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振: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獻詞

黃玉振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0月10日訊】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是指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革命爆發到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 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的革命過程。但對辛亥革命的時間斷限,應有廣義的說法,是從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先生成立興中會起,其後有十七、八年的時間,經過多方面的組織、運動和宣傳,以及數十次的地下運動和群眾起義事件,才獲得初步的成功。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帶給中國前所未有的變化,對中國、亞洲和世界的影響,可與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所帶給法國、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相比擬。

在中國的歷史上,革命必須是順乎天而應乎人的事業,所以如此之故,一個王朝的末年,由於當政者長年被權力腐化,百政不舉,造成民怨沸騰,然後有志者奮起革命,解民倒懸,結束舊王朝,建立新王朝。這種權力轉移,成為朝代的循環,一個朝代滅亡,就有另一個朝代興起,或者出現分裂局面。新朝建立之初,常較舊朝末期為好,但建立既久,如無明君知自我約束,不實施仁政,既無輿論監督也無議會制衡,必然因權力腐化而衰亡,由另外一個朝代取代。歷代君主無論政績如何,沒有不專制的。即使如清朝後期興起的太平天國,雖然史家稱它為革命,但在政治上卻恢復了原始的神權統治,其權力鬥爭,殺人如麻,瞬即敗亡。

孫中山先生倡導革命,本著「天下為公」的胸懷,一開始便強調建立民主國家,革命成功之後,由人民選舉總統,這種恢宏氣度,在中國歷史上可以比之於堯舜禪讓。從中國歷史文化來看,辛亥革命思想的重要源泉,來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其範圍廣大,內容豐富,其核心是一脈相傳,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道統」。「道統」就是歷代聖哲傳下來的心法–教人治心、治學、治事、治國的方法,乃沿著一個一貫的系統遞傳下來,道乃是人的精神所創造的事物,亦即文化,所以道統也就是「文化傳統」或「精神傳統」。

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一方面承傳民族的正統思想,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自一八四二年以後,西方思想逐漸輸入,初在科學知識,漸及於民族民權思想,原在理論上討論,尚不甚普遍,而甲午年(一八九四年)戰敗於日本,刺激中國全面醒覺,改革思想,民權主張,日益發展,一九零零年以後,形成立憲與革命兩種運動之互相激盪,為辛亥革命提供開路前導。

清廷立憲運動,雖然積極推展,希望有了憲法,可以永保大清江山,終告挫敗。孫中山先生體會西方政教修明國家富強,承受新思想,懷改革之志,及先後甲申、甲午連次之戰敗,痛悟非革命不足以救國,乃於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冬在檀香山與同志數十人成立興中會,翌年二月十八日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會。

國內外之其它革命團體,自庚子(一九零零年)以後,立憲運動固然活躍,而革命組織日漸增多。除最早興中會之外,在日本尚有志士王寵惠一九零一年發動之廣東獨立協會,一九零二年張繼發起之東京青年會,更重要之組織,則有一九零三年黃興、宋教仁、劉揆一所組織的華興會。一九零四年陶成章、龔寶銓、蔡元培所組織的光復會。

同盟會成立後於一九零五年秋,當時孫中山至日本,與各會首領會商,由各會份子擴大而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一、共擁戴孫中山為總理,二、以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革命最高指導原則,三、總部設於日本東京,中國內地則設支部,當時計會員已達萬餘人,後來有一本名冊所載共計九百六十四人,其中廣東佔一百六十一人,湖南佔一百五十八人,四川佔一百二十七人,為最首要最多三省。

