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賞《我所愛的大中華》

追憶兩位愛國音樂教育家李抱忱與計大偉

計安邦
font print 人氣: 245
【字號】    
   標籤: tags:

欣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雙十國慶大典,中樞於台北總統府前廣場舉行隆重慶祝儀式,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旗海飄揚下,國人充滿欣喜情緒高昂,緬懷先烈感動莫名。尤其是今年扶老攜幼返國參加國慶的僑胞人數爆增,他們紛紛表示:在建國百年雙十國慶日不能缺席一定要回來。馬英九總統在大會上揭櫫政府自由、民主、均富的治國理念,正是實踐國父孫中山先生當年建國的理想,最後馬總統帶領全體振臂高呼:中華民國萬歲,台灣民主萬歲。透過電視衛星畫面我們也可看見,全球各地熱愛中華民國的僑胞們,亦利用假日在僑居地擴大舉行升旗典禮,當大家目送美麗的國旗冉冉升空迎風昂揚之際,人人心中默禱中華民國國祚永固國運昌隆。值此舉國歡騰國恩家慶的光輝十月,觸景生情追憶感懷兩位愛國音樂教育家:李抱忱博士與先父計大偉教授。

李抱忱名揚中國

李抱忱博士(1907~1979)籍貫河北省通縣,民國前4年生於保定。父為長老教會牧師,母任教會私塾老師。小學就讀於保定長老會福音園,13歲就讀北平崇實中學時,經教會鋼琴老師引領赴北京飯店,首次聆賞150位歐美人士組成的合唱團,演唱韓德爾《彌賽亞》,當下心靈深受感動,從而立志將畢生奉獻合唱。

民國15年李抱忱保送燕京大學,主修教育、副修音樂,四年後自燕京大學畢業,獲聘在北平育英中學擔任音樂老師。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三省,李抱忱滿懷悲憤迅速編寫:《出征》、《凱旋》、《為國奮戰》、《我所愛的大中華》等數首慷慨激昂的歌唱教材,於民國21年由育英中學合唱團首演。民國23年春,時年27歲,李抱忱親率包括隨團護士在內共30人的合唱團,以兩週時間足跡踏遍華北、華東地區,巡迴北平、天津、濟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演出,激起國人很大的迴響。如此夙夜匪懈到處奔波的愛國情操,已然寫下抗戰史上一頁珍貴的篇章。

民國24年5月,李抱忱精心策劃中國第一次聯合大合唱,由北平大、中學校總計十四所,共有600多位莘莘學子齊集故宮太和殿舉行露天演出。敦請業師:燕京大學音樂系主任范天祥博士擔綱總指揮,他則專任副手兼總幹事,此為首次在中國大地上唱出氣勢磅礡民族的心聲,強力彰顯知識青年抗日愛國的情懷,轟動全國寫下歷史。

李抱忱任教育英中學歷時6年,曾籌組北平中學男聲合唱團(教職員),並推動貝滿女中和育英中學的聯合音樂會。此一男女兩校合辦以及中西音樂聯合演奏會,在當時堪稱創舉。他所指揮的育英中學合唱團,曾在北平校際歌唱比賽中奪魁。育英中學由美國公理會教會創辦,位於北平燈市口西口路北,校譽深獲各界好評,校舍美輪美奐,左鄰即是名滿華北的女子教會中學—貝滿女中。在廿世紀30年代,李抱忱開風氣之先,以白話文推動大合唱,激起了當時普羅大眾對合唱的興趣。民國前後時期的「文言歌」年代,詞難懂,調難聽,他提倡以好詞好曲,促進合唱藝文活動日後的蓬勃發展。

民國24年8月,李抱忱赴笈美國歐柏林大學音樂學院,專攻音樂教育。以兩年時間獲音樂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後時值「盧溝橋事變」中國對日抗戰,因而被迫滯美繼續研究音樂。民國27年李抱忱終於返抵國門共赴國難,立即獲聘為重慶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委員。民國29年11月,教育部在重慶青木關創辦國立音樂院,李抱忱受聘為教授兼教務主任,服務三年間並代理院長職務。在如此艱困環境中,他一本「要作樂人,不作樂匠」的初衷,經常埋首寫歌於荳油燈下直到午夜,充分發揮絃歌不輟的重慶精神。

