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輸液8瓶 醫生個個成「一瓶」

人氣 5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23日訊】近期調查發現,大陸醫院通過輸液「搭起了一個收費平台」,拉動了相關產業,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利益鏈。輸液產品的任何「技術改進」——哪怕換一個瓶塞——都意味著幾億甚至幾十億的市場;同時,醫生個個都成「一瓶」了。

「一瓶」這個詞來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如有醫生常給病人輸液,就會被同事們譏笑為「一瓶」。

據《南方週末》報導,在各方利益驅動下,中國已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輸液大國」。而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是「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早在2007年美國國家藥監局就曾發出警示,兩歲以下的小孩,原則上不使用抗感冒藥。至於通過輸液治療感冒,在美國更是難以想像。

護士將輸液針刺入頭皮 1歲大的孩子哇哇大哭

1月13日,在北京市兒童醫院裡,李文娟的兒子是這所醫院每天輸液的3000名病人之一。和很多(可能是大部份)患兒一樣,他因為感冒來此求醫。當護士將輸液針刺入頭皮,1歲大的兒子開始哇哇大哭,李文娟(化名)心裏隱隱作痛,不過她安慰自己:孩子的病會很快好起來的。她並不知道,輸液將讓她的孩子面臨諸多風險。

數字顯示,2009年中國醫療輸液104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輸了8瓶液,遠遠高於國際上2.5至3.3瓶的水平……

事實上,「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的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在現實中早已被顛覆。短短十幾年間,伴隨著醫改的進行,中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輸液大國」。

年產量:11年增長四倍

中國的輸液產品量大,但出口比例極低,絕大多數用在國內患者身上。據業內專家介紹,1998年中國化學藥品工業協會統計的輸液生產數量是19億瓶,加上醫院自製輸液四五億瓶,總共不過24億瓶,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不到兩瓶。當時企業的目標是通過擴大生產和降低價格,以求趕上國外平均水平(2到3瓶),滿足國內患者需要。

之後,中國輸液用量突飛猛進,年均增長率近20%,輸液成為與抗生素、針劑、片劑等並列的醫藥行業五大製劑之一。在一份關於大輸液市場分析報告中:……2001年,一股改建、新建、擴建輸液生產線的熱潮席捲中國……當年產量即達到31億瓶,比上年增長30%。

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間,中國輸液產量增長了4倍多,人均水平超出國外兩倍以上。近十幾年來,中國已經崛起了若干輸液企業巨頭。其中成立於1996年的四川科倫集團在短短十年間,就以年產20億袋(瓶)成為全球最大的輸液生產商。

據介紹,中國除了有407家輸液生產企業,還有幾十家輸液包裝材料生產企業,幾十家裝備生產企業,上百家輸液器生產企業,上百家與輸液配合使用的粉針劑生產企業。

北京市兒童醫院前副院長胡儀吉見證了醫院輸液幾十年的變化:他當年從醫時,兒童醫院每天病人2000人,輸液的不過100人,通常是重病人。現在輸液從治療方式變成給藥手段,兒童醫院內科系統每天有6000病人,其中一半要輸液。

輸液「搭起了一個收費平台」 醫生個個成「一瓶」

報導稱,在輸液問題上,有人認為醫生和患者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有將輸液視為「社會問題」,是當前社會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輸液好得快」的認識誤區。此外,還有稱,醫務人員給病人輸液多是無奈之舉,「我不給他打(點滴),他就要打我」。

衛生法學者卓小勤認為,將輸液問題歸咎於患者是不負責任的說法。「醫患關係中,患方總體而言是被動的,沒有醫務人員的誤導,患者不會形成對輸液的認識誤區,而即使是有少數病人堅持不必要的輸液,也只能說明醫務人員沒有盡到職責,未就輸液的風險作出說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醫學倫理專家邱仁宗認為,輸液過度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部份原因是患者的認識問題,但主要原因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追逐利益造成。

作為醫院,給病人輸液的目的並不在於輸液本身,而是在於聯合用藥。當前輸液中已經極少有單純的鹽水、糖水,90%以上是聯合用藥,其中抗菌素佔到相當比例。

有專家將輸液形容為「搭起了一個收費平台」,不僅可以通過加藥收取藥費,還可收觀察費、注射費、輸液費等。

據上海某中醫院主任醫師馬華(化名)透露,其所在醫院的輸液與藥品回扣和獎金提成直接相關。對醫生而言,輸液很少是單純輸鹽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可以大劑量地使用抗菌素,後者的回扣往往很高;對於護士而言,其獎金與輸液人次直接掛鉤,因此護士也希望醫生多開輸液,有的為了讓醫生多開輸液背後給醫生好處。

有專家擔心,在現在環境下,如果限制輸液,一些醫生已經不會用藥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如有醫生常給病人輸液,就會被同事們譏笑為「一瓶」。然而10年後,大部份醫生都成了「一瓶」。

相關新聞
治療「著猴」妥瑞症    中醫藥顯著
中醫藥專家教授孫德玉
醫藥研究:消炎藥是制止疾病的關鍵
類固醇副作用 中醫藥有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