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核災 香港人搶購食鹽忙

人氣 168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梁路思、吳雪兒、李真、鄭麗駒報導)面對核輻射恐慌,香港和大陸多個城市民眾在流言帶動下,掀起搶購食鹽潮。香港多個地區昨日出現市民及內地客排隊買鹽的搶購潮,導致市面不少地方食鹽被搶購一空。港府其後澄清食鹽無助於抗輻射,呼籲民眾勿信謠言。

中國大陸近日出現流言,指日本輻射令海水受污染,影響食鹽質素,亦有傳聞指食鹽含碘,可以抗輻射。這些傳聞引起部份民眾恐慌,由前天開始,便在寧波、上海以至廣東等多個省市掀起搶購食鹽潮,昨日更蔓延到深圳、香港及澳門。

雖然港府提醒市民食鹽防輻射不可信及本地食鹽供應充足,不少市民仍然相信流言,或者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加入「搶鹽」大軍行列,甚至雞粉、醬油等也不放過。

在深水、上水、觀塘、屯門等多個地區,都出現市民四處搶購食鹽的現象。有屯門雜貨舖老闆說,一大早開門,就有人開始排長龍買鹽。

單一家店一天售5,000斤鹽

老闆表示,他與夥計齊齊上陣都做到停不了手,市民的目的就只有一個:要鹽不要錢!來貨不足1元一斤的鹽,到下午2點左右全部售罄,老闆估計一天買了近200包25公斤的鹽,總共達5,000斤。

也有店主表示,平時批發價60元一包的鹽,現在即使出價1,000元都補不到貨,批發店都沒有人聽電話。他們仍會入貨,但就不知道行情和售價。

店舖即時抬價 有逾十倍

隔壁的雜貨舖同樣不斷加價,25公斤一包裝的鹽,一開始賣200元一包,十多分鐘後,加到250元,再過幾分鐘加到300元一包。有市民不滿意老闆坐地起價,但埋怨過後,長長的人龍一個也沒有離開。有市民不滿意有人打尖,發生爭吵,老闆在場維持秩序,他表示昨日一天出售了幾千斤鹽。

市民陳女士帶兩個孫放學經過賣鹽的店舖,好奇問過因由,立即加入買鹽大軍,排隊半個多小時,買了一包25公斤的鹽。她說:「其實我都不害怕,不過見到有人買,自己也買啦!」有些市民在其它地方買不到,也急急忙忙走來那裏排隊。

市民攤分 省力又省錢

有市民一人排隊買一包25公斤的鹽,隨即幾個街坊現場提鹽攤分,節約時間又省力還省錢,因為不到幾分鐘,一包鹽已經加了100元。


市民買25公斤的大包裝鹽(攝影:梁路思 大紀元)

也有市民指出,有大陸客來香港大量購入鹽,再到大陸出售,一斤鹽大陸炒到幾十元一斤。有人不滿地說:「甚麼搶購潮都是大陸人搞出來的,多年前出現搶醋潮、搶板藍根潮、搶奶粉潮,現在又來香港搶鹽,製造恐慌!」也有人看到排長龍買鹽,叫道「無聊」。

在一些拍賣網站,一包食鹽炒至數十元或更高價錢。

周一嶽:食鹽減幅射無根據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昨日表示,傳聞指食用鹽含有碘,有助減低輻射吸收量,完全沒有醫學根據,反而食用過多鹽對罹患腎病、高血壓及水腫病人的健康有不良影響。

他又說,全世界有四分之三為海水,因此食用鹽的供應不會受到日本核輻射的影響,而輻射在海水也會漸漸稀釋。

周一嶽呼籲市民不要受投機分子散佈的流言影響,讓他們從中牟利。他強調福島距離香港約3,000公里,直接的輻射影響輕微,港人應該冷靜對待事件,密切觀察食物的輻射量較為重要。


菜檔將食鹽放到當眼地方方便市民「搶購」(攝影:梁路思 大紀元)

