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往日的中秋傳統

優尚生活專訪:九旬老人 紮紙一世情

font print 人氣: 20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12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道)「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我還是會選擇紮紙。因為做開了,就不會轉。」──「秋記紮作」陳伯

中秋節,最讓人懷念的還是小時候阿媽買的手紮燈籠。但如今紮紙工業沒落,往日的中秋傳統在現今社會難以維繼。茫茫人海中,還有一名九旬老人以畢生的經歷投入到紮紙工藝中,以一雙巧手留住傳統,留住歷史。

他,被稱為香港最後一個紮紙師父。


陳伯和他的紙紮燈籠(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漂亮的走馬燈,以布手工製作,售價800元。這只是陳伯為兒女們中秋時應節製作的。(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紮足70年 難敵貴租

現今93歲的陳桂洲,人稱陳伯,以七十多年的紮紙生涯,見證了香港紮紙業的興衰起落。1935年由廣東清遠來港,投靠經營「秋記紮作」的舅父,邊做邊學,以一雙手養大六名子女。因舖租日貴,幾年前他將店舖從士丹頓街搬到附近的伊利近街,和太太一起廝守這個香港罕有的紙紮舖。

老招牌「秋記紮作」,用一隻竹竿撐起在半山陡峭的街道上。外面密密麻麻的燈籠,只留下一個狹小的通道,「現今不同往日,舖頭小了,沒有甚麼東西好拍。」採訪之前,陳太在電話中囑咐我們不要拿大的攝影設備,以免在窩室中轉不過彎。果然,還未進門,攝影師的攝影包已經不小心碰倒了門口的一排燈籠。

在昏暗的燈光下,粵語長片的播放中,陳伯和太太接待了我們。已經93歲的陳伯戴上一副眼鏡,完全沒有想像中的老態,頭頂仍有依稀的黑髮,眉毛也灰黑,雙手柔軟如年輕人,而且在電視機高昂的聲音中,仍能清清楚楚聽到我說話,讓我忍不住先討教養生之道。

「沒有養生,只是早上飲茶,之後就來開店。不做事人就懶。」不擅言談的陳伯,每個回答都簡短如古文。摸著自己手紮的燈籠,他的眼睛泛起光芒。

「一天可以紮多少隻?」「不要說多少隻,有人訂就做,現在賺不到錢,人工又貴。租金好貴,每月2萬多,都不知道還能撐多久。」陳伯答道。

臨近中秋,陳伯仍罕有地悠閒,可見紙紮業的沒落。來訂紙紮燈籠的人越來越少,即使陳伯的自家舖頭,現今賣的絕大部份都是大陸來的燈籠,自家手紮的燈籠只是用塑膠套包著,下面寫上客人的名字,等著鍾情昔日燈籠的人不日來取。買手紮燈籠的人,只要提前一兩天下訂就可以了。


陳伯以巧手彎竹條,為燈籠定型。(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陳伯的金魚會在嘴邊放上幾根草,樣子憨厚,斗大的眼睛則是以乒乓球畫上。(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傳統文化的代言詞

五顏六色的燈籠吸引了遊客的視線,我和攝影師到訪的一個多小時,偶爾也有人進來,要求拍照留影。

不少旅遊書籍都有介紹陳伯的故事,報紙、雜誌、電台的採訪也不斷。「非洲電視台都有人來,是旅遊協會領著來的。還有湖南、上海的也有。」還有學校會派學生來取經,回去交作業。陳伯從未想過自己糊口的本領,會成為傳統文化的代言詞,但這些陌生人的造訪,也讓這個頗為昏暗的小屋有了不一樣的生氣。

喜歡紮紙燈籠的,除了老外、遊客,還有一些藝人。郭富城買過兩隻金魚,羅家英也鍾情紙紮燈籠,經常在中秋節前來訂貨。

不單用手 更要用腦

紮紙也曾經興旺過。陳伯回憶,昔日的打醮、端午、盂蘭、中秋、祭神和巡遊盛事,甚至巨型花牌、粵劇戲班花牌,都會找到陳伯的店來主理。陳伯製作過的特色製品包括:擺放胭脂水粉和針線的9呎長七姐盆,還有三國演義、西遊記的木偶箱,內有機動扯線木偶說故事。

自己最喜歡的是甚麼?「沒有甚麼喜歡不喜歡,有人喜歡就會賣,我不會留。」

削竹、畫圖、糊紙、落排絮,萬千紮紙都在陳伯一雙巧手下活脫脫地出來。如何紮好?「最重要是腦,你想到甚麼就做甚麼,每一隻都不同,沒有一個板,隻隻都不同。」

「很簡單的,我沒有師父教,就是自學。」陳伯口中的紙紮,彷彿簡單如小孩的手工活,只是熟能生巧而已。「紮紙,有圖片照著做。細心一些就可以了。」那學得辛苦不辛苦呢?「又不是擔挑,坐在這裏做也可以,站著也可以做,有甚麼辛苦?」

但有沒有人承繼?他就嘆口氣,「賺不到錢,沒有人學。無謂害人。」陳伯自己的子女大了,開設計公司的都有,但就不願意做這行。雖然這樣,陳伯每年都會為已經中年甚至步入老年的孩子們紮幾個心頭好,自娛自樂。


傳統燈籠造型(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寫上吉祥如意字句,造型比較複雜的燈籠。(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材料短缺 手藝沒落

紮紙工業難以承繼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材料短缺。紮紙用的皺紙,大陸沒有,連香港也斷貨。現今用的是日本進口的紙。一隻金魚要賣500至600元,一隻有電燈的布製走馬燈要800元。通貨膨脹之下,陳伯的燈籠,多年來仍然不敢加價。