興中會成立後,後事起義活動,曾於庚子發動惠州之役,沒有成功。同盟會成立後,起義活動更頻繁,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有十餘次起事活動,計一八九五年廣州之役、一九零零年惠州之役、一九零七年潮州黃崗之役、惠州之役、欽廉之役、鎮南國之役、一九零八年欽廉上思之役、雲南河口之役、一九一零年廣州新軍之役、一九一一年三月廿九廣州黃花崗之役,均遭失敗,其中以廣州黃花崗之役最激烈,犧牲最大,死事者達八十六人。孫中山在自述革命經過中,特別強調﹕黃花崗「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與被虜作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即導致武昌起義之成功。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起義,孫武在漢口俄租界製造炸彈,不慎爆炸,事為清廷偵知,部分革命黨人名單被搜去,楊宏勝、彭楚藩、劉復基被捕並殉難,武昌革命黨人人心惶惶,惟恐事泄被捕。十月十日於慌亂中起事,首義者均為士兵及下級軍官,不足號召,眾乃強請混同協統黎元洪為都督,組織軍政府,至派兵佔領漢口、漢陽,照會各國領事,聲明保護外國人生命財產,及其既得利益,各國遂宣布中立,不干涉革命戰爭,滿清政府聽到武昌起義,乃派兵南下,革命軍失利。漢口、漢陽相繼失守,幸得陳英士在此時能取得上海以抵抗﹐由上海取得南京﹐始能轉危為安﹐各省光復﹐武漢革命軍政府成立後﹐各省紛紛響應,除直隸省外。三個月之間各省均宣布獨立,使清廷窮於應付,而革命勢力日益擴張。

清廷見人心已去 ﹐軍心不固﹐大勢已去﹐遂願受優待條件﹐於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月宣布退位﹐命袁世凱組織新政府﹐清帝室一家仍居住故宮﹐民國政府每年撥款四百萬元以作贍養之費﹐並待之以外國君王之禮﹐此種優待一直維持十餘年﹐直至一九二四年十月﹐始廢清皇帝帝號﹐迫之出宮。結束滿清政府的專政﹐辛亥革命成功﹐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國父不獨救了危在旦夕的中國﹐而且創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建國方針﹐他深知現代世界上有三種潮流是無法抵禦的﹕一是民族在國際間的平等﹔二是在政治上的平等﹔三是人民在經濟上的平等﹔而中國又有與眾不同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因此﹐三民主義的中心思想及建國方略﹐就是為適合這三種潮流及中國傳統思想而形成﹐成為中國獨創的救國主張。國父說﹕「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心而行者﹐未有不成者也。」

中華民國成立後﹐國父被推為臨時大總統﹐但為謀全國統一﹐不得已利用袁世凱以結束滿清統治﹐讓位袁世凱。此後數年﹐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專制思想的餘毒既未廓清﹐而軍閥及其所依賴的帝國主義﹐仍舊存在﹐國民革命仍須繼續奮鬥﹐國父乃於民國三年七月中 ﹐成立中華革命黨﹐領導護法討袁﹐即所謂第二次革命﹐使袁氏帝制及張勳復辟因而失敗﹐而滿清政府的專制餘毒從此清除。

中華革命黨歷經艱險 ﹐革命工作復勉強維持十年之久﹐直至民國十三年一月間﹐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這期間﹐國父以大元帥名義派蔣中正以籌備黃埔軍校﹐建立軍事重心﹐是年十一月間﹐國父北上﹐在上海發表講話﹐謂此行目的有二﹕一﹑為召集國民會議﹔二﹑為廢除不平等條約﹐以求中國之自由平等。到了北平﹐因軍閥無誠意合作﹐而國父病勢漸重﹐其時蔣中正在粵﹐平定廣東軍閥叛亂﹐統一兩廣﹐國父得悉欣慰﹐不幸終以肝癌在北平逝世。

蔣中正繼承遺志﹐ 領導國民革命﹐民國十五年七月間﹐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誓師北伐。十月即克武漢﹐至十七年八月克復北京﹐十一月東北易幟﹐全國統一﹐此為國民革命又一次的偉大成就。不但肅清各地的軍閥﹐而且突破共黨及日本軍閥的阻礙而成功。早在民國十二年一月﹐國父與俄國大使越飛的共同宣言中﹐已明言「共黨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蔣中正赴俄考察﹐更認識蘇維埃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唯有三民主義才能救中國。

但中國共產黨包藏禍心﹐在民國十三年﹐向國民黨滲透﹐進行非法活動﹐製造慘案﹐使社會秩序紊亂﹔更利用汪精衛﹐分化國民黨﹐阻撓北伐。至是年三月二十日中山艦事件後﹐ 共黨陰謀敗露﹐汪精衛出走。這是國民黨國民革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十六年四月﹐北伐進行期間﹐汪又回國﹐在蘇俄策劃下﹐又造成寧漢分裂﹐阻撓北伐大計﹐於是才有清黨之舉﹐始得繼續北伐。可是日本軍閥為了阻撓中國革命軍的成功﹐當北伐軍到了濟南﹐日本助張宗昌反抗﹐造成了五三慘案﹐此後日本的侵略步步進逼﹐ 終於爆發蘆溝橋事變﹐迫使中國奮起對日抗戰。