民國30年4月1日,在日機轟炸下的重慶都郵街殘跡前,李抱忱指揮教育部主辦「千人大合唱」,此一場面空前浩大演出,是為響應政府「全國精神總動員」的活動。在蔣委員長親臨致詞後,立即由學生、軍人、工人和社會人士等二十多個合唱團體聯合組成的龐大成員,完成歷史性的大合唱。
民國33年李抱忱二度赴美深造,於民國3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學位。隔年大陸易幟李博士選擇定居美國,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美國國防語言學院及愛我華大學,並擔任中文系主任。在美期間雖然他的本業是中國語文教席,且其所編著系列中國語文教材深受美國學術界推崇,至今仍為多所大學指定使用。但是他更熱衷於音樂,利用課餘還將美國學生組成中文合唱團。

計大偉成名中國大陸 獻身台灣音樂教育

計大偉(1923-2006)字文卿,祖籍江蘇無錫,民國12年12月1日,出生於北平一戶虔誠基督信仰家庭。父計志持生於遜清末年啟蒙私塾,及長赴上海受西式教育,畢業自「上海法政學堂」。曾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上將機要幕僚,日後出任河北省固安縣縣長,母王玉英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畢業自全中國著名教會學校「上海中西女中」,日後任職於「北平協和醫院」部門護理長。

計大偉六歲即在母親引領下參加所屬浸信教會唱詩班,接受西方音樂的薰陶,曾聽兄長計大陸描述:代表學校參加李抱忱所指揮太和殿前大合唱盛況,令其既欽羨又嚮往。民國25年13歲就讀當時名校「北平四中」,成為兄長計大陸晚兩屆的學弟,並追隨兄長加入「中華口琴會北平分會」,歷經初、中、高各階段訓練,奠定良好樂理基礎,期間參加無數次公開演出,累積豐富演奏技巧與經驗。高中畢業前夕已決定朝音樂領域發展,並矢志以音樂教育為終身志業。
民國30年7月以榜首考取「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修理論作曲及低音提琴,為江文也教授嫡傳弟子。在校時期品學兼優與人為善,大學三年級已嶄露頭角,除指揮北師大管絃樂團並擔綱低音提琴首席,同時應邀指揮北平基督教青年會(YMCA)管絃樂團及合唱團,更榮獲加入北京交響樂團擔綱低音提琴首席,是當時全團來自中、美、日、英、猶太、菲律賓等六國,七十餘位團員中唯一的在學生,為母校寫下一頁光榮歷史。
民國34年2月,北平市政府公開甄選市歌,在業師江文也教授鼓勵下,以中國傳統五聲音階譜曲參加比賽,最後脫穎而出贏得首選成為《北平市市歌》作者,一時名滿大華北地區,日本東京《讀賣新聞》特別作人物專訪,計大偉再次為母校爭光,國立北京師範大學特於校門口貼出大字報以資慶賀。6月以全系第一名成績畢業,公費保送日本東京「上野音專」研究所碩士班,於畢業典禮上代表全校畢業生致謝詞。8月15日裕仁天王宣佈無條件投降,留日計劃無法實現。
民國34年9月,獲聘河北省立保定師專擔任講師,同時當選「北平音樂學會」理事、「中華口琴會北平分會」理事。民國35年2月於新年過後南下上海,應邀加入「上海交響樂團」,並參與「中華口琴會總會」各項公益慈善演出。曾響應新疆省政府「建設大西北征才計劃」擔任活動組組長,並為湯恩伯中將司令感召,短暫投身軍旅生涯,任職「淞滬警備司令部」稽查大隊少校參謀,駐地南京中華門,得便赴國防部拜會父執長輩陸軍總司令顧祝同上將。