梁卓偉:市民不宜吃碘片

此外,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亦指出,八成半在香港出售的食鹽不含碘,市民不要誤以為食鹽可以抗輻射。雖然吃碘片對進入高輻射場所人員有減輕所受影響的作用,但對於一般市民,每日要進食2.5公斤鹽才相當於一粒碘片的劑量,而大量食鹽,會導致心臟衰竭、慢性腎衰竭等。

他又說,食鹽供應商表示會增加供應量,相信可以應付本港的需要。

天文臺:輻射量無異常

天文臺助理台長梁榮武表示,香港10個輻射監測站並無發現異常,天文臺會加強空氣樣本抽查。他重申,未來幾日的風勢由內地吹來,香港不會受日本輻射影響。

環團:資訊不足 謠傳滋長

對於搶鹽潮從中國大陸蔓延到香港、澳門,綠色和平香港項目主任古偉牧認為,情況說明市民對核電安全非常憂慮,「特別是當局他們的發放資訊其實不是那麼足夠,那麼無論網絡還是整個社會,都會有很多謠傳,引起今次的恐慌」。

前立法會議員、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張超雄表示,搶購潮反映港人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低。他指從應變措施看來,「香港政府慢三拍,沙士的痛苦經驗令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信賴程度有限,特區政府的信譽『麻麻』(不很好)」。而中國大陸的情況也一樣,「很多時政府的消息未必可靠」。

張超雄又認為,商人坐地起價和囤積貨品應該受到懲罰,但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環保團體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說,一開始以為搶購鹽的傳聞是假的,知道消息後,他覺得很驚訝,他認為事情反映香港人的質素「仍然不是太高,有待提升」。他說:「我相信最關鍵是(港人)『不執輸』(不願吃虧)的心態很嚴重。」

立法會議員黃成智慨嘆,日本國民在國難中仍然很有秩序,互相幫助,而中國大陸卻有人借災難謀取利益,製造謠言,「很明顯我們的國家需要更廣泛的教育和更多的品德的培養」。

今次關於海鹽受輻射污染等謠傳,源自大陸,而中港兩地互相影響,不少在國內出現的熱炒情況也很快蔓延到香港。黃成智說:「自由行開放,對經濟是有點幫助,但政府沒有想過對香港的衝擊,兩三億大陸人口可以隨時來到香港,國內的制度和誠信問題,令他們來港搶購物品,如奶粉、鹽、米等,對港人的民生有很大影響。」他希望港府重新檢討,杜絕不法行為。

專家:嚴重洩核需防護食物

現居住於日本東京市的前中國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核事故應急與輻射防護室研究員李旭彤說,搶購潮反映一種公眾恐慌,「因為恐慌,對事情不瞭解、誤解,所以採取了不必要的措施的時候,這些措施帶來的危害,和措施減少的危害到底哪個大?」

對於核洩漏事故發生後的食物防護措施,李旭彤認為,這應該是減低輻射排放後下一步的工作:「因為造成食物污染後,到這些受污染的食物變成商品流入市場是有一個週期。如果沒有大規模的排放,做這方面的防護意義就不是很大。如果有大規模排放出現的話,就要考慮到做食物防護,如當年切爾諾貝爾事件,歐洲銷毀了大量的奶粉。」

他又指出,現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公眾失去對食物處理機構的信任,多花力氣在公眾教育方面。

中國事務評論員李子認為,香港政府應對日本洩核危機的做法,只是為了表現他們在做事情,實際上有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他說,日本發生地震後第三天,港府立刻宣佈對日本食品進行核輻射檢查,但又沒有向公眾提供充份資訊,「搞得轟轟烈烈,但也同時造成了香港市民的驚慌心理」,「這是和大陸的做法一樣,只是在表現自己在做事了,但沒有做甚麼事情」。◇

相關新聞
北市抽驗食鹽    7件標示不合格
州議員澄清對食鹽立法誤解
響應少食鹽 布碌崙減鹽日揭幕
研究:立法限制食鹽量  比宣導效果好20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