中國持續八年的抗日戰爭﹐備極艱苦﹐而獲得最後勝利﹐得力於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的「北伐後﹐十年黃金建設」。在這十年中﹐交通進步﹐經濟穩定﹐學校林立﹐教育推展﹐和其他多方面的進步。抗戰進行後﹐國民政府移駐重慶﹐準備長期抗戰﹐民國三十年﹐珍珠港事件後﹐中美換文﹐美允在戰後取消在華特權。兩年後與各國簽訂平等新約﹐廢除原有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一雪百年來的國恥。所以對日抗戰勝利﹐是建國最重大的貢獻﹐提高國家在國際間的地位﹐成為世界五強之一。於是在民國三十二年雙十節﹐蔣公就任國民政府主席﹐與美﹑英﹑蘇發表共同宣言﹐接著蔣公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首相邱吉爾會議於開羅。開羅會議宣言規定東北以及臺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並協助韓國獨立。同時中國代表團參與中﹑美﹑英﹐頓巴敦橡樹園會議﹐決議設立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及國際法庭。

實施民主憲政是建國的重要目的﹐所以國民黨於民國二十五年就公布「五五憲章」﹐預備召開國民大會﹐制定中華民國憲法。無奈以抗戰軍輿﹐未能實行﹐延至勝利返都﹐始終在南京舉行﹐制定現行憲法。憲章內容並經與各黨派及社會賢達經過「政治協商會議」﹐決定修訂原則﹐提議大會審議通過﹐惟當制憲國民大會開會時﹐中共已蓄意叛亂﹐堅不參加﹐至國民大會第一次會議於三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開會時﹐蔣公錯誤政策的助力說﹕「戡亂與舉行憲應同等重視﹐不能因戡亂而延緩憲政之實施﹐同時由大會創立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授權政府戡平匪亂。惟其時共產黨勢力已甚猖獗﹐社會動蕩﹐物價高漲﹐人民困苦﹐經國八年艱苦抗戰﹐政府力量疲乏﹐而中共直接得自蘇的大力支持﹐將其接東北日本軍火﹐指揮中共叛亂﹔間接復得美國支持。終於竊據了中國大陸﹐國民政府一九四九年被迫搬遷臺灣﹐成為中國歷史上﹐繼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南名之後﹐又出現分裂的局面。竊據大陸的中共政權 ﹐為爭取合法性﹐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而臺灣少數臺獨份子﹐也妄自菲薄﹐自貶國格﹐自我否定。

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分裂的形勢﹐如魏﹑ 蜀﹑吳鼎足競雄﹐南北朝分爭長﹐英雄各為其國﹐各為其主﹐不因對方的否定而自貶﹐不因對方的壓力而自卑﹐不論國號為何﹐領土有時而變﹐中樞因變而遷﹐終究呈現的仍是一個華夏中國﹑中華民國戡亂戰爭﹐受挫於蘇俄支援中共的叛亂﹐而遷都台北﹐此猶劉備移京成都而仍稱漢﹐趙構遷都臨安而仍稱宋而已﹐不妨礙漢﹑宋當時猶屹立於天地之間。史家為論述方便而稱之為蜀漢和南宋。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搬遷臺灣﹐處境極度艱危。到一九四九年十月廿四號﹐臺灣戰爭又起。中共解放軍由廈門沿海進攻金門﹐戰事至廿七日上午全部結束﹐史稱「古寧頭大捷」。古寧頭大捷使國軍黃埔軍系在一九四九年徐州會戰慘敗後首次大捷﹐ 不但重振國軍士氣﹐使得兵敗大陸的國民政府得以立足臺灣﹐是兩岸分裂分治迄今的關鍵戰役。

中共侵犯臺灣企圖慘敗﹐除了古寧鎮之役挫敗﹐因一九五零年六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於六月廿七日進駐臺灣海峽﹐執行所謂「臺灣中立化政策」﹐美國的決定使臺灣的安全獲得保障。十月二日﹐中共宣布派遣志願軍支援北韓﹐十月廿五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從此中共與美國直接開戰﹐而中共在東南沿海的渡海戰爭全面停止。

