉「內參」的中文編輯表示,其實大部分的內容可以在網上找到。

「內參」的未來

4月份人民日報的社論,中共總理溫家寶揭露領導有時需要從匿名者身上尋找真正的訊息。公開的新聞在審查制度導向下,變得不太可靠。在信息需要接受審查的國度裡,未經審查的內容反而佔有更重要的地位。這跟信息開放的民主社會來說有很大的不同。

在現今開放的民主社會,公眾有權得到權威、真實、全面的新聞信息供給,所謂重大新聞或「敏感新聞」,不能只是作為「內參」供各級當權者獨享。近來倡導輿論監督,已經構成了對服務於中共高幹特權的「內參制度」的挑戰了。專家指出,中共只有徹底廢除信息特權,才有可能談輿論監督環境。

相關新聞
中共國家醫保局價格招採專家組長被指遭調查
美方曝耶倫訪華期間與李強會談的內幕
【菁英論壇】傳三中全會要抓正國級政治騙子
【內幕】清除美科技 中共秘密計劃效果幾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