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專家:盡早檢查減少大腸癌風險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0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靜榮香港報導)大腸癌是本港第二最常見癌症,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及1,600宗由大腸癌所引致的死亡個案。因此,年屆50歲的人士應進行大腸癌檢查,以作預防。

中文大學研發大腸瘜肉預測指數(CU-CPI),協助沒有大腸癌病徵的市民,自行評估患大腸瘜肉的風險,及早預防大腸癌。凡被界定為高度風險的人士,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教授指出:「大腸癌篩查有助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在大腸癌未形成之前及早根治。很多人誤解大便帶血或持續腹痛等徵狀才需要進行大腸癌檢查。

事實上,篩查的對象正正就是一些毫無病徵的人士。大腸癌檢查對於被CU-CPI界定為高風險人士最為見效。」

CU-CPI的研發建基於兩項追蹤研究的數據。研究人員於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為1,657名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查,發現年長、男性、有大腸癌家族史、吸煙,超重及患有糖尿病是患上大腸瘜肉的高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再根據以上6項風險因素,研發了CU-CPI,由最低0分至最高14分,並設定一般風險(0-2分)、中度風險(3-8分)及高度風險(9-14分)三個組別。

招高風險人士參與測試計劃

為了確定CU-CPI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於2010年再招募了952名無大腸癌病徵的參加者進行風險評估。結果發現,高度風險人士當中,81.8%患有大腸瘜肉;而中度及一般風險人士則分別有42.4%及29.7%患有大腸瘜肉。高度風險人士患有大腸瘜肉的比例比一般風險人士高出2.5倍。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蔡錦輝教授指出:「根據研究結果,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可以利用CU-CPI自行預測患上大腸瘜肉的風險。我們建議高度風險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而一般風險人士則應每年進行大便驗血測試。」

該中心現正計劃透過CU-CPI評估,招募2,000名50至70歲無大腸癌病徵的人士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者可於中心網站或24小時電話錄音系統計算大腸瘜肉預測指數,並登記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中心亦為不善操作電腦及電話錄音系統的長者設立熱線,由專人接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