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與良臣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90
【字號】    
   標籤: tags:

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臣下是忠臣,唯獨唐太宗例外。他希望大臣為良臣,不為忠臣,這不同於傳統觀念,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唐太宗重用從前的政敵魏徵,引起一些權貴的嫉妒和不滿。他們到處散布流言蜚語,造謠中傷魏徵,並向唐太宗進讒言,誣衊魏徵包庇自己犯法的親屬。太宗聽信了讒言,心中十分惱怒,認為魏徵辜負自己的重托和信任,立即派溫彥博去查辦此事。

不料溫彥博對太宗信任魏徵也頗有微辭,便馬上去調查魏徵的「劣跡」。他捕風捉影、道聽塗說的搜集一些資料送給太宗,並添油加醋向太宗進讒言。太宗命溫彥博去訓斥魏徵,魏徵並不與之爭辯。第二天一早,魏徵面見太宗,君臣二人進行一番饒有趣味的對話:

魏徵向太宗說道:「我聽說君主與臣下一條心,這才叫君臣一體,哪有拋開大公無私的精神,只在檢點行為上下功夫的賢良之臣呢?如果君臣上下都注重細枝末節,謹言慎行,我看國家的興亡禍福就無法預料了。」

唐太宗大吃一驚,但他畢竟聰明過人,馬上反問魏徵:「你說這些話,到底是甚麼意思?」魏徵不正面回答太宗的提問,卻向太宗叩頭請求說:「希望陛下讓我做良臣,不要讓我做忠臣。」

唐太宗飽讀經史,從未聽過這樣的話,不解的問:「難道忠臣、良臣有甚麼不同嗎?」

魏徵說:「像歷史上的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夏朝的龍逢、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謂良臣,就是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且被君主採納,因而身得美名,與君共享富貴,留譽青史的大臣。所謂忠臣,雖然能給君主提出許多好建議,並敢於規勸君主,對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後被君主殺戮,國家滅亡,只落個忠臣的空名。這就是二者的區別。」

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繼續問道:「你說得很對,作為君主怎樣才是明智,怎樣才是昏昧呢?」

魏徵回答說:「君主能夠聽取各方面意見,就是明智;君主偏信讒言,就是昏昧。」他又列舉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偏聽偏信,被奸臣矇蔽,死到臨頭還蒙在鼓裏的實例,進一步闡明這個道理,引起太宗的高度警覺。

太宗誠懇的對魏徵說:「我接受你的勸誡,努力做一個明君,你也要大膽進諫,無所顧忌和隱諱,做一個流芳百世的良臣。」魏徵見太宗以做明君為己任,非常高興,立即向太宗保證:「你做明君,我一定做良臣,決不辜負陛下的厚望。」

從此以後,君臣相知,凡有說魏徵壞話的人,唐太宗一概不聽,甚至嚴加痛斥和懲辦,因而使那些愛進讒言、陷害正直大臣的小人銷聲匿跡,不敢為所欲為。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