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方言母語 粵禁聲粵響亮

人氣 288
標籤: ,

【大紀元09月25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吳雪兒綜合報導)今年七、八月,在廣州、香港發生了一場捍衛廣東話的運動,也引發了坊間對地方方言承傳的反思和探討。

中國方言不單是溝通的工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承傳的載體。捍衛廣東話的行動反映中國民眾對保留傳統文化的急迫感。

為了迎接亞運,今年6月,廣州市政協提議要把廣州電視台的綜合頻道播音系統由目前的廣東話改成普通話。此事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爭議,隨後廣東數千人走上街頭,以行動來捍衛母語。

廣東話是中國古老的語言系統之一,在海外講廣東話的中國僑胞人數眾多。他們以粵語來維繫與中華文化的關聯,因此捍衛廣東話也在海外餘波蕩漾。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載體

中國的語言中有七種主要方言:中國北方方言、江蘇的吳方言、湖南的湖南方言、江西的江西方言、客家方言、福建的閩南方言、和嶺南粵語。

人民靠方言來溝通和生存,每個地區都是一個個特色的文化區域,在中國國土上,每一個區域有自己地方文化的特色,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的特色,地方文化的兩大特色是生活習俗和它的語言。

方言的語言特色不單只是用來溝通和表達,它也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發展出來的文化藝術,如山東快書、天津快板、北京大鼓、天津評彈、上海彈詞、二人台、北京京劇、廣東粵劇、上海滬劇等,都是各地語言的文化特色,是各自在文化表達和交流上形成的藝術。

日本熊本學園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大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課程指導教授石汝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載體,是地方文化與地方風俗的直接、細緻的記錄。很多民俗習慣,都有特殊的方言詞語來表示,保留完好的方言體系就是一部鮮活的歷史。

毀了不可能恢復

他以巴米揚大佛被炸一事比喻方言消失的代價:「巴米揚大佛被炸了,不可能再『原樣恢復』,新造的就是偽古董,不過多少還能讓人看到『原貌』。但是,語言(包括方言)呢?毀了就毀了,再也不可能恢復了。」

石汝傑又認為,方言是普通話最豐富的源泉,他說:「各地方言是真正的口語,能全面地反映我們現實生活的每一個細微的角落。如果這些真的口語消滅了,普通話的基礎也就沒有了,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他觀察到現在許多年輕人,包括中小學生,已不會熟練地說自己的方言了。「比如我的家鄉蘇州,許多土生土長的蘇州年輕人,都不太會說地道的蘇州話了。這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一位中國大陸的朋友告知,家鄉有一句話:「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對於到北京上學的孩子回到家鄉後的滿口京話並不太欣賞,他說:「地方有孩子到外頭上學,回家講起普通話,家鄉的長輩會不高興,指這些是『洋腔』。內地很多偏遠地方比較閉塞,當地的人民就格外喜歡自己的文化,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工具一樣,自己的交流工具。」

這次捍衛行動的主要對像——廣東話,在國內最流行的時間要算八、九十年代。其實早於1956年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行推廣普通話的政策後,廣州市的各政府、教育機構開始逐步使用普通話作為主要語言,而廣州市本來的主要語言——粵語的使用則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從1990年代初開始,廣州一些中小學禁止學生在校內說粵語,違者會被扣操行分數,有人稱之為「說二十句粵語,三好學生無緣」。有一些家長發現其子女在家裡也不說粵語,甚至沒有興趣看粵語配音的動畫片。

在廣東省毗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其首府南寧本來是粵語主要使用區之一,在政府強力推廣普通話的政策實施多年後,粵語勢力已有明顯下降。

現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德國法蘭克福財經管理大學東西方文商研究中心研究員馮興元,於今年一個關於中國地方文化和地方經濟的論壇上表示,地域文化對經濟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他指出,從2006年到2008年,浙江的資本自由度是最高的,廣東排名第二,與浙江不相上下。馮興元認為,嶺南文化的特點是多元、兼容、開放、重商,這種文化也是一種冒險文化:「跟海外做生意需要發揮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的定義就是必須要冒一定的風險去投入自己的資源、去獲得回報,有可能也會虧損。」

馮興元又指出,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到經濟發展,廣東歷史上地處偏遠,對於皇權專治文化的認可度很低。而一些內地城市,如山區和盆地地區,容易形成另外一種亞文化,以警惕性、封閉型、保護性強為特點。

