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熔爐】中國 美國 移民 文化(3)

母親篇:中庸仍育子之道
文/高汀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1年02月19日訊】近日,華爾街日報摘錄發表了耶魯大學一位法學教授、作家、美國出生的華人蔡美兒(Amy Chua)最近出版的新書《虎媽戰歌》的片段,在國際媒體中引起軒然大波。

2011 年1月8日,《華爾街日報》以「為甚麼中國母親更優越」的標題發表該書摘錄,同時配有一張戲劇性的照片:蔡教授交叉雙臂站在豪華客廳當中,後面是彈奏樂器的兩個女兒,一個拉小提琴,另一個彈鋼琴。文章發表後,反響熱烈。據該報報導,一周內,其網站收到了5,700條評論。這是前所未有的評論數量!

大部分讀者和書評都表示憤怒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評論主要集中在蔡教授自我披露的教養方法與策略:脅迫、高壓、身體和情緒的懲罰。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按照自己的意願強行塑造女兒。

蔡教授所採用的主要策略和方法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消極反應。但她的目標很典型,與大多數父母無異,就是希望她的女兒們成功,盡全力做的最好。

賭注未來 以現在為代價?

我立刻聯想到了希瑟的案例,這個我在前幾期專欄中談到的華裔女孩,正像是蔡教授這樣的母親養育出來的人──專橫、好斗、競爭意識極強,極其注重成績和成就。希瑟的18年就是在父母的極度壓力之中度過的,父母認為醫學、法律、工程職業才至高無上的偏激態度,使她無法按照自己的觀點,獨立地作出自己的決策。她後來變得非常痛苦因而尋求心理治療。

像蔡教授和希瑟父母這樣強迫性的養育方式中,存在一種對時間的扭曲。這種時間的扭曲就是極度地注重未來,虧損性地著眼於現在。

此外,強迫性的養育方法還出自於對完美主義的扭曲觀念,這是另一種感知現實的失衡方式。幾乎排外地關注自己的家庭,而忽略了較大的社群,是這些家庭思維誤區的另一種失衡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輕鬆之態,接受現實,緩解壓力,享受生活等心理健康呵護的主要原因,是由超級注重未來所引起的。那麼,父母如何確保孩子們的未來會精確地按照自己的期望實現呢?沒有人可以完全預測未來,即使對家庭這樣的人類小單元也是如此。父母怎麼能預測到911恐怖襲擊的發生,以及它對整個世界的改變呢?

注重外部 忽視心靈生活

蔡教授這種類型的母親只癡迷於成功的外部評估,以及人人可見的表象。如:成績單、鋼琴獨奏會、常青籐大學錄取。蔡教授的朋友和親戚們可能會恭喜她有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完美女兒,但這些都是「外部」的,那麼「內部」是甚麼呢?

最近被添加到父母教育詞典中的負面術語包括:「直升機父母」,指家長盤旋在子女之上;「溫室裡的孩子」,指家長過度照顧和過度保護孩子,使孩子離開家庭後感到極度困難。

像蔡教授這樣過分苛求、好鬥的母親養育出的子女往往會很極端,或者非常傑出,就像她的女兒索菲亞,15歲就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登場演出的鋼琴演奏家;或者以叛逆、怨恨、完全缺乏應變能力而告終。換句話說,這種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就像在賭場輪盤表中放入 1萬美元。然而,養育子女不是實驗,也不是賭博!

為人父母 應循中庸之道

更令人擔憂和迷惘的是,15歲可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演的孩子,也許在情感方面並不完善,可能缺乏面對逆境的應變能力。

許多學生在離開父母上大學時急得「撞牆」,因為此時父母已經不再為他們提供周密的策劃、監控和支持,然而正是這些呵護才使他們在高中時期表現傑出。儘管高中在家時表現出色,但他們卻沒有為自己成為獨立的成年人而做好準備。

即使非常敏銳、善解人意、敏感的父母也不能確切地知道他們的孩子在想甚麼、內心的感受是甚麼。為人父母的養育之道還必須包括平衡、和諧、謙卑、客觀評估的智慧和價值觀,也就是「中庸」通常是正確或最佳養育之道。

◆高汀(Jonathan Goldin),心理治療師(LICSW)和法學博士(J.D.),專長於家庭和配偶心理治療,以及對焦慮失常和多動症(ADHD)的治療。他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從事個人指導,客戶遍布麻州、康州和紐約。電話413-222-3006;電子郵件johnnygoldin@verizon.net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甄秀欣蒙特利爾報導)2011年1月8日傍晚,神韻在蒙特利爾的最後一場演出圓滿落幕,舞台上展現的五千年文化氣勢磅礡、蕩氣迴腸,令西人觀眾嘆為觀止,也勾起華人移民的對故土文化的眷戀。
  • (大紀元記者滕冬育加拿大多倫多報導)2011年1月13日,神韻巡迴藝術團再次蒞臨加拿大多倫多著名的索尼演藝中心,伴隨著觀眾如潮般的掌聲,首場演出圓滿落幕。晚會精彩的節目及晚會所演繹的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使多倫多各民族觀眾陶醉,更使中國人倍感驕傲。
  • (大紀元記者宋子呈多倫多編譯報導)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最近針對15歲孩子進行了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的測試,來自東亞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移民學生表現出色,使整體移民學生分數提高。專家擔心,這種光環也容易讓人們忽視來自拉丁語系國家和加勒比海國家的學生所處的困境。
  • 弗吉尼亞大學一年級學生希瑟的情緒非常不好,室友和男友建議她看心理醫生,但她拒絕了這些同輩人的建議。而其父母的第一代中國移民朋友們,則希望她遵循父母之言,用意志力、飲食和鍛練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問題。第一代移民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太過美國化。
  • 上周我講了弗吉尼亞大學一年級學生希瑟的情緒非常不好,室友和男友建議她看心理醫生,但她拒絕了這些同輩人的建議。而其父母的第一代中國移民朋友們,則希望她遵循父母之言,用意志力、飲食和鍛練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問題。第一代移民往往擔心自己的孩子變得太過美國化。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