民國36年4月1日,接奉原北師大日文教授洪炎秋(國語日報創辦人)自台灣來函鼓勵下,由上海抵台定居,是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音樂系校友中,第一位來台貢獻所學的開路先鋒。初期獲聘任教台北私立泰北中學,同時加入台灣省交響樂團。

民國37年4月,台灣省政府主席魏道明博士自上海抵台就任,即指示在台北市舉辦首屆「台灣博覽會」,省交響奉令籌備演出,在台首演《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暨大合唱》經蔡繼琨團長推薦,魏道明主席親筆邀請下,計大偉擔綱低音提琴首席參與排練。10月25日台灣光復三週年,在中山堂隆重演出一連四天盛況空前,計大偉一舉成名,奠定日後在台灣音樂教育界的歷史地位,有「低音提琴之父」的敬稱。

民國38年1月21日,蔣中正總統宣佈暫行隱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2月起,國軍各部隊陸續轉進臺灣,此時省交響所屬練奏場地西本願寺大廳及大部份房舍已被部隊佔用,僅剩一間辦公室,所以練奏的地點只好借用蓬萊國小大禮堂。六月,中華口琴會總會長王慶勳二弟王慶基,自上海返臺輾轉取得聯繫,經告知奉王總會長口諭「希大偉兄協助在臺復會」,接奉此任務即積極投入各項規劃作業,父親盱衡時局深刻領悟,此時此刻要在臺推廣「交響樂」誠然曲高和寡有其困難。遂決定離開省交響。而將秉持來臺推廣音樂教育,啟迪社會風氣此一使命,重心轉移至「合唱與口琴」,此項最適合青年學子、普羅大眾,共同參與的活動繼續努力。

民國39年3月1日,蔣中正總統在臺復行視事,中華民國臨時首都遷至臺北。同月21日,總統委蔣經國先生以重責,擔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肩負六十萬轉進臺灣之國軍,重建有效激勵軍隊士氣之政工制度。7月1日,計大偉獲聘康樂總隊同上校顧問,當時康總由龍芳少將領軍,張易揚任上校副總隊長(即日後名滿港臺兩地之大導演張徹),朱永鎮為上校音樂科長。如此堅強陣容肩負規劃推動各項國軍藝宣文康活動。

大專合唱指揮先驅 推廣《我所愛的大中華》

《我所愛的大中華》原作曲者為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董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此曲旋律優美近乎聖樂的詠嘆調,經李抱忱於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填詞而成變為一首讚美詩。

歌詞全文:我所愛我所愛的大中華,我願永遠地為你盡忠!你的久遠的歷史與文化,給我無限的驕傲光榮!你的江河湖沼美麗如畫,我一生一世永遠懷想!你的平原山野何其偉大,我一生一世永遠不忘!我願與你共用一切榮辱,我願與你同嚐一切甘苦!我所愛的大中華,我願永遠為你盡忠!我永遠愛你,我要永遠愛你,祝我中華萬萬歲!

計大偉抵台定居一本書生愛國的初衷,秉持音樂報國的信念,尤其深刻體認前輩音樂家李抱忱博士於抗戰時期的愛國情操,更推崇其在音樂教育合唱推廣上所作貢獻。因此,歷四0至五0年代,舉凡參與國防部總政治部康樂總隊、婦聯會、青聯會、救國團、軍友社總社等機構文康活動,從指揮臺大海天合唱團(傅斯年校長任內)起至臺大純誼合唱團(錢思亮校長任內)止,歷經空軍之友合唱團、空軍神鷹合唱團、臺北市社會處合唱團、臺北市文化工作站合唱團、音樂家實踐合唱團、淡江英專合唱團、軍人之友社大偉合唱團、救國團幼獅示範合唱團、省立台北工專合唱團、省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合唱團、中華青年合唱團、救國團基隆青光合唱團、基隆港務局港光合唱團、省立基隆海專合唱團、新竹合唱團等青年暨社會音樂活動團體,博得「大專合唱指揮先驅」敬稱。他總是順勢而為適時巧妙的在演出節目單上,指定曲目《我所愛的大中華》,令音樂界戲稱計大偉是此一曲目最權威的指揮,更是李抱忱博士在台最大的旗手,然而當時計大偉並未與遠在太平洋彼岸的李抱忱博士取得聯繫。

