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打3兒進北大 中國「狼爸」教育引爭議

人氣 138
標籤:

【大紀元2011年1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綜合報導)大陸商人蕭百佑,篤信「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蕭百佑成功將三名子女送入北京大學並在近期爆紅,與「美國虎媽」一樣,其「中國狼爸」式的教育方式亦引起廣泛爭議。

自創流派 打進北大

蕭百佑今年6月出版教子經《所以,北大兄妹》,受「美國虎媽」蔡美兒的啟發,他自稱「中國狼爸」。蕭百佑實現「一門三北大」的奧秘是:「古人很聰明,發明出籐條,打到身上對皮膚的刺激很大,但不傷筋骨。」蕭百佑覺得籐條對快速促成孩子成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本書的原名就叫《打進北大》。

蕭百佑的長子蕭堯和長女蕭君2009年分別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法學院錄取。今年夏天,二女兒蕭簫成為了哥哥姐姐的校友。最小的三女兒蕭冰正讀高二,她有古箏特長,目標是同樣位於首都的中央音樂學院。

蕭百佑將自己的打法流派總結成七條:一、初中以後少打,因為性格已經定型,但在幼兒、小學時期,定要嚴厲管教;二、只用籐條或雞毛撣,傷皮肉不傷筋骨;三、只打手和小腿,身體其他部位不打;四、打前先訓話,講明錯誤之處再打;五、一個孩子犯錯,其他孩子必須站在一旁聽從教誨,看著兄弟姐妹挨打;六、打之前告訴孩子這次要打幾下,讓孩子自己數,不多打不少打,數錯一下罰十下;七、孩子必須主動伸手挨打,不能縮手躲避,不能喊疼,縮手一下多打一下,喊疼打得更重。

蕭百佑對孩子的懲罰沒有上限,因為「錯誤沒有上限一說」。有一次小女兒蕭冰挨打後,蕭冰的姑媽邊哭邊給侄女洗澡。因為要練琴,蕭冰只能被打腿,上面全是血印。「姑媽你別數了,」蕭冰冷靜地說,「28下。」

「你是民,我是主」

長子蕭堯曾反抗說,現代社會要講求民主。蕭百佑回應:「你是民,我是主,這就是民主。」其女兒也曾問他:「爸爸,我今天彈了四小時琴,你要獎勵我!」他答:「好,獎勵你再彈兩小時。」

蕭百佑認為,只有中國傳統教育才是最正統、最優秀的教育方式。這或許也是他與「虎媽」的共識之一。他說:「中國幾千年的禮不可丟,父親就要有做父親的威信,孩子不對,就要打,打,他們才能記住。」「現在對領導的孩子都已經阿諛奉承到孫子輩了,人家的孫子對你不禮貌,你都不敢說,就為了體面,我覺得這害了下一代。」

他在博客文章《假如藥家鑫、馬家爵是我的孩子》裡分析:「馬家爵為何成魔?父母疏於管教!不打、不罵、不理……藥家鑫為何成魔?父母視其為寶貝,掌上明珠!真是捧到手上怕受風,含到嘴裡怕雨淋……假如小馬、小藥是我的孩子,我會以巴掌告訴他們:生命比起任何東西來都是最重要的!無論是甚麼,哪怕是尊嚴,也遠遠比不上生命!」

禁止課外活動 限制交朋友

在蕭家,孩子不允許自由看電視和上網,不允許隨便開冰箱喝可樂,家在廣州時,孩子的房間也不允許開空調。從剛會說話開始,幾個孩子的必修課就是《聲律啟蒙》、《三字經》、《琵琶行》。蕭堯是男孩子,蕭百佑便鼓勵其多看歷史書籍,對於他不感興趣的《紅樓夢》,「只要求通讀幾遍即可,不多作背誦與理解的要求」。

任何課外活動在蕭家都被禁止。小學時代的蕭堯曾沉迷於植物研究,家裏的陽台上擺滿了他種植的各類花草。但在一次幅度不大的考試成績下降後,蕭百佑命令兒子把全部植物扔進垃圾桶。為此,蕭堯不顧被打的後果,與父親發生了爭執。

蕭百佑拿著籐條對兒子喝道:「我本來不想管你,但是你太不爭氣,有興趣可以,考上大學再來給我談興趣!」打完,蕭百佑又佈置兒子抄寫了十遍《滕王閣序》。回憶這段往事,蕭堯稱,自己對植物的興趣,如今也只限於幫媽媽種些蔥薑蒜了。

孩子們與同學的交往也被嚴格限制。為杜絕被同齡的孩子帶壞,蕭家子弟若想去同學家串門,必先提交一份格式完整的申請書,列明去哪位同學家,這位同學在班級擔任的職務,學習成績如何;同行的同學有哪幾個,都在班上擔任甚麼職務,學習成績如何;大概要呆多久,何時可以回來;同學家長的姓名和電話。最後,申請書還必須由班主任簽字。孩子們當然不好意思為了找個同學還去見老師,申請書大都斷於簽字環節。

