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深則厲,淺則揭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4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擊磬(1)於衛,有荷蕢(2)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3)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4),淺則揭(5)。」子曰:「果哉!末(6)之難(7)矣。」 (《論語·憲問第十四》)

【註釋】
(1)磬:音「慶」,一種打擊樂器。
(2)荷蕢:荷,音「賀」,用肩膀扛著。蕢,音「愧」,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荷蕢,肩背著草筐。
(3)硜硜:硜,音「坑」。石頭互相撞擊的聲音;形容人鄙陋而頑固的樣子。
(4)深則厲:穿著衣服涉水過河。
(5)淺則揭:揭,音「氣」,提起衣襟。提起衣襟涉水過河。「深則厲,淺出揭」是《詩經·邶風·匏有苦葉》的詩句。
(6)末:沒。
(7)難:音「難」的去聲,質問、責備。

【語譯】
孔子在衛國敲擊著磬,有一位肩背著草筐的人從孔子的門前經過,說:「這個擊磬的人真有心思啊!」過了一會兒又說:「真是鄙陋而頑固啊!既然沒人瞭解自己,那就顧好自己就好了。《詩經》說:水深就穿著衣服涉水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襟涉水過河。」孔子說:「說得真乾脆啊!沒什麼好質問他的了。」

【研析】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論語·憲問》)是說微生畝問孔子,為何如此忙碌奔波,四處遊走,是不是在顯示自己的口才呢?孔子表示不是顯示口才,是痛恨頑固不化者。荷蕢者、微生畝和當時一些人都不太瞭解孔子,表現的態度,必然有提建議的,有說三道四的,可能還有謾罵的,面對這一切,孔子都不為所動,正面以對。

儒家的主張,是真正能福國利民的,更進一步藉著禮樂教化,還要民德歸厚,甚至返本歸真,要在世間體現純真、善良和寬容的正面風貌,就不能只顧自己了。當時的君主不能採用儒道為邦,所以孔子周遊列國,闡明儒道主張,這樣做應該是堂堂正正的,但世間也存在相生相剋的理,相應而來的是奸佞小人、別有用心者的阻撓和攻擊。荷蕢者雖覺得孔子有淑世之心,但他可能仍停留在「不可則止,事不關己」的狀態,禮樂教化人心超出他小小自我的想像範圍。從這樣看來,儒家的主張,就算是亂世征伐風行,和禮樂教化並列很不協調,但顯然還是人們很需要的,君主一時雖不能採用,漢代採用了,是很可貴的,還是應該堅持的。

【延伸思考】

1、人們在面對困難或矛盾時,往往會選擇以自我保護、對自己有利、不麻煩的方式處理或避開,要替別人考慮或幫助別人,那就更難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使人們更冷漠自私。如何破除這冷漠自私的心態?試試看能不能多為人著想、多付出,不管人家說什麼,還能笑呵呵的堅持這麼做?

2、「深則厲,淺則揭」也有衡量具體的情況,做適當處理的意思。可為則為,不可則止。這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有所不同。前者不太看重世間的教化,比較顧全自己;後者比較看重世間的教化,沒有顧全自己太多。想想看:孔子如果真的「深則厲,淺則揭」,不管亂世,歸隱山林去了,這對歷史將有何影響?

【閱讀資料】

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做人的原則和主見,就非常容易隨著外在的環境與自身的慾望而隨波逐流,這樣的人即使空活百年,也無法感受到真正的自我。即使外表看似剛強,事實上內心的世界卻非常脆弱。真正的智者都是心懷自己的主見,在逆境中仍然堅守著內心的正義與良知,在人生的路途上有為有守,卻始終不放棄心靈深處的高貴。

西方近代哲學家巴魯赫.斯賓諾莎說過:「凡是一個可以真正被稱為智者的人,他的靈魂是不受激動的,而且依照某種永恆的必然性能自知自身,能知神,也能知物,他決不會停止存在,而且永遠享受著真正的靈魂的滿足。」三百多年前,建築設計師克裡斯托.萊伊恩受命設計了英國溫澤市政府大廳。他運用工程學的知識、依據自己多年的實踐,巧妙的設計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的大廳天花板。一年之後,市政府的權威人士在進行工程驗收時,提出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

萊伊恩自信只要一根柱子就足以保證大廳的安全,但是他的「固執己見」惹怒了市政府的官員,他為此險些被送上法庭。此時他面臨著一個進退兩難的選擇:如果堅持自己原來的主張,市政官員肯定會另外找人修改設計;如果對市政官員妥協而修改自己的方案,又違反自己做人的原則。為了堅守內心的原則,他認真的考慮了一段時間,然後智慧地做出了下面的決定:在大廳裡增加了四根柱子,不過這些柱子並沒有與天花板真正接觸,一般人從外觀上則無法看出這四根柱子只是擺設。

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被人發現。直到前幾年市政府準備重新裝修大廳的天花板時,才發現了這多餘的四根柱子。消息傳出後,世界各國的建築專家和遊客都來參觀,市政府大廳由此變成了一個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人們並不是欣賞萊伊恩的設計能力,而是讚賞他面對著巨大的阻力,始終恪守著自己的原則。由此看來,不管遇到多大的壓力,如果始終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那就是一種偉大的表現。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想保持自己崇高的品德,就必須在紅塵濁世的各種誘惑中堅守自己心靈深處的純真與善良,這同樣也是一種高尚的行為。面對壓力堅守自己做人的原則與主見,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才是真正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秋時代,鄭國因為想發兵侵略宋國,最後竟導致晉、齊、宋等國聯合起來,共同出兵攻打鄭國。鄭國自知兵力薄弱,根本無法抵擋晉、宋等十二國的圍攻。於是......
  • 孔子說:「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這樣的人,你能確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嗎?或者只是外表端莊的人而已呢?」
  •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
  • 漢朝的魏其侯竇嬰,是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堂兄的兒子,為人十分好客,漢景帝剛即位時,他就擔任詹士的官職。
  • 朋友死了,沒有親屬宗親打理葬事,無可歸葬,孔子說:「喪事由我來料理吧。」 朋友饋贈物品,即使是車馬之類貴重的東西,除非是祭肉,否則也是不拜的。
  •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1)。」 朋友之饋(2),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論語‧鄉黨第十》)
  • 戰國時代,有一次楚頃襄王到蘭台去遊玩,宋玉、景差兩位有名的辭賦家陪侍在側。這時有一陣風吹來,頃襄王情不不禁敞開衣襟,讚歎地說:「這風真是涼快,是我和百姓一起共享的吧?」宋玉不以為然,因為頃襄王近來沉溺享樂,荒廢國政,又聽信小人讒言,放逐他的老師屈原,正想找機會勸諫他,於是借題發揮說:
  •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 齋戒沐浴的時候,要穿明潔的衣服,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改變日常生活的居處。
  • 違背自己的良心活著,對古人而言,是生不如死的,與其這樣,還不如隱居,但隱居對於道德修養不高的人也非易事,因為隱居對他而言,並非怡然自得,而是無盡的寂寞和饑寒。而現代人,也可不必隱居,很多人懂得拒看惡質的電視、報紙、電影、書籍等,它亂它自敗,我自清不跟它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