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篇:

孔孟之道判釋(47)

「井有仁焉」考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163
【字號】    
   標籤: tags:

《論語.雍也》記載,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1儒學者對宰我的這個「井有仁焉」,一直以來都是作「有人掉進井裡」的解釋。將這個「仁」解釋為「人」。我想,儒學者之所以如此解釋,原因大概來自兩個立足點:一是孟子將「仁」解釋為人。孟子有「仁也者,人也」2的說法;二是宋儒朱熹的解釋,他在《論語集注》對「井有仁焉」也是將此「仁」解釋為人,作「有人掉進井裡」解。朱熹解說「劉聘君曰:『有仁之仁當作人』,今從之。從,謂隨之於井而救之也。」3(《朱子論語集注.雍也第六》)孟子是儒界的亞聖,而朱熹則是儒學泰斗,倆人的說法,豈有兒戲?千百年來,這個解釋就不容置疑了。現代中國的許多國學大師們,對《論語》宰我這個「井有仁焉」的解釋,也是拾取朱熹的說法。中國大陸劉強編著的《論語》也是作此解釋,臺灣中正書局出版的《論語.孟子集注》也是作此解釋。

我們來個識破「皇帝新衣裳」的那個天真無邪小孩的發問,朱熹這個解釋就站不住腳了:宰我明明說是「井有仁焉」,說的是「仁」,怎麼這個「仁」突然變成了「人」呢?反過來說,宰我為什麼不說「井有人焉」,而說「井有仁焉」呢?很顯然,宰我說的是「仁」而不是「人」。仁與人是否可以通用?我們來看看宰我與孔子的整個對話。這段對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宰我說「(假如說)井裡有仁,你就跟著跳進去嗎?」孔子說:「這是什麼話?君子可以去死,但你不能誣陷他;可以欺騙他,但不能罔顧他的存在。」宰我對老師孔子「仁」的挑戰是非常明顯的:你把仁說得那麼好,仁是人追求最完善、最美好的東西,假如說井裡有仁,你要不要跳進去取仁呢?孔子聽了這話非常生氣,直指「何為其然也?」就是說,孔子認為宰我這個假設是非常荒謬的,是不能成立的。井裡怎麼會有仁呢?所以才有孔子直訴宰我下面這段話。孔子的生氣,是覺得宰我亂拿一些不倫不類的假設來比附、質疑君子的仁。宰我與孔子這個「井有仁焉」的對話,打個近似的比方來說,就如一個神父或牧師說上帝(如孔子說的「仁」)如何如何好,只要你得到與上帝在一起,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滿幸福了。這時有一個人(宰我)站出來質疑神父或牧師:你說上帝那麼好,假如井裡有個上帝,你會不會跳進去呢?神父或牧師聽了這話當然非常生氣了,你這不是無理取鬧嗎?井裡怎麼會有上帝呢?信教的人可以隨時為上帝獻出生命,但你不能拿那些不倫不類的假設來誣陷他;你可以對他進行欺騙,說些無事實根據的東西,但你不能否認上帝的存在呀。我以為宰我與孔子這段對話,就有點類似這樣的命題。朱熹把「井有仁焉」這個「仁」解釋為人,就有點錯置了。如果我們把這個「仁」作為「人」解,人掉進井裡,是有可能發生的事,這就證明宰我的假設是有道理的,你要不要跳進去救人來考驗你這個仁人就不是胡言亂語了。就是說,宰我的提問是很正當的,你孔子的「何為其然也」的生氣就沒有道理了。如我們把宰我問的就是「仁」,孔子的生氣就有理由了:井裡怎麼會有仁呢?你不是無理取鬧嗎?所以我認為朱熹在這裡把仁解釋為人是錯的,宰我說的就是「仁」,即說井裡有仁,而不是說井裡掉進一個人。(待續)@

1《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19頁。
2《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98頁。
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一版,91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後儒把孔子的仁說成是「惻隱之心」,又說「仁也者,人也」,把仁同等於「愛人」、「博愛」等等,都是一種意為的構造,這對孔子的仁,只能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 (shown)《易.繫辭傳下》說「天地設位,聖人成能」就是這個意思。聖人與仁人是劃等號的:能做到聖人也就是仁人,能做到仁人也就是聖人了。
  • (shown)如果說,仁是儒家君子所要達到至善的最高理念,那麼要實現這個最高理念的路子就是義。「人路」,也就是人應該的行為方式。
  • (shown)孟子以「集義」來實行他的人生目的。他的這個「義」,有點類似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道德律令」。這個道德律令是義不容辭的純粹實踐理性,即「義務」。
  • (shown)父子之義是親情關係,君臣之義是尊等關係。父子是父子,君臣是君臣,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這種君臣關係等於父子關係,就如同現代的「我把黨來比作母親」、「祖國啊,我的母親!」是一樣的。實則這義不是那義,是不能亂點鴛鴦譜的。
  • (shown)仁者一定能愛人,但愛人不一定就是仁者;智可以辯言,但智者不一定就是知人。
  • (shown)孔子是以「仁」來貫徹其整個道德形而上學的。其他義、禮、智、信等都是圍繞這個「仁」而闡述。後儒如此排列,好像孔子的學說變成了五個命題。
  • (shown)我們要了解儒的「仁義道德論」為何要特別強調「親親殺」和「尊尊等」兩大倫理觀,就有必要了解中國的封建社會制度。
  • (shown)什麼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說:「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後,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
  • (shown)執政當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劃分中國的歷史,說秦朝至清朝是封建社會,而把「夏、商、周」定為奴隸社會,極大地錯置了中國的歷史面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