「別人大批量生產,我們做手工,整一盞走馬燈都要幾百蚊,一做就幾日。」甚至每根竹條,剛好撐起那個燈籠形,都要逐根配對,這些都要時間。面對大陸大批單價不過幾十元的機製燈籠,陳伯如今只是為興趣而做。

「但我做的燈籠,擺十年八年都可以。」陳伯的燈籠,手工精細,其實早已化身為一件件藝術品,超越中秋一次性燈籠的概念。這也是老人家引以為傲的地方。


陳伯紥作的金魚燈籠栩栩如生(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因舖租日貴,陳伯的店越搬越小,店裏擠滿了各式賣品。(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留住兒時記憶

有些人為趕潮流製作新式紮品,比如電視機,甚至iPhone等,但陳伯的店仍然堅持最傳統的紮法,連紮的內容都風雨不改。「金魚寓意年年有餘,楊桃是中秋時令水果,所以人家喜歡紮楊桃,還有走馬燈,都是兒時的玩具。」陳伯念叨這些常紮的燈籠,彷彿時光停頓。

「如果人生重新來過,我還是會選擇紮紙。因為做開了,就不會轉。」人生簡單如斯,或許也是一種福份。

陳伯的金魚會在嘴邊放上幾根草,樣子憨厚,斗大的眼睛則是以乒乓球畫上,這豈是現今玩具能比?而走馬燈籠,細緻如畫,彷彿古人所云:「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如飛。」這番情趣,又有幾人能明?

陳伯的堅持,也讓我們留住童年的那份純真和回味。希望五彩斑斕的紙紮燈籠,能夠跨越歷史,長久保留下去。◇

刊於香港《優尚生活》第六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韓國有傳統的祭祖風習,只要是最好的食品,都是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然而冬季沒有水果,於是有精心製作的韓果代替高檔水果祭祖。藥果是蘊含「深刻含義的餅乾」,藥果上鑲刻烏龜,象徵長壽;鑲刻福字和康字,寓意吉祥。2008年由韓國農林部、京畿道與抱川市共同建立的「韓果文化博物館」館長金圭欣是韓果的油果、藥果名人,在現今速成甜食充斥的年代,他的願望卻是有朝一日能「讓世界65億人品嚐到韓果」。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shown)小人物奮鬥故事系列:英雄不怕出身低,更不怕先天條件的阻礙,只要肯堅持,就會有收穫。「看」看人間「逆境煉真金 不怕命來磨」的小人物奮鬥故事,他們都有一個讓人聞之鼻酸的慘澹童年。雖然出身低,成長環境充滿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但這些小人物卻能化逆境為順境,在看似不可為的環境中,用自己的力量拚出一條路,譜出一段段動人的故事。
  • 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孩,小學一畢業便到工廠賺錢貼補家用。但她從不灰心喪志,一路從童工、領班、採購、財務等職位向上爬升。如今,這個小女孩已是小有成就的電子公司女老闆!小女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竟能寫下這一頁傳奇?
  • 帶著赤子情懷般的熱愛,林克孝望著窗外居高臨下的景致,似乎視台北的「都市叢林」如無物,眼光直接飄向遠山,出口便說:「很多人以為那是中央山脈,其實那是雪山山脈……」這樣自然的舉動,一下便透露出林克孝最真實的自我:他是一個山者、詩人,而不是一個金融家。…
  • 林克孝追尋泰雅族少女沙韻的故事,深入宜蘭南澳山區探索失落的古道,與泰雅族文化緊密結合。今年8月的登山之旅,就是發現有條古道路線尚未有人前往,於是號召山友入山探勘。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此次行動竟成絕響……
  • 發現家鄉的長輩一個個戴起了老花眼鏡,從小就愛敲敲打打的施紀墉看見了商機。從創立眼鏡公司、轉型製作創意手工眼鏡,繼而為顧客量製眼鏡,施紀墉貼心的設計造福不少顧客。施紀墉同時擁有設計、製造與驗光師資格,在台灣眼鏡界可說是「絕無僅有」。
  • 古時為故里造橋鋪路被視為善行義舉,時空遞嬗的今天,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林秋芳憑藉著20年來在文化部門工作、策劃多起大型展覽經驗,在兩年半前,舉家返回宜蘭礁溪故里定居,也在當地灑下一把文化藝術的種子。
  • 三十二歲正值人生的黃金歲月,黃賽聰卻毅然放棄科技新貴的優渥生活,帶著妻兒來到南投縣國姓鄉,以生態復育為終生職志,種植有機的台灣咖啡,並以獨特的「冷沖」咖啡讓遊客驚豔。
  • (shown)沒受過正統的音樂學院教育,陳明章音樂創作逾30年,被譽為臺灣民謠大師,同時也是音樂製作人、臺語歌手,又是吉他與月琴的演奏家。 為學月琴,陳明章拜臺灣國寶級薪傳獎民族藝師朱丁順為師,後續他又花了30年的時間破解陳達演奏月琴的技巧。陳明章自如地運用臺灣古調在作品裡,協調而不失韻味,懷古而不衝突,舉凡臺灣各類傳統戲曲,如歌仔戲、布袋戲、南管、北管,還有各類民謠如〈思想起〉等閩南音樂曲韻、旋律他都熟稔。陳明章創作自成一格,被譽為「現代臺灣民謠」。真摯、率真、直爽、樂觀而開朗的他恰是道地臺灣人性格的最佳寫照,熱愛臺灣本土文化,於是,他無償的教授月琴、推廣月琴;崇尚自由與民主,於是,他誓言中國不民主,不到中國大陸演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