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古人稱心中默許為「心許」?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72
【字號】    
   標籤: tags: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濟水注》上載:「今徐城外有徐君墓,昔延陵季子解劍於此,所謂不違心許也。」大意是說,現在徐城外有一座徐君墓,是從前延陵季子掛劍的地方,就是所說的不違背內心默許的事情。

那麼,為甚麼古人稱心中默許為「心許」呢?

「心許」一詞,源於《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中載︰「季子曰:『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據載,季札是春秋時代吳國人,他的始祖是吳太伯。太伯與其弟仲雍、季歷都是周太王之子。

由於季歷很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周文王),於是太王想立季歷為王以便傳位給昌。太伯、仲雍因此而逃到荊蠻,並像當地蠻人一樣,斷髮紋身,表示不願繼位,把王位讓給季歷。太伯到荊蠻後,自稱為「句吳」,荊蠻人認為他有節義,追隨歸順他的有一千多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後來,武王消滅殷紂,便千方百計找到太伯、仲雍的後代,封他們為諸侯,一個在夷蠻地帶的吳國,另一個在中原地區的虞國。吳國在壽夢繼位後國力日益強大,壽夢有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四個兒子,四子季札最賢能,壽夢死前想傳位給他,季札避讓不接受,於是由長子諸樊繼位。

吳國人堅持擁戴季札為王,季札只好拋棄家產退隱當農夫,吳國人才放棄這個念頭。後來諸樊去世,留下遺命要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地是想按序以兄傳弟,最後一定要傳位給季札,以完成壽夢的遺願。

由於,兄弟們都讚賞季札的高風亮節,都想傳位給他,但季札一次次拒絕,共三次讓位。後來季札被封在延陵,故號為「延陵季子」,簡稱「季子」。

餘祭四年,吳王派季札出使魯國聘問,他從聆賞的音樂中,聽出各國的興衰。季札剛出使各國時,曾北行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裏不敢說出來,季札心裏也明白徐君的意思,但因為還要出使到中原各國,所以未把寶劍進獻給徐君。

等到季札出使各國回來又路過徐國,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的樹上才離開。隨從的人說︰「徐君已死,寶劍還給誰呢?」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心裏就對他許下諾言了,怎麼能因為徐君的死,就違背我自己心中的承諾呢!」

口頭答應的是承諾,心裏默許的也是承諾,實踐口頭的諾言是守信,兌現默許的諾言亦是守信。季札不慕權位「三讓君位」的高尚品德讓後人歌頌,而「季札掛劍」更是誠實守信的最佳典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稱冬至為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話有「九九消寒」之說。而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
  • 從古至今,名片的使用歷史悠久,往上可溯自..........................
  • 至於,為甚麼每次敲鐘都要一百零八下,則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另一說,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念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 古人把銅錢戲稱為「孔方兄」是有典故的,源自於.............
  • 據古籍記載,「雷同」一詞源自於《禮記.曲禮上》︰長者不及..............
  • 自古以來,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非常重視禮節。因此,逢年過節或喜慶場合,人們總會禮尚往來互贈禮物,聯絡彼此感情。其實,收禮、送禮都是學問,但最重要的是要讓收禮者感受到送禮者的誠意,故古諺云︰「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白眼也作眼白,表示輕蔑、看不起。「白眼」一詞源自於《晉書.阮籍傳》中的記載....................
  • 對人類來說,冰的用途廣泛。人工製冰發明之前,人類都是利用天然冰。古籍中早有取用天然冰的記載,也因此得知,古人會將冬天下雪結成的冰塊,儲存起來留待夏天使用。
  • 南陽人深蒙召信臣、杜詩之恩,就立祠紀念,並稱頌二人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此時,「父母」一詞已蘊含地方官之意,也具有「父母官」一詞的雛形。
  • 古代遊子要遠行時,會在北堂種植萱草,希望減輕母親對孩子的思念,忘記煩憂。於是,萱草遂成為中國的母親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