至於在資源型城市和主要產業受到國家控制的重工業城市,容易產生依附文化和集權文化,這種地區由國家控制資源,國企地位很高,但經濟結構容易畸形,經濟效率往往低效。

被問到廣州有政協委員對粵語電視台講普通話的建議,馮興元指出,文化是一種分權、分散現象,國家不要去控制文化:「粵語文化是很重要的文化,我覺得政府反而要投更多的錢去促進多辦一些地方台、更多的地方語言節目,促進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馮興元認為,地方語言就像物種一樣:「原始物種要保留好,文化多樣性要保護好,政府要保護它,而不是消滅它。」

香港非文化沙漠

馮興元不認同以「文化沙漠」形容香港,他說:「我反而覺得內地城市裡的文化人數量雖多,但一個個像文化孤島。中國傳統文化真正存在的地方還是在農村和台灣等地區。現在我們搞新農村建設,很多人說要送文化下鄉,有的是在破壞傳統文化。」

大學教師陳淑梅在其撰文〈面對妖魔化──廣東人為什麼如此沉默〉中提到《其實你不懂廣東人》一書中,作者葉曙明把廣東的歷史、文化名人、廣東的騎樓、粵劇、嶺南畫派、風俗、神祇、飲食、廣東人的性格等有深層的描述:原來孫中山、趙佗、陳白沙、康有為、梁啟超、冼星海、紅線女、高劍父均是廣東人;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廣州就是一個內地與海外貨物交易的集散地;明清兩代,廣州不僅富甲一方,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和飛行家馮如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是廣東人;中國第一個電影導演鄭正秋是廣東人;改革開放中,廣東最先在農村中實行聯產責任制;甚至達摩一葦渡江,禪宗初始之處也在廣州……

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說,論地方主義,廣東是排第一的。要強化政權形勢就會強化對語言的控制。如英國有很多方言,以前如果蘇格蘭口音很重,很難找到好工作,必須是牛津英語才能擔任高級的職位。不過當政府有一定安全感的時候,它並不是很在乎各地的語言,所以現在英國主流媒體也有僱用蘇格蘭口音很重的廣播員和記者。

石藏山認為,地域、血源、口音對政治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村的宗族、祠堂都有經濟基礎和祖先共同崇拜的東西在其中,但現在中國大陸的宗族、地域被打碎得很厲害。現在中國大陸社會從物質到精神的層面都被打碎了,反而在海外還保持一些,例如一位褔州人在美國開餐館,急需資金做生意,找當地的同鄉會幫忙。但在中國說沒有錢做生意,那可是求助無門。

二千多種語言消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世璇認為,中國的120種語言近一半處於衰退狀態,有幾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公佈一張互動地圖,其中標明全球6,000種語言中,共有2,500種瀕臨消失,全球近200種語言只剩不到十個人會說,另有178種語言只有10至50人能明白。石汝傑認為,方言應該受保護,首先要改變「說方言是不好的、只有說普通話才是好的」這種觀念:「我建議,作為定例,在公共場合(尤其是有外地人時)要說普通話,而且要盡量說得合乎標準;作為學校教學的一環,無疑也要重視普通話的教授。另一方面,要教育學生正確瞭解方言的重要性,而不是輕易地放棄、排斥,更不能用貶低方言的方式來強調學習普通話的重要。」

石藏山說,因為現代的交通和通訊、大眾媒體的出現,致使方言消失,那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反過來,如果作為一種文化的化石(因為從語音可以判斷出他們不同的族群和關連性),保存方言確實是必要的。起碼嶺南方言的古音和古代用詞是比北方保存得更好。

至於今年發生保衛嶺南文化,石藏山認為,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這種活動都不是問題,因為政府很多政策的立法是自下而上的,如果下面的人覺得要保護自己的東西,地方政府就會保護,它反映出的是地方百姓有這個憂慮,但又沒有一種制訂策略來保護這個權利,也缺乏表達的渠道。

他說:「這種憂慮和無法表達的這種現實,是矛盾的源頭。表面上是嶺南文化的地位在衰弱,這樣一種本地居民的焦慮。實際上中國很多社會問題的焦點都在這個地方——百姓焦慮,需要去表達,但沒有權力去把這種憂慮變成公共政策,所以就通過群眾運動來表達自己,那是一種無力感。」

古希臘曾經出現過一統文化。羅馬皇帝哈德良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執政時要求羅馬各個省份都享受和羅馬人同等的權利和地位,條件是學習羅馬語言,放棄自己的地方語言和文化特點。當他要求以色列人放棄自己的崇拜和祈禱時,引起了以色列強大的反抗,為此他徹底把以色列毀滅,也因此,以色列人跑到全世界。事件影響力至今仍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也進入了無休止的紛爭。

中國事務評論員李子說,以強迫的方式拒絕一個地方的文化特點,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相反,鼓勵對方文化在交流期間讓它自己生滅,而不要一致化,「一旦一致化後,這個地方的生命就有限。消滅地方文化,就等於文化的死亡。」

