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古人稱隱居山林為「采薇」?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30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詩經.小雅.采薇》中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段大意是說,採薇菜啊!採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綠芽。說回家啊!說回家,一年又快過去了。據載,此詩是借採薇起興,描寫久戍邊界軍士的懷鄉之情。

薇,一種天然生長的野菜,就是俗稱的野豌豆,是清貧人家日常生活糧食的補充,也是常備的青菜。采薇,又作採薇,即採擷野豌豆。

那麼,為甚麼古人稱隱居山林為「采薇」呢?

采薇,作隱居山林之意,則源自於《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據載,孤竹國是商湯時受封的諸侯,姓氏是子姓、墨胎氏,為神農之後。伯夷叔齊是孤竹君(國君)的兒子,父親想立三子叔齊為儲君,但等到父親去世後,叔齊就讓位給長兄伯夷,伯夷認為叔齊繼位是父親遺願,於是離家逃走。叔齊不肯繼承君位也逃避,國人只好立仲子(原孤竹君的二子)為王。

當時,伯夷、叔齊正好聽說西伯姬昌尊老養老,兩人商量後決定去投奔他。但他們到周地時,西伯姬昌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父親的靈位,稟明神主,追諡西伯為文王,就向東出發,準備討伐紂王。

伯夷、叔齊攔路拉住武王乘坐的馬勸諫說︰「父親去世了不埋葬,竟興兵發動戰爭,能說是孝順嗎?身為臣子卻弒君,能說是仁義嗎?」武王的左右侍衛想殺他們,姜太公呂尚說︰「這兩位是忠義之人啊!」於是扶起他們,讓他們離開。

武王平定商紂的戰亂,天下人都歸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對周朝的行徑引以為恥,堅守節義不吃周朝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摘當地的薇菜來充飢,後來便餓死在山上。

他們快餓死時,作了一首歌叫〈采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為〈采薇操〉,簡稱〈采薇〉。後來,人們也把「采薇」作為隱居山林的代稱。

伯夷、叔齊並非為商紂而死,他們是為自己的國家殉難,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的忠義精神;他們的言行,體現的是以仁德為重,廉讓為先和堅守理想的固有中國正統文化。@#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葫蘆掛上之後,疫情真的就很快控制住了,病人們逐漸的康復了。康復後的鄉親們無比的激動,非常感謝這個善良的婦女,同時也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人只要心存善念,真的可以得到神靈的庇護啊。人們從此都爭著做一個善良的好人,當地的風氣也越來越好了。
  • 董奉每年賣杏得來的穀糧,全都用來救濟貧窮人家,及提供給旅行在外缺少路費的人...
  • 糟糠是窮人用來充饑的粗食,「糟糠之妻」就被人們用來比喻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
  • 「桃李」原本用來比喻老師所培植的優秀人才,逐漸也把所栽培的後輩、門生都稱為「桃李」,最後「桃李」也就成為學生的代稱了。
  •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
  • 青鳥,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鳥,象徵吉祥,據《山海經》記載,有三隻青色的大鳥棲息在...
  •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陰陽之分,講究陰陽協調,所以石獅子的擺放也有一定規矩。通常是一雄一雌,雙雙對對,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陰陽學說。石獅子在民間有辟邪作用,一般用來守門。往往擺放在大門左側的雄獅,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繡球,象徵權力無限;右側雌獅則是足下依偎著一幼獅,象徵子孫綿延。
  • 鄭國在秦國的東面,所以鄭國自稱為「東道主」。此後,客人就以「東道主」來稱呼主人...
  • 「露馬腳」的典故,其實與古代一種叫麒麟楦的雜耍遊戲有關。
  • 頂戴、花翎都是清朝官品的冠飾,也是區分官階大小的重要標幟。清朝官吏品級,依帽上頂珠的顏色和質地來區別,稱為「頂戴」,也可作頂帶、頂子、頂珠,就是指裝在官帽頂上正中的飾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