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漸採用愛的教育 而非鐵的紀律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欣怡編譯報導)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父母都實施鐵的紀律,扮演悍母來教養孩子。還是有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具備創造力與獨立性,同時減少對考試成績的迷思。他們確保孩子在愛與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是一味地屈從權威,能夠發展並保有獨特的人格與自信。

長久以來中國的育兒建議總是著重於紀律與權威,此類的教養方式不僅在一些暢銷書籍中不斷被強化,如2000年出版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即是一本操作手冊,作者塑造女兒性格的鍛鍊方法,包括要求女兒長時間把冰塊握於手中。同時日前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蔡美兒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她的「悍母」教育觀點,詳列管教女兒的「十大不准」規定。

不走極端的教育方式

每當談到育兒經驗時,中國人似乎都傾向於培養學業成績優秀、擁有傑出音樂才能以及專業、成功等類似典型的孩子。就像蔡美兒教授所寫的,「中國父母認為當你專精於某事時才會產生樂趣,而勤奮練習是專業、成功的關鍵。通常孩子們會抗拒這種永無止境的練習、再練習,此時就必須藉由父母堅定的毅力,凌駕孩子的喜好,不斷要求他們重複練習;凡事起頭難,而西方的父母們往往容易放棄。」

Care.com網站的總編薩赫斯(Wendy Sachs)表示,西方的父母的確是對孩子比較寬容、態度不夠堅定有點寵溺孩子。然而蔡美兒教授的教育方式則是相當極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甚至以言詞羞辱她們。她的教養方式很可能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發展,成功不一定要成績非常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也要學習中國父母,不要讓孩子輕易放棄。

兒童發展專家席爾佛曼博士(Robyn Silverman)認為,縱使中國父母相信他們的孩子夠堅強,能承受羞辱並不斷進步,但是各研究報告顯現,家長的訓斥與言語侮辱是沒有用的。據統計15-24歲美籍亞裔女性的第二大死因是自殺,其肇因往往是來自家庭壓力,因為孩子接受到的教導是要孝順不能忤逆父母。究竟父母對孩子是管教還是辱罵,這個界線是否拿捏的準確?

中國父母的教育觀念轉變了

中國經歷文化大革命那段動盪艱難的歲月,傳統的教育觀念仍然被保持著,學校老師依舊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遵守紀律的程度作為評量的標準。然而隨著外界資訊流通,來自西方的教育理念日漸普及,許多家長也對傳統的教育方式產生質疑。

近年來坊間鼓勵家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的書籍愈來愈受歡迎,不同於以往只著重學業成績的教育方式,也反映出中產階級家庭育兒型態的轉變,特別是中國一些發展中的城市。同時網路圖書零售商「噹噹網」銷售的暢銷育兒書籍,多數來自南韓、美國、台灣、日本、德國和英國等作家的著作,如美國作家約翰蓋瑞(John Gary)的《孩子來自天堂-積極養育的5個原則和技巧》(Children Are From Heaven: Positive Parenting Skills for Raising Cooperative, Confident and Compassionate Children)。

北京教師尹建莉的暢銷育兒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已締造超過二百萬本的銷售佳績。書中倡導傾聽孩子的心聲,協助發展他們的潛能,而非一味地強迫其屈從權威。中國的家長們甚少質疑老師的決定,然而尹女士有時會主動幫女兒做功課,例如有一次老師處罰孩子抄寫同樣的生字十幾遍,因為她無法熟記那些生字。尹女士認為這樣的作業會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孫瑞雪著作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也是採用類似的教育理念,目的在於幫助更多家長瞭解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們在愛與自由中健康成長。這是孫女士2000年出版的《愛與自由》的系列書籍,根據義大利醫生暨教育改革者蒙特梭利博士(Maria Montessori)所建構的概念,強調「開發孩子的本質」。

在《我的孩子是中等生》一書中,作者方剛強調孩子不需要得到高分,才能擁有幸福且成功的人生。就某種程度而言,中國社會仍然充滿等級偏見,然而那些高成績導向的孩子,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維持獨立思考、創造力以及自我獨特的人格特質?

《做父親,不許失敗的創業》作者徐曙光來自中國農村,在美國取得商學碩士並成為商人。他呼籲家長們減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依照他們的興趣選擇課後學習活動,而非按照父母的野心與期望做決定。平時他鼓勵女兒要像外國孩子一樣有自信,而不是如傳統中國教育強調屈從權威。孩子不應該驕傲自大,但也不能過於謙虛。

相關新聞
耶魯教授「悍母」論 華人社區熱議教育
《虎媽戰歌》勁爆 華裔教授引中美媽咪論戰
「虎媽」辯白:教養子女要「中西結合」
壞媽回應虎媽:西方放養孩子也能成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