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禮儀:用筷十二「忌」

方林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51
【字號】    
   標籤: tags:

華人普遍使用的筷子,古時又稱「箸」或「梜」。《說文.竹部》:「箸,飯攲也。從竹,者聲。」《辭海》注釋︰「攲是古代巧器。」因此箸的本意就是指夾取食物的用具。

筷子大多是首方足圓,上粗下細。筷身一般是圓形或圓柱體,也有兩端細、中間略粗,整體近似稜形的。常用的筷子多是以手持的一端有稜角,拿起來不轉動,放在桌上不翻滾,入口的一端要光滑不傷唇舌。

使用筷子就餐在中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禮記.曲禮上》就有「飯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記載。

筷子正確的使用方法是:筷子的兩端要對齊,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末節夾持住上一根筷子,使其自由開合;拇指上節和無名指的末節夾住下一根筷子,基本固定筷子,作為夾取食物的支撐點。上一根筷子在拇指和食指與中指之間作靈活的槓桿運動,以達到夾取食物的目的。

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擺放在飯碗的右側,切不可把筷子分置餐具左右,那樣只有在吃絕交飯時才這樣擺。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擺放在飯碗的正中。


中華民族自古有崇尚禮儀、敬祖守本、自尊自重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大紀元資料圖片)


古時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對筷子的運用很有講究,除了正確使用筷子外,還總結出十二種在筷子使用禮儀方面的禁忌。

◎三長兩短

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認為是很不吉利的,通常管它叫「三長兩短」,意思是代表「死亡」。

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在人裝進去以後,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這種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捏住筷子,而將食指伸出來不停的點指他人,這種做法如同罵人一樣,是很不能被人接受的。另外,在就餐時同別人交談並用筷子指向地方,也是非常不禮貌的。

◎品箸留聲

在就餐時,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裏,用嘴來回嘬,並不時發出絲絲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缺乏家教的做法。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生厭。

◎擊盞敲盅

這種行為通常被看作是乞丐要飯,其做法是在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裏的哀告,引起行人注意並給與施捨。在就餐時的這種做法往往會被他人所不齒。

◎執箸巡城

這種做法是手裏拿著筷子,做旁若無人狀,用筷子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裏尋找翻動,好像不知從哪裡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而且顯得目中無人,極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墳

這是指手裏拿著筷子在菜盤裏不住的扒拉,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就像盜墓刨墳一般。這種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是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令人生厭。

◎淚箸遺珠

當用筷子往自己盤子裏夾菜時,手不俐落,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裏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同樣是不可取的。

◎顛倒乾坤

這是指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似乎饑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將筷子使倒了。這種做法非常被人看不起。

◎定海神針

在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裏的菜品,這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一樣,所以也是不行的。

◎當眾上香

這種做法往往是出於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圖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但是,這種行為會被他人視為大不敬,因為過去的傳統是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被視為無異於給死人上香一樣,所以把筷子插在碗裏要絕對避免的。

◎交叉十字

「交叉十字」這種做法往往不被人們注意。在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會被解讀為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如同學生寫錯作業,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

除此以外,這種做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敬,因為過去吃官司畫供時才打叉子,這無疑是在否定自己,所以也是不行的。

◎落地驚神

所謂「落地驚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古人認為,祖先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攪,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孝,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

但是,人總不免有出錯之時。對於這種無心之過,古人也有補救之法。一但筷子落地,應當趕緊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出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同時嘴裏承認自己驚擾祖先的錯誤,請求祖先的原諒。

一雙小小筷子的用法,就包含著如此詳盡的使用禁忌,可以看出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自古崇尚禮儀、敬祖守本、自尊自重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以及深厚的正統文化的積澱。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 神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一朝又一代,人們又將神傳給人的文化內涵通過造型、顏色、圖案等各種工藝手法表現在陶瓷器具之上。白陶、彩陶、灰陶、黑陶、白瓷、青瓷、彩瓷……。
  • 歷經夏商周春秋秦漢的歷史演進,中國的陶藝文化從生活的實用上,走進了結合藝術的創作意境,充分展現歷朝各代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外觀的造型或雕塑與圖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新,裝飾手法更臻精細的境界,形象也更為生動質樸,栩栩如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