國立音樂研究所 計大偉與李抱忱歷史性會晤

民國46年6月在教育部長張其昀力邀下,由計大偉與北師大音樂系旅歐學弟鄧昌國共同籌劃創立國立音樂研究所,9月28日教師節當天,在教育部長張其昀主持揭牌儀式,國立音樂研究所正式成立,地點位於南海學園內植物園旁獻堂館「原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舊址」。

國立音樂研究所創立伊始,鄧昌國擔任所長,計大偉主掌社會活動部主任兼秘書,在鄧昌國未返國之前,計大偉於台灣音樂教育領域已投入近10年默默耕耘歲月,活躍於當時台灣樂壇獲致豐碩成果頗負盛名。對當時音樂教育界人、事、物通透瞭解,且因熱心助人早已建立好人緣好口碑,與各界維持良好互動關係。因此,由計大偉親手擬定國立音樂研究所成立宗旨與組織章程及各項作業規範。
國立音樂研究所成立宗旨:在於研究及發展我國音樂,工作大綱:一、從事研究,二、舉行演奏,三、研究推廣傳統音樂,四、制定現行音樂制度及各級學校之音樂課程,五、投入國際活動。有鑒於在短期內要促使音樂研究所,廣為學校、社會暨國人所認識,進而帶動業務發展,經討論後做成決議,由社會活動部領軍主導一切業務推展,從而由計大偉著手規劃依序成立附屬團體:(一)、民國46年11月,青年音樂社兼總社長:計大偉、總幹事邱慶彰、副總幹事林二。(二)、民國47年1月,音樂之友月刊兼主編:計大偉。(三)、民國47年4月,中華絃樂團兼指揮:鄧昌國。(四)、民國47年6月,中華青年合唱團兼指揮:計大偉。(五)、民國47年7月,青年管樂團兼指揮:邱慶彰,副指揮:林二。(六)、民國47年7月,中華實驗國樂團兼指揮:李鎮東。國立音樂研究所以堅強的陣容強烈的使命感,初試啼聲已引起各方矚目,國軍、音樂、藝文界紛紛表示肯定,歡迎開創新局的生力軍,加入大時代藝文報國的戰鬥行列。

民國46年12月27日,旅美愛國音樂教育家李抱忱博士,應國防部暨教育部聯合邀請首度返國訪問。12月30日,李博士獲教育部頒贈金質學術獎章。民國47年1月5日,李博士赴國立音樂研究所訪問並作專題演講,李博士於會後特地向計大偉主任握手表示:「這些年我在美國已從很多音樂界朋友信函得知,《我所愛的大中華》經閣下你大力持續推廣下,在中華民國音樂合唱界已大受歡迎,我是一下飛機就急著要向你當面說一聲謝謝!」計大偉面對景仰的前輩音樂家,也是河北省的大鄉長如此親切熱誠的表白,謙謙微笑點頭答禮,當天李抱忱博士獲聘為國立音樂研究所顧問。

於右任詩歌曲譜集第一輯 李抱忱博士越洋共襄盛舉

民國47年5月8日,監察院長於右任八秩崧壽大慶,由新聞、學術、文化、社會、等八十個團體聯合發起祝壽,並籌劃了系列精彩藝文活動。據新聞報導,連續三日拜壽者自 先總統蔣公、陳副總統以降,超過三萬人。祝壽活動甫一結束,右老門生故舊隨即發起成立:「《於右任詩歌曲譜集》編輯委員會」。經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旅台校友會大學長:劉季洪、黃少谷、江學珠等聯名推薦,由計大偉榮膺主編大任。當時應計大偉之邀參與此歷史盛事作曲名家共計十位,收三十三首曲目,李抱忱博士亦越洋共襄盛舉,創作《歌聲》、《萬年歌》、《金馬勝利之歌》等三首合唱曲。

