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虧得福

翔龍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在以農耕為業的時代土地便代表著財富,也常有因土地而出現的糾紛發生,人們哪能想到農民會因捨地而得到福報呢?

南北朝時期,黃梅有一位姓宛的農民在一年春季備耕期間,在自家稻田發現了一個無主的新墳,這位農人出於對死者的敬畏,不僅悄然地接納了它,而且在耕田時還為它多留了一犁土。

農人這一個善舉很快就得到了回報,世代為農的宛家在其孫輩竟出了個在省城會考中名列榜首的秀才,這乃是黃梅有史以來破天荒的事情。為此,黃梅縣令不僅親自出衙相迎還讓秀才騎馬掛花繞縣城一周以示表彰。

其實,這位宛秀才平時學習並不出眾,在省城會考中所以能出眾,完全是因為在考試遇到疑難問題時有高人幫忙。

有一位自稱劉一雷的出現在宛秀才當晚的夢中,並告知:「因為你們宛家有恩於我,才會有今日暗中指點之舉。」宛秀才把這個夢告訴父親,父親說:「我們宛家祖祖輩輩都沒有與姓劉的人家打過什麼交道,更不存在什麼恩恩怨怨。」宛秀才的母親說:「這『劉一雷』該不會是耕田時的那個『留一犁』吧? 」真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宛秀才恍然大悟,為了感謝「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又重修了那座孤墳。

多少年後,人們在這座墓裏發現了隨葬竹簡,才知道墓主原來是大名鼎鼎的鮑參軍。這鮑參軍就是南北朝時的文學家鮑照(西元414~466年),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後成為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因劉子頊起兵作亂,時鮑照也被亂兵所殺,屍骨不得還鄉葬於黃梅。

出身貧微,其詩歌風格俊逸,著有《鮑參軍集》,對後來的李白、岑參等頗有影響。有鮑參軍這樣的高人在幕後指點,豈有不名列榜首之理?

據說在宛秀才之前,黃梅差一點出了一位姓石的真龍天子,在即將出世時因被人「破法」而功敗垂成;在此之後,有一位叫「帥猴兒」的漁民之子在京城考中了探花。於是,在黃梅不僅有了一首「石盤龍,碗(宛)插花,帥猴兒,中探花」的民謠,還有了「賣田而不賣墳地」的習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