韓戰爆發之日﹐美國防部長詹森偕同德雷自遠東家歸來﹐攜回一份麥克阿瑟將軍的說貼﹐提出援臺的目的﹐你把係根據太平洋地理形勢戰略立論﹐至今猶為美國軍事名作﹐要點如下﹕

臺灣是美國太平洋防線自阿留申本島經日本﹑沖繩﹑而至菲律賓之一環﹐存於友好國家之手﹐遇到戰時﹐可扼敵人由亞東出攻之航線﹐可斷敵人對東南亞資源之攫取﹔ 存於不友好國家之手﹐敵人平時可假為空軍與潛水艦之基地﹐戰時可衝破日本﹑沖繩﹑菲律賓連鎖之樊籬﹐且使其(臺灣)成為一座不能擊沉之航空母艦﹐使其對美攻擊之能力增加百分之一百。現在臺灣尚未為共產黨所佔據﹐如何防禦及防護需要費用﹐尚不可知﹐竊意宜授權遠東指揮總部立即到臺﹐調查其政治經濟與軍事之需要﹐提出阻止共產黨掌握之方案﹐作為美國對臺政策之基礎。

基於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美國歷任政府都堅決維護臺灣安全的政策﹐根據「臺灣關係法」﹐售給中華民國必要的防衛軍備。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思考﹐一方面支持中華民國以圍堵中共等共產集團的「赤禍蔓延」﹐另一方面則盡力維持臺海和平﹐避免國﹑共內戰再起或衝突擴大﹐拖美國下水。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執政國民黨當局痛定思痛﹐吸取在大陸失敗的教訓﹐勵精圖治。一九五零年三月一日﹐蔣中正在臺灣復職﹐改造國民黨﹐擯棄派系主義﹐提撥人才﹐擴大社會基礎﹐成功吸收農工商﹑知識份子。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於一九五零年九月一日發布「本黨現階段政治主張」﹐主張一切從臺灣做起﹐要建設臺灣為三民主義示範區﹐強調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和推行地方自治。

在一九五零至五二年為時三年的政黨改造期間﹕政治方面﹕一﹑縣及地方選舉﹕一九五零年八月至隔年七月完成第一屆縣市長選舉。二。省級地方選舉﹕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以間接方式選出臨時省議員五十五名。經濟方面﹐延續土地改革政策﹐一九五一年實施公地放領﹐並擬定將在一九五三年二月起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三﹑社會方面﹐省政府一九五零年公本了「臺灣勞工保險辦法」及實施細則﹐繼辦理農民保險﹑漁民保險﹑公務員保險﹐和採取有效穩定金融措施。四﹑文化方面﹐加強思想教育﹐實施軍訓﹐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

蔣中正總統認為國民黨必須憑藉將土地改革以及地方自治等措施﹐使一個外移的中央政權深入本地的重要性﹐提昇人民對政策的接受程度﹐吸納人們參與﹐加強基層支持力量。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在大陸的三十八年間﹐除了北伐後的「黃金十年」外﹐多數時間戰亂頻仍﹐人民生活顛沛流離﹐沒有充滿機會全面實施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想。但在遷臺的六十二年間﹐切實實施三民主義﹐落實土地革命﹐普及全民教育﹐推動經濟發展﹐扶植民營企業﹐建構社會保險﹐推動十大建設﹐促進產業升級﹐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媒體自由開放﹐公民社會穩固﹐實施民主立憲政﹐推動國會全面改選與總統直選﹐並實現政權和平輪替﹐獲美國總統稱譽﹕「臺灣為亞洲和世界的民主燈塔」。

中華民國政治民主多﹑經濟自由﹐社會開放﹐人民安和樂利﹐已成為全球開發中國家政治發展的楷模﹐也徹底破除了民主不適合華人社會的偏見。如今﹐中華民國已經贏得國際社會的普遍尊敬。中華民國的援外團體走遍世界﹐中華民國的科技產品行銷全球﹐中華民國的護照在一百一十三個國家與地區通行無阻﹐中華民國的創新能力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

我海內外同胞﹐今天站在一百年的起點﹐應關愛國家的前途﹐臺灣的未來﹐為捍衛中華民國的生存和持續發展﹐效其至忠。筆者虔誠祝禱,天佑中華民國國運昌隆。

相關新聞
紀念辛亥革命 國父革命圖片展揭幕
港團體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天安門時報》舉行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大會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 墨爾本上演綜藝晚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