李抱忱博士再度返國教學 梅部長指示計大偉陪同環島示範

民國48年9月30日,李抱忱博士應教育部邀請再度返國推動樂教,以美國在華基金會第一位傅爾布萊德學人(Fulbright-Scholar)身份環島講學。 蔣總統高度重視此事,經行政院轉達,責成教育部與救國團必須全力支援協助。奉教育部長梅貽琦指示,計大偉親率國立音樂研究所中華青年合唱團,陪同李抱忱博士臺灣全區巡迴示範教學,時間前後長達五個多月,聽眾超過十萬人,博得各界好評,再度激發全國各地學校及社會團體,一股歌詠合唱組織合唱團的熱潮,李博士曾多次對計大偉合唱指揮詮釋手法表示讚賞!

國立音樂研究所 社會活動部規畫聯合大合唱

國內音樂界為感謝李抱忱博士熱心返國指導教學屆滿半年,在其返美前夕,由國立音樂研究所社會活動部主任計大偉主導規劃,於民國48年1月31日晚上8時,假台北市中山堂舉行李抱忱博士聯合合唱音樂會,參與本次盛會的合唱團計有:台灣省交響樂團合唱隊、台灣文化協進會合唱團、中華青年合唱團、台北師範合唱團共同演出,由隆超、呂泉生、計大偉、康謳分別指揮,最後由李抱忱博士擔任聯合大合唱總指揮。《上山》作曲者趙元任博士,作詞者胡適博士均親自出席,並作簡略致詞,聯合大合唱各團表現精彩,為音樂界一大創舉,盛況空前。最後由主辦單位鄧昌國所長致贈李抱忱博士「宣揚樂教」錦旗一面,計大偉主任致贈李抱忱博士「願勿相忘」錦旗一面,為李博士返國合唱音樂教學劃下圓滿句點!

忘年之交聚會 相約真北平餐廳

民國53年3月1日,計大偉在「行政院音樂專案小組」計劃下,奉令自國立藝專課外活動組主任,借調教育部社教司為駐會委員,肩負統籌全國音樂教育計劃之推動與執行,至民國59年6月30日,行政院音樂專案小組計劃結束,計大偉重返國立藝專任教,任內大力鼓吹振興國樂,照撫無數音樂界莘莘學子,完成遠赴歐洲、美加、亞太等地區留學深造之心願,享有「音樂界留學生保姆」的敬稱。期間,李抱忱博士多次返國教學訪問,下榻於台北市愛國西路「台北自由之家」,每逢李博士得閒時總會與忘年之交計大偉聯繫,他們幾乎都約在中華商場「真北平餐廳」聚會。李博士與計大偉兩位老北平,操標準京片子對話,讓跑堂店小二都捨不得離開片刻,有時負責人得空也親自出馬為兩位上賓倒茶,端坐一旁聽聽兩位音樂大師,以北平土話流暢交談,大呼一飽耳福!

鞠躬盡瘁餘音嘹亮

民國61年李抱忱博士在美服務大學屆齡退休,隨即返國定居,心許願將餘年奉獻給祖國樂教。雖然他的健康一直被心臟病侵襲,但他依然不斷在工作,不停寫稿、譜曲、指導合唱、擔任音樂評審。民國64年起他開始持續推動軍中音樂,他認為,這件事情的意義非常重大。那一段時間,他不斷往返舟車勞頓於南部各軍事院校,忙著訓練和指導工作,並規劃聯合大合唱。

民國68年4月5日,由李博士所發起的「文武大專青年合唱觀摩」,在國父紀念館隆重舉行,李博士由幼獅合唱團兩位女團員攙扶著,亦步亦趨走到第一排觀眾席。此刻他已無法再上台指揮了,這也是他最後的一場音樂會。4月8日凌晨李博士走完人生旅途也告別樂壇。


