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古國:喀拉凡寺細膩的浮雕之美

文 / 攝影 意文

人氣 26

【大紀元2011年11月27日訊】吳哥文化的雕刻分成兩個不同的時期,約以西元1000年為分界點,之前的浮雕以磚雕作底,上敷灰泥,之後才發展為石雕。要了解吳哥的石雕美學,應先從磚雕藝術了解起。

曷利沙跋摩一世 (Harshavarman I)在921年修建的「喀拉凡寺」(Prasat Kravan),『Prasat Kravan』在柬語的意思是荳蔻,故又稱為「荳蔻寺」,該寺以磚造建築結構及磚雕藝術兩方面聞名,是吳哥建築中少有的紅磚淺浮雕(Bas-reliefs),是吳哥早期典型風格的珍貴之作。

喀拉凡寺並非是國都中心的王國廟,也不是祭祖廟,而是祭祀毗濕奴 (Vishnu) 的寺廟,史學家推測是由高官所建。一列五個塔建築在不甚高的台基上。除中間的主塔,其他四塔頂端已經毀壞。

這幾座磚塔在1960年代由法國人重建,雖無法完全恢復當年的榮景,但這些排列整齊的砌磚,未使用砂漿做黏合劑,磚塊間的密合度卻非常的好,可見當時的建築工藝已趨近完美。

在修復的過程中,在原舊磚上補進一些新磚,於新磚上打上「CA」兩個字母的標誌,代表的意思為「Conservation Angkor」,即「吳哥古跡保育工程」。

五座磚塔按南北方向一字排開

荳蔻寺和大多吳哥寺廟一樣朝向東方,如果繞到五座磚塔的東方,還可以看到地面上引道的遺址,以及殘餘的部分塔門。

喀拉凡寺共分五座塔,走入中央主塔內部,塔身有五層,由下而上越來越窄,代表層層天界。

最迷人的是磚塔內的浮雕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祭台左側牆上浮雕兩公尺高的毗濕奴像化身為矮身的瓦馬那(Vamana),正在渡過海洋。神頭寶冠,下圍短裙,裙帶飄揚,配合渡海的動態。毗濕奴神四隻手臂,各持法器,右手持海螺、金剛杵,左手握蓮花,及象徵太陽的日輪。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祭台的右側的浮雕保存更為完整,連磚雕上敷蓋的灰泥都還在。毗濕奴神蹲在大鵬金翅鳥(Garuda)的肩膀上。神鳥做人形,下身圍有羽狀垂布,肩背處生有羽狀翅膀,腰部以下下至小腿也飾有羽。神鳥雙手上舉,彷彿護衛著毗濕神。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最北端的神殿屋頂已經坍塌,但也保存了精美的浮雕作品──約兩公尺高立姿的吉祥天女(Lakshmi) 是帶來「美麗」與「幸運」的女神。上身全裸,體態雍容飽滿,腰圍長裙,裙上端向外翻捲如同花瓣,裙裾衣褶刀法工整。手持蓮花,略有動作,顯出其雍容華貴。吉祥天女兩旁有單膝蹲跪的侍女,雙手合十敬拜,構成完美的一舖三尊的配置。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從塔頂灑下來的陽光,照攝塔內的紅磚大型浮雕,磚頭的紋理映著陽光泛著淡紅色,浮雕凹凸明顯,更顯其古樸質地,特別可以看出手工刀法的乾淨俐落。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崇高,人物肢體姿態活潑生動,又呈現細膩的靜態藝術之美,足以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喀拉凡寺主體建築不宏偉、不繁複、不華麗,卻不因此而減低其吸引力,簡單的、甚至毀損的五座塔,矗立在繁華吳哥的一隅,仍不減其莊嚴風華。@*

相關新聞
【飛越安南】隨手圖片手記(上)
【飛越安南】隨手圖片手記(中)
【飛越安南】隨手圖片手記(下)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筆下的吳哥王朝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