他續說:「不要企圖去改變。在包容的情況下,地方語言和文化的存在與消失將進入自然的軌跡,不存在著『刻意的消滅一種文化』,而是在文化交流中,人民在運用著一種自由選擇的權利。」◇

=============================================================

捍衛廣東話事件簿
文 ◎ 吳雪兒

今年6月,廣州市政協舉行了一個網上問卷調查,建議增加廣州市營電視頻道的普通話節目。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八成的人反對該項提議,並且引發粵語存廢的激烈討論。

廣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紀可光於7月5日正式向廣州市人民政府提交《關於進一步加強亞運會軟環境建設的建議》,當中包括將主要使用粵語的廣州電視台綜合頻道或新聞頻道改為主要使用普通話廣播,或是在兩者的主時段使用普通話廣播,隨即引起廣州市各界的強烈反對及批評。

雖然市政協承認早前的網上問卷調查結果「符合廣州當前的實際情況」,仍表示有需要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廣州市廣大電視觀眾「正確認識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與廣州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的關係」。

7月中,有市民發現,明代名將袁崇煥在東莞石碣故鄉紀念園的粵語口頭禪銘牌被當地文化部門鑿走。原來的金色銘牌上刻有袁打仗時的口頭禪「掉哪媽!頂硬上!」

7月11日,一群廣州市民在人民公園舉行捍衛粵語活動,參加者一同唱1980年代的粵語流行曲,在場有人手持模仿香港政府宣傳政改口號的「廣府話起錨」標語。

7月16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引用《論語》故事,表示廣東基本上已「富之」,下一步更重要的是「教之」,要「以教開智,以文化人」,在談及如何「教之」時提及要推廣普通話。有評論指汪洋的講話反映官方對民間呼籲保護粵語的立場仍然強硬。

7月19日,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向媒體表示,粵語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從未有想過「廢除粵語」、「弱化粵語」。同日《人民日報》有文章指出,今次爭論已「波及整個粵港澳地區,以及粵語移民較多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地」。

自由亞洲電台於7月21日有文章指出,「今次粵語存廢之爭,在全國引起了討論,激起了上海、北京、新疆等地對方言處境的反思,在粵語覆蓋區域香港,亦引起香港人保衛粵語的共鳴。」

7月25日,一批廣州市民在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聚集支持粵語,但被警察阻撓,江南西站A出口一度被封閉。

該次活動的主辦者在事前已向公安局備案,其後由於政府當局施壓,被迫自行取消活動。然而25日仍然有大批市民在下午5點準時到達江南西站A出口,自發聚集,為粵語,為廣府文化發出自己內心的呼聲。

因廣州地鐵江南西站A出口地處繁華商業區,人流量大,現場很難區別主動參與集會人士與逛街人士,故關於參與人數的數字有多種說法。香港《蘋果日報》指有接近一萬人參加,香港《文匯報》則指有數百人參加,自由亞洲電台粵語部引述在場人士稱有2,000多人參加。這場「粵語保衛戰」更蔓延至香港,有人在Facebook設立群組,並發起在8月1日在灣仔舉行「保護粵語大行動」。

7月28日,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蘇志佳再次明確表示廣州市委、廣州市政府無意廢除與弱化粵語,「推普廢粵」純屬子虛烏有。當局公佈一名來自湖北的余姓男子因為在網上散佈「已經公安機關批准,有兩萬人在某地聚集」的信息,被警方行政拘留。

8月1日,廣州有民眾在人民公園聚集支持粵語,遭警察清場後,轉到附近的北京路和烈士陵園遊行,人數以千計,有多名在場者,包括7名香港記者,被警察帶走。

8月2日當局宣佈有3人因「帶頭滋事、堵塞交通、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被警方行政拘留,其餘被帶走的人經警方教育後獲釋。


8月1日,大陸「粵語保衛戰」蔓延至香港,在灣仔舉行「保護粵語大行動」遊行。(AFP)


8月1日香港有約二、三百人集會聲援廣州的撐粵語活動。有廣州人專程來港,參加香港撐粵語遊行。新浪微博在當晚將含有「粵」字的微博屏蔽,而中文維基百科的「2010年廣州市民捍衛粵語行動」條目在廣東省亦不能正常訪問。

8月2日,有香港的廣東省政協常委指「香港有人」挑撥離間、煽動廣州人示威。◇

相關新聞
湖南上千村民維權 怒砸派出所 官方封鎖消息
校園霸凌頻傳 四川女生在女廁遭9同學圍毆
美議員:中共主導的活摘器官是大規模屠殺
【一線採訪】學校關閉學生失學 家長維權無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