1958年10月20日計大偉主持青年音樂社台中分社成立大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華裔小提琴家馬思宏先生於2009年九月十二日因病在美國費城去世,享年84歲。
  • (大紀元記者辛菲綜合報道)隨著悠遠深邃的一聲鑼響,神韻演出拉開序幕,正音雅樂、仙韻妙曲,伴隨「飛天臨凡」、「神佛下世」,帶觀眾暢遊古今天地、玉宇瑤池……在神韻藝術團全球巡迴演出中,每當中場休息時,不少觀眾留連樂池旁,向演奏家們道謝請益;每當主持人介紹中西合璧的樂隊時,觀眾鼓掌歡呼,樂隊指揮多次致意,掌聲依舊不止,場面溫馨感人、和諧默契。
  • 繼上次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之「歡樂頌」的精彩講座,蕭邦藝文圖書館再度邀請杜宛珊小姐於11月1日下午二時帶領聽眾欣賞「德布西的版畫」。
  • 資深音樂教育家愛麗絲‧普拉特激動地告訴大紀元記者:「我真希望有我的同事能來看這個演出,因為(這個演出)纔是我們正在尋找的,(這個演出)也是我們希望帶回給孩子們的,因為我們要豐富他們的生活,我們希望美國的兒童不僅僅只是瞭解美國, 我們希望他們瞭解世界的文化。」
  • (大紀元記者岳芸台灣台北採訪報導)台灣前文建會主委、名聲樂家、音樂苗圃拓荒者申學庸,2010年3月22日晚間,觀賞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第六場演出,她讚歎:「一切都很精準,舞蹈也是賞心悅目,所以(神韻藝術團)走到哪裡都很受歡迎,一般觀眾都很欣賞。」
  • (大紀元記者承鈺費城採訪報道)「當那杜鵑啼遍,聲聲添鄉怨,更哪堪江水嗚咽。
    暖麗南國多情的孩子啊,
    當那紅花開遍,瓣瓣是啼痕,盡都已隨風歸去。
    流浪兒啊,你還在嘉陵江邊徘徊。
    那邊就是你可愛的故鄉,就是有水鳥翱翔的地方。
    那邊白雲映紅荔村前,孩子,你為甚麼不回家?為甚麼不回家? 」
       ——馬思聰《思鄉曲》
  • 為甚麼要學音樂?21世紀德國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與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福曾經說過:「音樂是一種理想,而每個人都是一棵樹,教育使它開花結果。」教師要提供一個全面而開闊的音樂視野,讓孩子在充滿音樂氣氛的環境中,愉快的去接觸音樂、感受及欣賞音樂,進而研習和創造音樂。因此,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在培養孩子成為音樂家 ,而在培養一個健全的「人 」。
  • 從電視、電影配樂到廣告歌曲配樂,從舞台劇、音樂劇配樂到遊戲配樂,史擷詠心靈的聲音以多元繽紛的面貌在世間綻現。三十年前,他為擺脫父親名氣所帶來的壓力,毅然走出學院;三十年後,憑著自己的天賦、努力與豪氣,他走出了跨界音創的一片天,並且默默耕耘,延續著史惟亮未竟的藝術教育使命……
  • 5歲的小誠,是個注意力無法集中但卻喜歡音樂的小孩。媽媽一度為此傷神。透過朋友提起可試試鈴木教學法的勸說下,小誠的媽媽抱著何不姑且一試的想法幫小誠報名了鈴木小提琴班。因為鈴木教學法是需要家長的全程參與,起初小誠還非常地不適應,但久了也就習慣了。再加上先不學看譜而多用聽力來拉奏,此方法更能讓小誠集中精神並訓練音準及聽力。等小誠對這些練習已純熟,老師才往認譜進行。小誠進入小一後,注意力就能集中多了。小誠的媽媽也很慶幸自己當初所做的決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