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DEHP最後可能造成的影響

蘇珊.弗蘭克 Susan Freinkel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有關聯,但沒有因果證據

這一切聽起來都是相當有力的證據,不是嗎?只不過科學很少為議題直接來個大滿貫。

想想DEHP最後可能造成的影響─在睪丸中分泌睪丸素的細胞。在老鼠研究中,研究人員不斷發現DEHP會損害這些細胞。

但是老鼠是所有受測試的動物中對鄰苯二甲酸鹽最敏感的物種。近期一項以小狨猴為測試對象的靈長類研究,並未發現相同結果。

這是否意味著靈長類對這類化學物質,不像齧齒動物那麼敏感?或者那些狨猴已經超過了容易受影響的年紀?研究人員仍在爭議這個問題。

同樣的,流行病學在精蟲品質上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有些研究發現精蟲品質與鄰苯二甲酸鹽含量有關,有些則否。

要展開能夠找到明確答案的各種研究,既困難又昂貴。舉例而言,修特和魯本醫師一直想要針對接受人工心肺機治療而嚴重暴露於DEHP的寶寶,進行追蹤研究。

修特說:「會有長期生殖問題的族群是這些孩子。如果研究結果是否定的,就能平息所有問題。」

他們進行了一項小型的初步研究,找到並測試了十八位在嬰兒時曾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心肺機器治療的青少年。

他們全都沒有任何具生殖系統問題的徵兆。但是要從這麼小的樣本族群中得出有
效結論是不可能的。就統計上而言,至少要調查二百五十名孩子,才能得到明確的結果。

修特和魯本估計這要花一千萬美元才能追蹤並且測試到這麼多位存活者。

他們寫了一份進行這種研究的提案,但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私人企業都不肯做這樣的投資。修特說:「一千萬美元的要價實在令人望而卻步。」

「不過,如果能有(答案)就太好了。」魯本說。

連續不斷的不確定性,是檢視DEHP及其他鄰苯二甲酸鹽的各專家小組之所以做出不同結論,以及為何幾乎每份研究報告都以相同字句「還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結尾的原因之一。

在這些研究中,最大的空白處在於缺乏檢視真實世界中化學物質暴露問題的研究。我們並不是一次只暴露在一種化學物質中,而是每天遭遇幾百種。

這樣的化學物質轟炸現象甚至在出生前就開始了。由美國環境工作團隊(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在十位新生兒的臍帶血中,平均有二百種工業化學物質及污染物。

這些物質的累積效應為何?研究人員才剛開始探討這個問題,而這初步的發現已使人開始擔憂。

鑑定出鄰苯二甲酸鹽症候群的美國環保署研究人員厄爾‧格雷 ,用老鼠測試了各種鄰苯二甲酸鹽混合物。

每種物質他都刻意使用低劑量,遠比每種物質單獨作用產生效應時所需的劑量還低。

然而當他將仍在子宮中的雄性鼠胎暴露在此混合物中,結果有高達百分之五十的小鼠出生時,出現尿道下裂或其他生殖系統畸形現象。

這些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時,遠比單獨作用時更具影響力。他說,這顯示在相同荷爾蒙途徑上循環的化合物具有加乘效果。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需要更多研究,專門設計來仿效人體暴露於化學物質的真實經驗的研究。

史旺和其他人則希望看到更多專注於孕婦及兒童的研究,以便掌握化學物質長期作用的全貌,而非彼此不相關的片段資訊。

而這正是近期一項研究的目標:美國國家兒童研究計畫(National Children’s Study)將針對全美十萬名兒童從出生持續追蹤到二十一歲,探討包括鄰苯二甲酸鹽及雙酚A的暴露等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那麼假使我們還不能證實DEHP或其他鄰苯二甲酸鹽不安全,就表示它們是安全的嗎?

一如預期,化學工業主張它們是安全的。畢竟,這關係到十四億美元的鄰苯二甲酸鹽市場。

如一位女性發言人所說,美國化學委員會的態度是:「DEHP醫療器材已經使用超過五十年,至今仍沒有對人體有害的確切證據。」

即使就新生兒的案例,委員會聲稱治療帶來的優點勝過可能遭暴露的風險。美國化學委員會警覺地追蹤著研究,宣傳那些顯示沒有不良效應的研究,並將顯示負面結果的研究挑剔得體無完膚。

它批評史旺採用了「未經驗證的方式」,諸如肛門到生殖器官間的距離以及玩耍方式的調查,抨擊方法上的錯誤,而史旺也承認這點,但堅持這並不影響研究結果在統計上的重要性。

整體而言,美國化學委員會利用固定的論調,雖然精確但未必有意義地來指出研究上的瑕疵。

他們常引述的批評包括:樣本太少、老鼠不是研究人體健康危害的好模型、研究中動物接受的劑量遠比人體接收的劑量高、所舉證的健康效應不一定有害。

幾乎,只要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出與鄰苯二甲酸鹽相關的風險,美國化學委員會就會發出新聞稿反擊,指出研究結果顯示的只是關聯,而非因果效應的證明。

他們說的沒錯,因為這正是流行病學研究的本分。儘管流行病學研究強調的是關聯性,卻也是我們長期以來用以評估大眾健康的黃金準則。

堅持專注在每一項研究的缺失上,不僅忽視也扭曲了一項事實,即每項研究都為愈來愈令人憂心的大量證據再添一樁。吹毛求疵的做法所專注和強調的,不過是一直存在於科學本質中的不確定性。

這是直接從菸草工業學來的策略,雖然很驚人,這是雪茄製造商布朗與威廉森(Brown & Williamson)的一位高級主管在一九六九年向報紙承認的:「質疑是我們的作品,因為這是用來對抗存在於一般大眾腦海中的『事實主體』的最佳工具。」

如史旺和其他人指出的,從來沒有任何研究「證明」吸菸會導致肺癌。菸草的危險是在結合了活體實驗、動物和人口的研究下,才獲得證實。

一連串流行病學的研究指出了吸菸的風險,促使美國衛生局局長在一九六四年發布了著名的警告。

在接下來的四十多年,研究人員透過細胞及動物研究,將吸菸如何誘發肺部腫瘤的生物機制,煞費苦心地拼湊出解釋。

於此同時,菸草工業也花了數十年否認菸草與肺癌之間有任何關聯。@(待續)

摘編自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 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