蕭家搬遷過五次,每次轉學、搬家後,蕭堯與之前的同學便完全失去聯絡,他的小學同學如今一個也聯繫不上。蕭百佑認為以前的同學既然已經不「同學」了,有何可交流。從小到大,蕭堯只在學校參加過兩次春遊,蕭百佑稱嚴格的社交控制「為孩子們在同學圈中圈起了一個最純潔、最安全的環境」。

在被《南都週刊》記者問到「嚴格教育孩子,有沒有打以外的更好方法」時,蕭百佑說:「在中國沒有。人首先是動物性,其次才是人性,小孩是不具備完整的人性的,所以我們要用動物條件反射的方式來教育他,加強他們的記憶,打是最好的方式。我見到很多3歲左右的小孩,就為了讓他吃一口飯,還不是一碗,他的父母或者保姆繞著桌子追三圈,這太恐怖了。我的4個孩子只打了一次,他們就好好吃飯了,就這麼簡單。如果我來管中國足球,兩年,絕對拿亞洲冠軍。」

「虎狼」教育引發爭議

嚴苛的「狼爸」教育並非首創。去年,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就因出版一本《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她所提倡的嚴厲教育,比如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方法,也曾引起西方歐美國家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

儘管蔡美兒讓一個14歲的女兒把鋼琴彈到世界音樂聖殿,一個12歲的女兒當上了耶魯青年管絃樂團首席小提琴手,還保持著門門功課皆A的全優記錄,但她在子女教育上充滿了耳光、辱罵和超負荷練習,因此引發了很多家長的反對聲音。

中國很多家長也不認同嚴厲教育

在中國,也有很多家長都不認同這種嚴厲教育。教出「哈佛女兒」的「貓爸」常智韜,就覺得對待孩子必須民主和寬容,他的女兒常帥在與美國最優秀學生的競爭中獲勝,2010年被哈佛大學錄取。當地報紙稱常帥「跳舞跳進哈佛」,因為這個女孩堅持跳了12年舞。更讓莘莘學子「羨慕嫉妒恨」的是,這個經常因跳舞出訪或者演出而缺課的女孩,中學的學業成績名列前茅,年年都獲得獎學金。

除了「貓爸」,在廣州還有一位成功教育子女的「兔爸」程敏。他一樣主張對孩子實施平等尊重的育兒方式,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溫情與民主。他的孩子也十分優秀,女兒今年高考拿到高分,報考了中南大學對外漢語專業。

義大利:不奢望培養出愛因斯坦 只望是個好人

一位義大利母親在博客上寫道:「沒出息」、「可憐蟲」、「膽小鬼」,虎媽蔡美兒自稱,對自己孩子說這些侮辱性的言語,並不是為了羞辱他們,而是刺激他們做得更好。可是,說實話,我實在不敢苟同這些我連在最糟糕的噩夢裏都說不出的話能對孩子的教育有甚麼幫助。

她還說,「你去走你東方的天才陽關道,讓我過我西方『平庸』的獨木橋吧」。

「我當不了虎媽,充其量是個『貓媽媽』……我不奢望會培養出一個莫扎特,一個愛因斯坦。但是這有甚麼關係!我要讓我的孩子成為一個好人,能夠自我約束,尊重他人並擁有自信,這就是我對我的兩個『小矮人』的期望。」

瑞典:生活不只是高分,孩子還要學會與人相處

《哥德堡郵報》報導了一位媽媽卡倫,她四歲女兒薩拉也在學習小提琴,但不是通過強制的大量訓練,而是通過聽、模仿讓孩子如同學習母語一樣毫不費力地學習音樂。卡倫表示:「孩子認為有趣,我們就參加。孩子認為沒有意思,我們就停止。對我們來說,重要的是要在音樂中獲得快樂。」

該報說,給孩子壓力讓他們拔尖,這種現象在瑞典並不多見。兒童心理學家瑪麗卡爾松覺得,也不能太遷就孩子,對他們要求太低了,「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生活不只是得分最高,孩子還要學會與人相處。」

丹麥:同情心和社會社交能力會帶來多方面成功

《貝林時報》找出了100年前發生在美國的類似事例,1912年兩位俄羅斯裔美國教授合作出版了一本書,此書描述了他們的兩個接近天才的兒子:比利和羅伯特。他們兩個從小接受嚴格教育。但成人後問題很多。如比利不能承受壓力,在壓力面前屈從或退縮;而羅伯特則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經常抱怨父親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很自私的人格。

荷蘭:孩子有人身價值,家長也需從他們的角度看事情

弗拉芒兒童事務專員瓦諾貝爾根說:「如果你讓孩子做強其所能的事,那麼你就觸犯了兒童公約第12條,即兒童有權利讓父母傾聽他們的心聲。如果你把孩子看作是一個有人身價值的人,你也需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待這些事。」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虎媽長女同時被哈佛、耶魯錄取 大獲全勝?
澳洲「虎媽」釀悲劇 模範生或因學習壓力弒母
《虎媽的戰歌》讀後 (上)
《虎媽的戰歌》讀後 (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